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桂哥儿建房子
转眼正月十五便过去,桂哥儿的房子和婚事提上了议程。
孙伯民找桂哥儿商量,先建四间青砖瓦屋的小院子,等将来有小子闺女了,再继续扩建。
桂哥儿孤身一人,两夫妻根本住不了那么多房子。
苏氏眼珠子溜溜转,悄摸摸地说:“桂哥儿了,房子我们就算有钱也不要建那么多。你要是房间建得太好......伯娘也跟你说真心话,你的亲生父母看到后,肯定天天上门找你,天天找你要钱。要是你真的一分钱不给,别人会说你铁石心肠,寡恩薄义,六亲不认。”
人都是善忘的。桂哥儿的大哥是烂赌鬼,把家里的一切祸害不够,还祸害孙半仙的。
一开始乡里乡亲肯定憎恨。
如今过去那么多年,桂哥儿大哥好似洗心革面,并没有再去赌了,在村里的风评渐渐好起来了。外人看来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还是好儿郎。
如果桂哥儿发达了,也不提携一下这个曾经的兄弟,或者孝顺一下曾经的父母,外人肯定说闲话。
说桂哥儿的冷漠和冷血。
至于桂哥儿继承孙半仙的家产被变卖之事,外人早就忘记了,哪里还会爱恨分明。
桂哥儿在孙家干活,孙家吃饭,苏氏肯定替他打抱不平。
可外人哪里看到桂哥儿的艰辛,只看到他跟着孙家村最有出息的人,如今有大出息,大运道了,丢了些财产又如何。
或许是因祸得福,说不定有些不着调的乡亲还想桂哥儿要好好感谢他曾经的大哥。
因为大哥的混蛋,桂哥儿才有机会被推荐到举人身边做书童。
要是桂哥儿表现出一副很有钱的样子,而曾经的父母兄弟还过着衣不蔽体,吃糠咽菜的日子。
这么一对比,舆论压力可把桂哥儿压得死死的。
桂哥儿单身还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伺候好孙山,村里人也不敢过来说闲话。
但如今桂哥儿要成亲了,由一个人变成两个人,慢慢地两个人变成三个,四个,五个,甚至更多人。
这时候就不能不管不顾,这时候风评就很重要了。
特别是孩子将来运道好,读书厉害,像孙山一样科举,更需要好名声了。
自从晋升为老太爷和老夫人,孙伯民和苏氏更加注重平时的风评以及在十里八乡的名声了,害怕传出些流言蜚语,对山子有影响。
孙山注重,桂哥儿同样注重。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为了孩子着想,有些死苍蝇不得不吞。
桂哥儿跟孙山同进同出,闯南走北,比孙伯民和苏氏更懂一个人的风评。
如果太糟糕,连科举报名都没人敢跟你联名呢。
桂哥儿实在不想跟曾经的家里人虚与委蛇,所以在外面一律装穷。
只要够穷,自身难保,别人也不好对他横加指责。
桂哥儿想了想说:“伯娘,我看不要建四间,就建两间青砖屋。一间卧室,一间堂厅。至于灶房,还是用阿爷留给我的毛坯房。建的太多不好,会惹人议论。”
顿了顿,桂哥儿继续说:“伯娘,建完房子和办完宴席剩下的钱就好好存着。将来还让我家儿子读书呢。”
桂哥儿想着细蚊仔不读书不行,不读书山哥肯定嫌弃,也不能做山哥儿子的书童。
读书可费钱了,小小的一本书就几百文,更不要说笔墨纸砚束脩这些了。
读书的娃子就是吞金兽,多少钱都不够用。
桂哥儿上次跟着孙山在金陵得了一笔钱,加上平时的工钱奖励,加起来也有七八十两。
这一笔巨款在苏氏那里存着。
除去成亲和建房子用,应该还剩。
等娶妻生子,距离娃子长大得有几年时间,这段日子可以好好存钱,肯定能够让家里的小子去读书。
如果到时候真的没钱读书,就向山哥借,最多跟他打工慢慢还。
桂哥儿把自己的计划说给苏氏和孙伯民听。
孙伯民拍了拍桂哥儿的肩膀,赞赏地说:“不错,考虑得真周到。行,就建两间青砖屋,以后孩子长大了,再继续扩建。一下子建四间的确惹人眼红。咱们要低调再低调,不能露出钱财来。”
黄氏,苏氏,孙伯民,桂哥儿这么商量,那么商量,决定一过十五立即动工建房子,等建好房子后,立即成亲。
因为明年二月份三年一度的会试又拉开序幕了,孙山会再一次赴京赶考。
孙山从书房走出来,听到桂哥儿的计划,点了点头:“桂哥儿,就按照你说的这样建。家里人少,就建少些。等人多了,力量大了,就可以继续建。”
虽然孙家村的村风不错,但桂哥儿一个“孤儿”,如果“暴富”,难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孙家村大多数人还是住毛坯房,青砖屋那是少之又少,桂哥儿还是不太打眼。
建两间青砖屋,村民们还觉得理解,跟孙山那么久,总会存到这么一点儿钱建房子的。
如果再“豪华”就会引来各方面的猜测,还是保持低调好。
孙山领着云姐儿去了一趟黄阳县。
一来探望洪秀才以及在洪氏学堂帮忙授课。二来关心关心唐县令的最近生活情况。
孙山找了章主薄,又找了曾大东家的姐夫曹班头打探消息。
得出结论:唐县令跟以前一模一样,没什么变化。至于内宅好似更平静了。
孙山不由地皱起眉头,陷入沉思。
不知道唐县令打算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还是暗地里憋大招。
不管哪种情况,都不能掉以轻心。得要循规蹈矩的做事,不能让唐县令抓到把柄。
至于当初答应推荐和资助鲁大娘的儿子到府城读书,孙山为了不显眼,不仅推荐了鲁大娘的儿子,还在洪氏学堂挑选了两个成绩最优秀的学子一起到府城读书。
三名学子包括鲁大娘儿子在内的学子,欢喜溢于言表,对这孙山一番感恩戴德。
这样的机会,没有实力的人是没办法推荐的。
像洪秀才,就算搭上不少关系,也难以得到推荐信。
孙山在漳州府府学名声是有的,毕竟他是那届唯一上榜的举人,加上在府学就读过,认识府学的教授。
孙山送上些厚礼,很快得到反馈,把洪氏学堂的三名学子塞入府学的“童生班”。
至于将来有什么造化,全靠个人了。
(https://www.66kxs.net/book/4048/4048317/17756736.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