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最新 > 第301章 又是一年端午时

第301章 又是一年端午时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今天就是端午节,全国欢庆,企业、学校与政府单位纷纷放假一天。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刘之野一家再次齐聚一堂,一起回到了他们的老家—刘家庄,共度佳节。

    端午节,在过去又称为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华夏四大传统节日。

    过端午不仅是华夏的传统节日,它在世界上也是影响广泛,其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一天里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端午节的日期,就是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这个节日源自于华夏古代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

    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由于夏国地域广大,以及民族民族众多,差异较大,虽然同是端午节,但风俗却不尽相同。

    说起这端午节,它可是老京城夏日里最热闹的一个节日,老百姓习惯把端午节叫做“五月端午”。

    老京城的端午节还有一个叫法——女儿节。

    就是出嫁的女人,要赶在端午节的时候回娘家来探亲。

    探亲时,手臂上系着彩色丝线、胸前戴着红绒花的小媳妇就成了端午节这天的一景。

    在端午节一天,老京城人还有熙游避灾之习俗,古人称为“游百病”。

    《帝京景物略》卷二中有说道“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从明代那会儿就开始,老京城人就要在五月初五这天的上午起早去天坛。

    拜拜天神,仰仗天神的神力来避毒;下午也不能歇着,还得去金鱼池、高粱河、积水潭、后海.等地儿游玩。

    当天,在天坛还举行石榴花会;原来端午节,正是京城地区石榴花开时。家家户户都会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头戴一朵石榴花。

    今日,老刘家的老宅里热闹非凡,全家老少齐动员,共同迎接这個特殊的日子的到来。

    家里的女人们手法娴熟地包着粽子,翠绿的芦苇叶在她们手中翻飞,仿佛变魔术般变成了一个个精致的小包裹。

    而男人们则忙着烧火做饭,劈柴生火;他们的身影在灶台前忙碌穿梭,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

    整个院子充满了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红红火火,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温馨的氛围所感染。

    京城地区的端午节是从五月初一开始就忙碌起来,人们去池塘里摘芦苇叶,地边割马莲,为端午那天包粽子做准备。

    在京城地区的农村里,粽子主要是以大黄米和高粱米为原料;再放上红枣或者豆沙,用芦苇叶包裹,系上马莲;形状多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吃的时候讲究蘸白糖,这些与南方的粽子有很大区别。

    每到要包粽子的时候,大人们大天清早的就要起床,淘米,捋马莲,洗红枣,做豆馅,忙的不亦乐乎。

    …………

    准备妥当后,刘之野一大家子人围坐在几张小方桌前,唠着家常,包着粽子,其乐融融。

    家里的小孩子们最是开心,今天村里的小学、幼儿园也选择放假一天。

    这可把这些小猴子们高兴坏了,他们如同刚刚获得自由的小鸟,欢快地在家里、在街道上、在田野间穿梭,笑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童真和喜悦。

    在这一天,京城地区的孩子们还喜欢玩一种叫坐斗百草的传统游戏。

    过去,端午节大家去郊外采药,而斗草就是古人端午采草药歇息时,相互玩耍逗乐的一种休闲游戏。

    斗百草的玩法有点像拔根,所以大家要寻找那些茎非常有韧性的花、草,无形中让人识别更多的花草。

    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

    斗百草还有另外一种玩法,那就是比赛谁采摘的花草的花色品种多和新奇。

    ……

    等家里蒸粽子的时候,小孩子们则纷纷赶回了各自的家。这一会儿,他们围在灶台前,等着刚出锅的粽子,香飘四溢,口水直流。

    除了各地常见的吃粽子,老京城人也有特有的习俗。

    刘之野记得小时候,这天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挂桃枝。

    大天清早的去田里摘一把新鲜的桃枝,然后用彩纸剪个纸葫芦粘在桃枝上,口一定要朝下,再高高的挂在屋檐下,俗称倒灾。

    这桃枝葫芦挂好了,村里的人们就会去田边割艾草了。

    每年的这一天,爷爷就会大天清早的起来,在太阳还没有升起来的时候,带上一把镰刀,去到田边,割上一大把的艾草。

    听老爷子说,割艾草最好要在五月初五这天早晨太阳没有升起来的时候。

    这个时候采摘的艾草的效果最好,据说这个时间采摘的艾草聚集的是天地的纯阳之气。

    所以,每当这一天村里的乡亲们一般都会在四点钟的时候就早起割艾草去了。

    小时候老爷子都割回了艾草,挂好了艾草之后,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呢。

    对于挂艾草这个风俗,老一辈人都说是为了除瘟灾、驱邪、求吉祥,在门口挂上艾草和桃枝就像贴一道灵符,可以辟邪。

    而且,晒干的艾草还有治病的功效,使身体健康。

    这年月里的,村里的乡亲们会把端午节这天割的艾草晒干,然后储存起来,腰腿疼的时候都可以用它,祛除体内湿气。

    家里有产妇坐月子的也可以用它熏蒸,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杀菌止痒的效果,去除妇科的疾病。

    另外,老辈的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

    过端午节时,人们就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

    所以,在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去割艾草,留着用。

    艾草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作用,那就是可以驱蚊。

    夏天里,人们最喜欢在庭院里乘凉,唠着家常,但是庭院的蚊虫是非常多的,大家伙就会点燃一串艾草,由于艾草这特殊的气味,成了蚊虫的克星。

    老京城的端午节讲究着祛毒驱邪、消灾解难,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等桃枝葫芦和艾草都挂好之后,大人们还有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刘之野记得小时候,永定河里每年都会发一次洪水。每当发洪水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子们就会非常开心。

    因为一发洪水,永定河的河水就会被冲刷的很干净,小孩子下河捉鱼摸虾,高兴的不得了。

    不像如今这几年,气候这么干旱,下雨都是件奢侈品。

    而且,村里的老一辈人常说发洪水可以带走瘟灾,要是不发这洪水,大家伙就容易得病。

    所以,在端午节的这一天,家里的长辈都会给小孩子的手腕和脚腕系上五彩丝线。要等到永定河第一次发洪水的时候,再将丝线扔到洪水里。

    虽说,最近这几年很少发洪水了,但是村里的孩子们还是会带上这条五彩丝线。

    等今后下很大雨的时候,再把这条五彩丝线丢永定河里去。

    这就是寓意着将疾病、瘟疫统统带走,俗称“免瘟灾”。

    流行于清代中后期的百本张岔曲《端阳节》中,就对老京城人们过端午节的习俗有段很生动的描述:“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椹、粽子、五毒。—朵朵似火榴花开瑞树,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色绫蝠”。

    说的就是,端午节家里的大人们要给小孩子们手脚缠五彩丝线的习俗。

    刘家亦不能脱俗,刘之野的大伯母早已备好五彩丝线,轻巧地缠绕在小贤这丫头的手脚上。

    看着手中五彩斑斓的丝线,小丫头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嘴角上扬,露出灿烂的笑容。

    她兴奋得手舞足蹈,仿佛拥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藏。

    “咯咯咯……”

    “奶奶最好了……贤贤最最喜欢大奶奶了……”

    大伯母闻言乐得合不拢嘴,“吧唧!”一下,她在丫头的小脸蛋上狠狠地亲了一口,“哎呦!这张小嘴儿呦,真甜,像谁呀?”

    大伯闻言吃醋了,故意逗弄小丫头,“哎呀呀!大宝贝喜欢大爷爷吗?”

    小丫头古怪精灵的,眼珠子一转,就要往她大奶奶怀里钻。

    大伯微微一笑,露出了一丝得意。他从口袋中掏出一只拨浪鼓,那是他亲手制作的,每个细节都透露着匠心独运的精致。

    “哎呦,没宝宝叫爷爷啊,那我这个宝贝给谁呢?”

    小丫头顿时被这漂亮的拨浪鼓吸引住了,甜甜的喊了一句:“大爷爷,给贤贤……”

    大伯笑着逗弄她,“那大爷爷好不好呀?”

    小丫头立即捧着大伯的脸颊亲了一口,“大爷爷最好了,贤贤喜欢大爷爷……”

    “哈哈哈……”一家人见状乐了起来,她就是家里的开心果。

    除了这些,小丫头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她身上还佩戴着五彩缤纷的五彩粽子,兜里揣着用一个绫罗制成的小老虎。

    这就是老京城过端午节另外一项习俗了,端午节给女孩们佩戴香包,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这个“五彩粽子”香包里面,是用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做成的。既可以当香包用,也可以预防疾病。

    “五彩粽子”其实就是避邪物,内壳用硬纸叠成,大小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

    在过端午期间,京城里的大街小巷里就有卖的,不少家中少妇少女们也会纷纷自己个儿制作。

    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的小媳妇或大姑娘们,用绫罗制成小老虎。

    也有的人会缝制成樱桃、桑葚、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把这些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胜。

    在端午节这一天将其佩戴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增寿的节日气象,还可以将此饰品赠给意中人,当作表示爱恋的情物。

    另一个有意思的习俗就是,过端午这一天老京城人会习惯喝雄黄酒。

    华夏古人有称五月为”恶月”之说,端午节不单是要饮雄黄酒,还要将酒“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

    据说,端午节喝雄黄酒这个习俗也是很有“说道”的。

    在“白蛇传”的故事里,就有一段,白娘子因为饮雄黄酒而现出真身的桥段。

    因此,老京城人会认为蛇、蝎子等害虫可由雄黄酒破解。

    但是,大人们能喝雄黄酒,小孩子们该怎么办呢?

    我告诉你,那也有办法。

    那就是,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们,大人会用毛笔蘸着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个“王”字,像只威武的小老虎。

    或在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驱邪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有的家里还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小孩子脖子上,以求吉利。

    还有的人家用菖蒲根泡酒,以为喝了能健康长寿。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

    此外,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贴葫芦花辟“五毒”。京城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

    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自农历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

    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除贴葫芦花外,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朱砂判儿”的,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语的“天师符”的,其目的均是为了驱邪辟毒。

    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竞相购买,贴之中门,以避祟恶。”

    京城老一辈的人常说“善正月,恶五月”。五月气候湿热,过去就有有请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邪的习俗。

    …………

    过端午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吃粽子以及与粽子一起煮的鸡蛋了。

    刘之野最喜欢吃,以这种方式煮的鸡蛋。如果,是敞开了吃,他一顿就能吃上二十多个。

    刘家的粽子蒸好了,今年家里做的花样还不少;有南方人吃的糯米粽子,也有京城传统的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不过,“二米粽子”是要在端午节的头天里包好,第二天吃才够劲道。

    “二米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做成的,做粽子的小红枣是以密云县产的最为地道。

    除了吃粽子,过端午节吃食当然还少不了号称“京西第一味”的刘家庄樱桃。

    这端午时节,樱桃正是大量上市的时节,自然成为了此时的鲜果品。

    这时候,刘家庄除了有甜美喜人的樱桃之外,还有酸不叽儿的桑葚。

    老京城人讲究端午节吃黑色的桑葚,你可别小瞧了这不起眼的水果。

    黑桑葚性微寒,入心、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润肠燥等功效,据说吃了之后还不会招蚊虫苍蝇。

    另外,京城人还有一种传统端午节吃食,那就是吃“五毒饼”。

    五毒饼是老京城人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别的地方可没有这习俗。

    其实,它就是玫瑰饼,将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的图案印在小饼上或用模子做出五毒形状来,京城人有在五月吃五毒饼是件很幸运的之事的说法。

    每次端午节前,街坊邻居亲友们就会互相送粽子以及樱桃、桑葚、荸荠、桃、李、五毒饼、玫瑰的习俗,借以表示祛疫消灾。

    一般来说,老京城的一般人家爱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粽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

    背靠刘家庄好办事,端午前两天,刘之野出钱出物资,让村里帮忙做了一大批的粽子、鸡蛋、五毒饼、樱桃、桑葚当做礼物,送给了亲朋好友以及他的同事领导们。

    这份礼物虽然不算贵重,但却充满了刘之野的真诚和用心。这也是他的一惯做法了,买每逢年过节,他必有礼物送上。

    虽然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但是主打了就是一份心意。所以,他的为人出事也广收朋友同事们的好评。

    吃过午饭,就是大人小孩们最期待的一件事——赛龙舟。

    说到赛龙舟,在人们的印象中多出现在南方大江大河中,而北方地区开展的相对少些。

    其实,早在元代的京城里就已经有赛龙舟活动了。

    明清时期,京城还举办过多次宫廷龙舟竞渡活动,就是到了近现代,民间此项活动的开展也相当热闹。

    刘家庄靠着永定河,当然也不会少了赛龙舟的习俗。

    (本章完)


  (https://www.66kxs.net/book/3235/3235758/11110823.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