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 一统天下,登基为帝(大结局)
后世记载,赵风大战于长平郡,赵军40万大军死亡过半,投降过半,此役过后,风军无可阻挡,携余威一举攻破赵都,都城破灭之时,赵王挥剑自刎,随后赵国余下七十二城皆降。
赵国覆灭的速度太快,快到燕、齐、楚三国根本无法做出应对之策,燕国大军刚刚与赵虎的大军交战,双方尚且没有分出胜负,此时就传来了赵王自刎,赵国覆灭的消息,这让燕军士气大跌。
此时诸侯国只剩下风国与燕、齐、楚三国,局势已经如此危机,燕、齐、楚三王再次会盟,同时派兵攻打风国,希望能够扼杀风军的进攻势头,不求覆灭风国,至少也要让风国伤筋动骨。
可惜有些太晚了,易衡得知赵国快速被平推之后,立即发布了诏令,开始调集国内军士。
让三国绝望的事情发生了,足足有80万风军出现,朝着燕楚两国进军,如此多的风军数量,大大超出了三国的想象。
易衡早就准备多时,一直在等待赵国覆灭的时机,如果赵国久久无法攻下,易衡不敢全力攻击出去,如今赵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平推,那么易衡就敢放手一搏。
80万大军每日消耗的粮草数量巨大,特别是10万风骑,易衡可是严格按照骑兵的标准,1人配备3匹马,光是这10万骑兵的消耗,就要赶上70万步兵,加上后勤运输的人员,风国实际参战人员高达200万之巨。
要知道此时的风国人口刚刚到达1200万之数,可以说全民皆兵,储备多年的粮草,此刻已经全部被拉了出来,易衡必须要在1年之内,攻伐下3国,否则只能退兵,原因非常简单,粮草的消耗太大,风国根本抗不下去。
燕、齐、楚三国自然也知晓风国的窘境,所以面对风军进攻之时,皆以防御为主,哪怕三处交战,也不敢主动的进攻。
此时风国举全国之力,开始不计后果地投入到战场之上,大量的攻城器械被推动到了前线。
看着一望无际的营寨,联军的将士可谓是肝胆俱裂,特别是投石车轰动之后,基本上没有办法抵抗。
风骑同样给予联军带来了深刻的印象,攻城骑兵用处不到,那么就去截断粮草,破坏后方的城镇,强行让三国坚壁清野。
这样一来的话,三国的损失巨大,坚壁清野本来就是自损的招式,特别当风骑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后,全天下都被烽火笼罩,基本上没有一处是安宁之地。
善去带领的铁骑让联军知道了什么叫做来去如风,根本堵截不住风骑,风骑破坏的速度远超匈奴骑兵,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风骑只破坏,并不掠夺,所以不用担心会有负重拖累速度的情况。
联军前线吃紧,防御不住风军的攻击,后勤被风骑骚扰的无法及时补给,针对这种情况,联军总统帅认为应当主动出击,或者说同样骚扰风军的后勤,实在是不行的话,就放弃一定的城池,利用空间来换取时间,诱敌深入,加大风军的损耗。
但是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舍弃土地的话,齐国乃是最为占优的一方,毕竟齐国与风国并不接壤,但是楚国和燕国却是与风国接壤的国家,这样一来的话,两国有着灭国的危机。
齐王示意如此时刻,应当抛弃之前的成见,主动退防才有一线生机,非要强行死守的话,将会非常的危险,所谓要人不要城,只要军士数量有所保留,城池让给风军又何妨。
燕王和楚王暗骂站着说话不腰疼,反正齐国又没有与风国接壤,当然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出此番言论。
这就是联军的劣势,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六国伐风尚且没有获得成功,此时双方人数相差不大,联军的劣势更加明显,看似三国吸取了教训,选择了一个所谓的总指挥挂帅,实际上内部的矛盾重重,经常有着统帅有令,麾下拒不执行的情况出现。
如此的联军如何能抵挡风军的推进,徐嘉的水师完全占据了江河,楚军失去江河之后,再加上陆军的劣势,楚国已经沦陷大半区域,楚王甚至被迫迁都逃避,奈何情况依然没有好转,风军推进的速度极快,越来越多的城池被占据,楚国目前丧失了三分之二的领土,军士也被打溃,残存不到10万的数量。
燕国更加不堪,本来就顶不住风军的攻击,结果这种关键时刻出现了叛乱,外忧内患之下,燕国距离覆灭也不远了。
齐国现在高兴不起来,两个盟友的惨状,让齐国变得极为不安定,不少臣子都在另谋出路,很显然准备叛变,齐王明知道如此,却没有办法阻止,如今的局面不仅仅是处死几名大臣,就能扭转过来的情况。
最终楚国在抵抗了半年之后覆灭,燕国紧随楚国的脚步,一周之后燕王宣告投降,归顺风国。
齐国面对风军进攻之时,不断有守城的将领开门投降,齐国也没有顶住风军的攻击,仅仅坚持了两个月时间,随即宣告覆灭。
齐王受不了亡国之辱,自饮鸩酒身亡,随着齐国的覆灭,风国正式统一了全国,而姬辕居然没有自刎身亡,反倒是向褚良卑躬屈膝,想要保留一条性命。
褚良自然是不会留姬辕一条性命,下令处死姬辕,顺带着杀死所有姬辕的儿女。
易衡得知齐国也被打下来后,非常的高兴,群臣皆是向易衡恭贺,最后在文琼的建议下,定在了三天之后,举行登基大典,易衡登基为帝。
易衡不再推辞,直接昭告天下,公布了最新的政策,一是全国统一货币,之前诸侯国的货币一律作废,为了保证百姓的财产不受损害,特此给出一年的宽限时间,要求在期限内,利用旧币兑换新币。
二是统一度量单位,废除诸侯国之前的度量单位,统一使用风国的标准。
三是宣布免除三年的赋税,同时针对受伤的军士,提供救援,这一点作为重要,直接让百姓拍手叫好,前燕国、齐国、楚国的军士大为震惊,没想到易衡如此款待降俘和战俘。
四是大赦天下,除非十恶不赦者,基本上免除现有的劳役,同时废除大部分的贱籍,包括前燕国、齐国、楚国的贱籍人员。
五是开始分发土地,延续风国的政策,让还没有土地的农户,尽快向当地的县衙报备,并且免除丁税,让还未登记户籍的百姓尽快登记入册,以免影响之后的田地分配。
登基大典完成之后,文琼等人上书表示,易衡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尊称易衡为皇帝。
易衡也不推脱,接受了这个尊称,并且再次下诏,确定了皇储易风的合法性,同时颁布了皇位继承规则,有储君的情况下,自然由储君继位,如果君主没有立下储君,应当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度,如无嫡长子,则由‘嫡长孙’继承,次子则是‘庶长子’,再次之则是‘嫡次子’。
赵婷感觉非常的欣慰,易衡此举皆是在扫平朝野的议论之声,之前针对立长,还是立贤,朝野争论不休,主要原因在于易衡的子嗣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哪怕明确有着储君的情况下,依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易衡发布诏令之后,基本上就是盖棺论定,终止了一切讨论之声,易衡认为贤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长却是一个很明确的结果,并且相府如此多的能人贤臣,倘若无法辅助储君的话,那就是相府的失责,此事不应该过多的讨论,避免发生兄弟阋墙,操戈同室的惨剧。
登基为帝之后,易衡的政务依然繁多,看着易衡的白发越来越多,赵婷非常的心疼,示意天下已经安定,易衡作为君主应当多休息才对。
易衡却表示,北方尚且有匈奴还未平定,国内矛盾还未调和,诸侯国的后裔和名门世家依然矗立,想要风国长治久安,眼下根本无法休息,还需要继续努力,同时易衡指出,拥有爵位者太多,已经对风国造成了极大的隐患,目前他准备采取推恩令的方式,削减爵位过多的问题,但是此举一出的话,必然会有人反抗,到时候又是一片血雨腥风,实在是休息不得啊!
如同易衡想象的一样,风国平定天下之后,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叛乱事件发生,好在很快就平定下来。
为了驱除匈奴,易衡首先派出了10万风骑进行攻击,同时在边境线修建防御工事,与赵国之前的工事相连接,形成一道屏障,防止匈奴的入境洗劫。
并且易衡开始采用黄以默的建议,组建商队朝着境外探索,分为两条路线,一个为陆地,一个为江河,经过数年的探索,发现了风国南方的国度,以及西方的国度。
易衡在得知商队被残忍杀害,并且枭首示众之后,轻蔑地说道:“看来这群蛮夷一点也不懂得礼貌,是时候开启新的征途了。”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
(https://www.66kxs.net/book/3901/3901102/22076932.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