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嘉奖
李培恩对王承恩这个名字格外留意,并非出于对这位陪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的忠诚宦者的崇拜,而是因为他深知,王承恩及其上司曹化淳深受崇祯皇帝的信任。
虽不及天启皇帝对魏忠贤的全心信赖,但崇祯皇帝对这两个自他为信王时就忠心耿耿的宦者,确有绝对的信任。
尽管崇祯皇帝登基仅数月,但曹化淳和王承恩早已执掌司礼监多时,他们是皇帝处理政事不可或缺的左右手。
因此,面对如此受崇祯皇帝倚重的宦者,李培恩也不得不全力以赴。
此时,王承恩已在李培恩的会客室静坐了约两刻钟,心中百感交集。
实则,他明白自己和曹化淳能得到崇祯皇帝无条件的信任,正是因为他们在崇祯尚为信王时,共同抵御了魏忠贤的威胁。
那时的魏忠贤权倾朝野,京城里布满耳目。正是自己坚守信王府的人事审核,才使崇祯免于魏忠贤的监视。
而曹化淳,则是魏忠贤的老对手。
曾几何时,就连尊贵的信王崇祯皇帝也无法庇护曹化淳免于风暴。
魏忠贤的威逼下,曹化淳无奈归乡,重归平民之列。
然而,最终,这一切的牺牲都是有价值的。
因天启皇帝离世,信王登基成为崇祯皇帝。
他与曹化淳立刻飞黄腾达,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大内总管。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王承恩对魏忠贤及其党羽的厌恶是根深蒂固的!
此次,他受崇祯皇帝之命,
去授予一位曾是魏忠贤义子的小太监皇上的旨意。
在离开皇宫前,崇祯皇帝还再三叮嘱他要仔细审视此人,
回宫后提交详细的报告。
种种迹象表明,崇祯皇帝有意重用这位魏党残部。
这让王承恩内心极度不满,
但他无可奈何,只能按照崇祯皇帝的吩咐行事。
不料,刚到常州府,
他就听说昨晚有饥民暴动,而今天一大早,
这个魏党残部竟率领百名士兵出城平息叛乱!
当王承恩得知城外聚集了三万多饥民,昨晚参与暴动的就超过万人,
他在心里给李培恩贴上了好大喜功的标签,
并预感自己带来的圣旨可能无法按计划宣布。
然而,紧接着他又听说李培恩真的带人抓回了昨晚叛乱的头目!
这令他在风中怔愣许久,实在无法理解,
为何有人能率领百人深入数万人群,捉拿首领,
还能安然无恙地归来。
王承恩能在李培恩府中坐得住,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急于了解事情的经过!
王承恩品茶之际,李培恩终于带着方泽和方广步入客厅。
看着坐在主位品茗的太监,李培恩毫不犹豫,
带领二人行礼道:
“常州府安抚使,东厂首领李培恩,参见王公公!”
在明朝,“太监”一词是对宦官的正式官衔称呼。
只有极少数高级宦官才被尊称为“太监”。
王承恩现任司礼监提督太监,
地位仅在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督主曹化淳之下,
自然有资格被称作“太监”。
至于李培恩,尽管之前在北城门前,他的锦衣卫称呼他为“常州府安抚太监”,
但实际上他的官职是“常州府安抚使,东厂首领”。
他还未达到被称为“太监”的级别。
那些锦衣卫只是在奉承他罢了。
方泽和方广行完礼后,
在李培恩的调度下,府中的侍从抬来了早已备好的祭台。
王承恩站在祭台前,伸手从一名小宦官捧着的紫檀木盒中取出一道黄绸圣旨。
他面色庄重地对李培恩宣布:
“常州府安抚使,东厂首领李培恩接旨!”
李培恩连忙跪倒在祭台前的蒲团上,高声应道:“奴才领旨。”
等李培恩跪定,王承恩才展开圣旨诵读。
然而,这道完整的圣旨读毕,
除了开头的“承天受命,皇帝诏曰:”
其余的内容,李培恩几乎听了个云山雾罩。
但这不能怪李培恩。
别说他这个穿越而来的现代人。
就算是土生土长的大明子民,
能理解这些圣旨的人也寥寥无几。
毕竟,撰写圣旨的都是这个时代学问最深的精英。
他们的文字,句句引经据典,字字珠玑。
若非学识深厚,想要领悟其中含义,无异于痴人说梦。
“奴才领旨,叩谢皇恩。”
李培恩在王承恩读完圣旨后的沉默中,磕头谢恩,从王承恩手中接过圣旨。
接过圣旨后,他又退至一旁,等待方泽方广同样跪接。
撤下祭台,李培恩接过仆人手中的红包,逐一递给了王承恩和随行的宦官。
然后,他摆出恭敬的姿态,上前向王承恩请教:
“奴才愚昧,刚才未能领会,还请王公公指点,皇上在这道圣旨中,究竟有何旨意?”
实际上,此刻圣旨已握在李培恩手中。
虽然听来一头雾水,
但一旦亲手逐字研读,他还是能够理解的。
此刻向王承恩请教,
实则是一种委婉的示好,找个借口拉近彼此的关系。
王承恩并未多想,听不懂圣旨的人比比皆是。
别说只读过几年书的宦官,
就连许多靠科举功成名就的文官,
接旨时也只能懵懵懂懂地大致领会。
这样的情况还曾引发不少趣闻呢。
面对李培恩的请教,刚刚接过红包的王承恩,和蔼地回答:
“皇上对您查办郑家之事赞赏有加,尤其是您调动兵丁以少胜多的策略深得赞赏。”
“这次的圣旨中,皇上也给予了你丰厚的赏赐,并特许你荫庇家族。”
“所以期望你往后能常反思过往,不负皇上对你的深厚恩情。”
(https://www.66kxs.net/book/3305/3305038/11111094.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