66小说网 > 代晋 > 第九二零章 科举

第九二零章 科举


  时间飞逝,忽忽已近十月。天气越来越冷,北风开始肆虐呼啸,冬天即将到来。

  李徽于九月底主持了三年一度的第一次秋季大考。这件事是早已安排好的年度计划,李徽极为重视。

  说起来,这徐州的秋季大考对于徐州上下人等而言还是一个新鲜事。几年前李徽便开始让赵墨林主持学政,开办学堂书院,全面推儒家之学。赵墨林一门心思的扑在此事上面,克服了诸多困难,终于在各郡建立起了学堂体系。

  各郡县开办郡学县学,于淮阴开办州学,形成三级的教育体系。另外,鼓励百姓送孩童入村孰读书,由地方官员选派老师教授,并大力宣传徐州大考取士的程序。

  此次秋季大考,便是兑现科举取士的承诺而进行的第一次大考,故而备受瞩目。

  徐州目前的官员选拔,基本上还是以中正制为主,只不过已然不限于世家还是寒门小族子弟的出身。但这种取士的手段只是临时的过度。李徽所希望的,未来将以大考取士为主,举荐中正等其他手段为辅,形成一个基本公平的取士的制度。

  这件事之所以引人瞩目的地方,不仅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普通百姓子弟居然可以通过考试答卷而为官,居然能和那些大族子弟接受平等的取士标重的衡量,这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令人信服。

  虽然徐州府衙下的公告中说了:本次徐州举办的第一期大考,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才取士,不论出身门第,不论年纪长幼。但有才学,皆可录用授官。但是这样的话又有几人能信?唯有亲自见证了,方能认可。所以,此次科举大考成为了全徐州上上下下关注的焦点。

  大考安排在九月月末两日,位于南城新建不久的徐州州学大院举行。

  当日,从徐州各地赶来的近四百名考生聚集于州学大院,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大考。

  考试的试题由李徽荀康赵墨林共同拟定,一共只有五道题。经艺,策论,诗文,数艺,实务。考的是儒学经典,诗文水平,策论方针,基本的数学计算,以及以实际例子阐明具体措施。最后综合评判,以分等级,评定优劣。

  前一日考的试经艺诗文和数艺,这三项占比不高,重点在于后一日的策论和实务。策论是李徽出的题目,题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副标题为,试论人生追求之意义。实务用的是荀康的题目:如为一县之尊,当如何治理所辖之县。

  在寒风之中,四百名考生从早到晚,奋笔疾书,皱眉苦思,完成了这两天的大考。之后所有的试卷封存名字装订誊写,进行统一的评判。

  十天后,在荀康的主持之下,十几名官员评判出了前八十名优胜者。分为甲乙丙三等,递交李徽查阅定夺。由李徽排定前三名次。并张榜公布。

  结果公布之后,全徐州炸开了锅。八十名上榜考生之中竟有超过半数是毫无家世背景的寒门子弟,第一名的名叫赵世清的考生乃临海郡普通百姓出身,名不见经传。第三名程永乃是射阳县渔民之子,今年才十七岁,三年前才入郡学读书。

  这样的结果当真出人意料,关键是那些中的了寒门子弟都是自家邻居子弟,平素可常常见到他们。没想到一下子便中了。一下子,同样平起平坐的百姓之间便因为儿子的高中便拉开了地位的差距。他家儿子要当官了,自己的儿子还在种地,这种失落感刺激到了许多人。

  当初,徐州衙署宣传送孩童去读书的时候,许多百姓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去读书还不如帮着多种几亩地,又有何用?当官的都是大族子弟,跟普通百姓子弟有何干系?但现在,后悔莫及。

  李徽亲自宴请了八十名幸运儿,并组织他们穿上新袍子,骑着马儿在淮阴游街,派出兵马前呼后拥,敲锣打鼓给足了颜面。

  虽然说,其实这一次科举的过程并不令李徽满意,考生良莠不齐,答题的情形也不好。许多人依旧是夸夸其谈之语,许多人的诗文水准极为一般,甚至连简单的算术都做不出来。

  即便是前八十名高中者,水准也是一般,属于是矮子里找高个子。策论实务两个重点的答题也不令人满意。只能说水准勉强过关,算不得优秀。

  但是,李徽并没有失望,反而甚为高兴。因为此次科举取士意义重大。这是开创先河之举,是第一次正式的开辟的一条阶级跃升的途径,正式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导致的世家大族垄断权力的格局。或许眼下还不够完美,还有许多缺陷,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精进,但起码已经开了个头。

  李徽承认,科举取士并未完全公平的制度,也并不一定便能选拔到最为优秀的人才。但是,公平取士,打破壁垒是极为重要的。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从此刻起,特权阶级将在徐州这片土地上不再拥有完全的特权。普通百姓也有机会走上权力的巅峰。仅仅是这‘有机会’三个字,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李徽相信,未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学政系统的完善,科举的水准会越来越高,学子们也会越来越有学识。眼下徐州最缺少的其实是德高望重的大儒和真正有学识的儒生来推广教授儒学,开办大量书院学堂形成风气。

  可惜的是,近百年来,大晋推崇玄学,令儒学没有了系统的传承。大儒学者少之又少。而北方中原之地,大儒学者们避难于河西,河西之地远在天边,无法请他们来到徐州传播儒学,开办书院。这着实有些遗憾。

  李徽将自己的想法和赵墨林说了,赵墨林也深以为然。赵墨林认为,总要找机会派人去河西寻访,去临松薤谷去探访大儒郭瑀和他的弟子们,将他们请到徐州来。

  目前这种状况下,也不知道郭瑀等一干大儒在河西可有安生之处。北方大乱,凉州也定不能幸免吧。

  ……

  科举大事结束之后,李徽随即准备启程前往会稽一行。本来九月就打算前往,但科举之事重大,只能耽搁下来。

  现如今已经是十月下旬了,寒风凌冽,气温骤降,要是再不动身的话,一场大雪下来,怕是便难以成行了。

  张彤云等人也都认为李徽应该去一趟会稽,毕竟谢家发生变故,作为和谢道韫交好的姐妹,张彤云等人也都甚为担心。况且,她们都知道,谢道韫在李徽心中位置极重,这种事上顺其心意为佳。

  十月十九,李徽准备了车马人手欲启程动身。然而,车马未出淮阴,便被都督府将领飞马追上,说是李荣从琅琊郡送来军情急报。

  李徽狐疑的打开急报,顿时面色大变。

  “阿兄,近日燕军集结于我琅琊郡和东莞郡边境,人数多达十余万人,似有不轨企图。我命人前往质询燕军何为,燕军答复说,乃是正常军事调动。又说燕军不日派使者前往淮阴,有要事同兄长相商。小弟认为,燕军有进攻我琅琊东莞两郡迹象。我已令两郡驻军集结于蒙阴盖县一带,准备迎战。特此急报兄长,请兄长示下。”

  虽只有寥寥几句,李徽却知道局面一定甚为紧张。琅琊郡和东莞郡的东府军驻军有两万三千余,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分散于两郡数城,便显单薄了。李荣麾下兵马虽为精锐,拥有大量火器。但若燕军十余万兵马发动进攻,胜负难料。

  燕军突然集结十余万兵马于琅琊郡和东莞郡边镇,这明显有些不对劲。燕军的重点应该是西侧和西北方向。突然将主力大军调集往东侧,明显是有进攻的企图。

  但是,李徽想不明白的是,慕容垂这么做的意义何在。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说,他也不该对徐州发动进攻。这完全不符合常理,对他来说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这突发的情况完全打乱了李徽的行程,会稽之行只得取消。

  李徽即刻回衙,传令在青州筑城的周澈率军南下向东莞郡靠拢。同时下令调集淮阴正在训练的新军两万前往琅琊郡充实李荣的兵力,以防不测。

  四天后,慕容垂派来的使者抵达了淮阴城。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已经瘸了一条腿的慕容楷。


  (https://www.66kxs.net/book/963/963761/109208519.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