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安乐公与泰山封禅
县侯之下,乃是乡侯。
按说乡侯也是不小。
原世界中,张飞功勋卓著,不过西乡侯,诸葛亮功劳盖世,亦不过武乡侯。
而如今诸如:刘磐,霍峻、巩志、王平、徐盛、丁奉、马忠、张嶷、周仓、雷铜、吴兰、吴班、傅肜、赵累、陈震、程畿、张著等有功之臣,皆得乡侯之爵。
另外张辽、徐晃、曹真、于禁、张郃等参与北伐的魏将,也因下洛阳之功得乡侯之位。
还有神医张仲景、大工匠蒲元等亦被封为乡侯。
然后,又设亭侯、关内侯等爵级以彰赏各级官员。
而这其中,有个人令刘封颇为苦恼。
那就是司马懿之子,司马昭。
本来刘封不想留下司马懿之后。
或者说留下一个疯傻的司马干。
但司马懿临死一个献命绝计,将司马昭架到忠义台上。
其洛阳献图,确有大功一件。
不可明杀,那暗杀……
刘封想了想,还是否定了这个决定。
因为以他现在这个身份,去大动干戈暗杀一个十岁孩童,的确不值得。
因为他确实有更大的能力,更稳妥的办法,使这个孩子一生无甚作为。
他看着角落里坐着的那个小孩。
“司马昭何在?”
司马昭赶紧跪到殿前,一躬到底:“臣司马昭拜见陛下。”
刘封点点头:“你抬起头来。”
“是!”
司马昭抬起头,虽仰望刘封,却目光闪躲,看上去有些胆怯。
“你今年多大了?”
“臣……臣今年刚满十岁。”
刘封点点头:
“汝……思父否?”
司马昭一愣,没想到刘封竟问出这样一个问题。
一时间他有些不知该如何回答。
说思父!
父亲是诬陷丞相的坏人。
乃当今陛下最恨之人。
说不思父。
那便是不孝,亦是当今陛下最恨之人。
“我……我……”
作为一个孩童,他能看清这一点,却不知该如何应对。
最终他说道:“我虽思念父亲,但……不苟同于父亲之举。”
刘封饶有意味的一笑:“果是忠孝两全之子。”
司马昭紧张的跪在地上,等候命运的安排。
“既忠臣,当许你勋爵,既孝子,当允你守孝。”
“陛下……”
“朕已将仲达葬在虎冢村,汝可愿在那里为其守孝。”
“臣……臣愿意。”
刘封点点头:“既有功,当赐一勋爵……朕希望你在虎冢村安然妥善,乐享天年,把冢虎村改为安乐乡,就封你个……安乐公……”
他没有问司马昭,而是转头问刘禅:“阿斗,你觉得如何?”
阿斗点点头:“这个名字很好,真的很适合他。”
“那就这么办?”
“大哥真仁义之君也。”
然后阿斗给司马昭使了个眼色:“还不快快谢恩啊……”
司马昭赶紧躬身下拜:
“谢陛下。”
司马懿剩余族亲皆放在安乐乡。
命重兵把守,若无诏令,不可出安乐乡一步。
封罢司马昭,功臣分封已经差不多了。
这时候,李严拱手上前:“陛下,群臣皆已封爵,然世人皆知陛下功盖寰宇,天下无敌,是不是也该……”
刘封很疑惑:“朕既是皇帝,还有什么可封的?”
李严笑了笑:“臣的意思是,以陛下之功绩,完全可以登泰山,以拜禅!”
刘封笑了笑:“朕命费先生阅读诏书时,未曾避讳,各位也不必如此。正方说的是封禅吧。”
李严点点头:“封禅泰山之帝王共有三位,乃秦皇嬴政,我大汉武帝以及光武帝皆文治武功彪炳于世,而如今,陛下匡汉室于困危,三造大汉,功绩远胜三帝。
当有资格于泰山封禅。”
他话说完,台下文武皆跟着响应,就连诸葛亮都点头赞许,觉得此事可行。
关羽呵呵一笑:“正方此言有理,陛下之功,当行泰山封禅之礼。”
刘封淡淡一笑,心中有了计较,却摆摆手:“泰山封禅,需文治武功名传于世,朕虽有武功,却无文治,实无面目登泰山封禅。”
法正上前说道:“陛下,您诗文享誉天下。当得起武皇帝,亦当得起文皇帝。怎说无此资格?”
刘封摇摇头:“文采与文治不可混为一谈。文采再好,不得使国泰久安,民生富庶,亦非文治皇帝也。”
“陛下!”
黄权摇摇头,拱手出列:“据臣所知,陛下治江夏、治江陵、治汉中、治汉阳皆有大成,士族竞相拥护,百姓交口称赞。怎说无文治之功?”
黄权本为烈臣,但他对此时的刘封那是奉若神圣,万般推崇。
但刘封还是谦虚的摆了摆手:“治一郡之地,怎能与治国同日而语?夫文治者,当定国策,安天下,福臣民,清政法,举人才,清贫困。对此,朕皆无功也!”
说到此,刘封无奈的叹了一口气,有种英雄壮志难酬的感觉。
世人皆知三兴大汉刘封身为皇帝,功高至伟。
他不肯泰山封禅,却让那些已经封了勋爵之臣,有些如坐针毡。
法正适时上前,拱手道:“陛下,您于江夏、江陵、汉中以及汉阳皆有政策,并成效匪浅。这足以说明陛下有治世之功。
陛下,您何不在此制定国策,我等愿齐力执行,以成陛下文治之功。”
刘封心中感慨。
难怪父亲喜欢法正,他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给你最舒服的助攻。
刘封点点头,似乎对泰山封禅颇为向往。
而法正的话,也使得众臣皆尽响应。
大家都觉得刘封这样完美的帝王,若没能完成封禅,那就太可惜了。
刘封点点头:“既如此,那朕便在此提出三条国策,还望众公支持。”
话说到这个份上,还有谁能不支持啊!
众臣齐齐拜道:“愿奉陛下国策。”
“好!”刘封点点头:“那请各位记好:
这第一条国策:摊丁入亩!
尽可能使百姓有田种,按人口比例分配田地,免得富者有田无种,使地荒芜,又或是穷者有力无地,走投无路。
这第二条国策:便是科举选拔。
三年一次科考,无计贵贱,选拔有德有能入朝为仕,免如桓灵帝时,奸臣恶宦互相推举,使朝堂奸佞当道。
这第三条国策,开办学堂,分文政与理工,士族子弟可修文政亦可修理工,百姓子弟可修理工。
亦科考选拔,绩优者,可重用,于国有功者,亦可以此封爵。
此三条国策,若得功成,朕方有脸面去泰山封禅。
朕能否去得上泰山,在此,便拜托各位了。”
(https://www.66kxs.net/book/3631/3631248/9548615.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