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全文小说 > 第327章 名家白马非马

第327章 名家白马非马


随着一个个学派粉墨登场,其他学派的读书人也纷纷紧张起来。

    虽说诸子百家学派众多,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并不多。

    他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学派能借此机会扬名,随即苏晨介绍起了擅长逻辑辩论的名家。

    先秦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使得古代哲学思想空前繁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当时社会问题的迫切实际需要,促使辩论思潮兴起,也使得名家学派迅速崛起。

    秦大统一后,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以维护统治,百家争鸣终结,名家也走向衰落。

    “他被称为战国时期的辩论奇才,众多大师都被他驳的哑口无言。”

    “他被诸子百家称为杠精学派,列国闻名却被群起而攻之。”

    “他的学说在过去千余年中屡遭非议,现在他却拥有哲学家、逻辑学家等多重头衔。”

    “公孙龙,字子秉,战国时赵国邯郸人。”

    “他是名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名家学派流行于战国中后期,提倡正名实,即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

    “善辩,以语言逻辑与分析见长,故又称辩者,在西汉时改称名家。”

    “所谓名学,就是如今所讲的逻辑学。”

    “它揭示了名实关系,能使人准确地把握概念和名称。”

    “但事实上,诸子各家学派都认为名家学说是诡辩之学。”

    “换个说法理解,就是现在的杠精。”

    “庄子认为名家曲解别人的意思,通过辩论逻辑让别人哑口无言,但又不能真正说服别人的内心。”

    “赵国首都邯郸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公孙龙从小就受到各派学说的熏陶,使他长于思辨,善于标新立异。”

    嬴政:公孙龙提出违反世人认知的白马非马观点,如今看来更像是为自己扬名的手段。

    公孙龙所处的时代,当时天下大乱,礼坏乐崩。

    礼讲求的是有序,有序就是所有人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礼。

    而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世人就没了这种名副其实的概念,现实中名与实严重脱离。

    比如士大夫在宴请宾客时使用和周天子同样的规格,妻子背叛丈夫与他人私通,孩子不守孝道虐待父母等等。

    这样的社会现状,令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孔子作为春秋时期最有名的思想家,首先提出了名这一术语,并提倡正名运动。

    此后,诸子百家都开始加入到名辩的浪潮之中。

    儒、墨、道、法等学派纷纷发表自己有关名实的看法,不过他们大多是以政治的观点来看待名实关系。

    直到公孙龙才开始真正将名实关系作为一个专门的逻辑问题加以研究,形成了名家学派。

    公孙龙创立学说的目的也与其他学者一样,是为了正名实和化天下。

    只不过公孙龙走的是一条另类的道路,那就是用类似炒作的手段让自己的学说闻名四方。

    他别出心裁地用白马非马这一明显有违常认知的例子引出自己的观点,果然其学说刚刚兴起就引来各家的高手来与自己辩驳。

    一来二去,公孙龙也就随着白马非马的观点在诸子百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由其学派思想提出了二十一個辩论命题,其中经典的六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卵有毛,名家说蛋有毛。”

    “其推理是蛋能孵化出有毛的鸡鸭,所以蛋是有毛的。”

    “第二个命题,鸡三足,名家说鸡有三只脚。”

    “理由是除两只脚外,再加上鸡脚这个名称,所以得出鸡有三只脚。”

    “第三个命题,龟长于蛇。”

    “蛇比龟长,人人皆知。”

    “可名家偏说龟比蛇长,其理由是龟有大小,蛇有长短,大龟可以长过短蛇,所以说龟比蛇长。”

    “第四个命题,马有卵。”

    “马是胎生,禽是卵生。”

    “可名家却偏说马能生蛋,理由是万物本质是同一的,胎生的马与卵生的禽都是物,所以马也可以有蛋,或者可以卵生。”

    “第五个命题,狗非犬。”

    “狗就是犬,犬就是狗,一物二名而已。”

    “可名家说狗不是犬,《尔雅》中曾解释,犬没有长大时叫狗。

    “公孙龙据此论道,二物必有二名。”

    “狗就是狗,犬就是犬,狗不是犬,犬不是狗。”

    “这并不是大小之别,而是二者实质区别。”

    “第六个命题,丁子有尾。”

    “钉子是楚国人对青蛙的称谓,人人皆知青蛙没有尾巴。”

    “可名家偏说青蛙有尾巴,理由是青蛙的幼虫蝌蚪是有尾巴的,可见青蛙原本是有尾巴的。”

    “在看到如鸡有三只脚这些命题理论时,都不禁产生这不就是所谓的抬杠吗?”

    “而名家学派的极大成者公孙龙,他正是由于白马非马、坚白石等看似抬杠的理论而名扬列国,他也是名家诸子中唯一留下学术著作的人。”

    庄子:公孙龙的思想都是些无用之言、旁门左道。

    世人会因为公孙龙的诡辩而产生困惑,终将导致天下大乱。

    不仅他们道家打击批评公孙龙的思想,就连儒家也认为公孙龙的理论有百害而无一利。

    甚至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也曾表示,王公大臣要是喜欢公孙龙的思想会导致律法混乱,百姓要是喜欢则做事会混乱。

    儒道两家,之所以认为公孙龙的思想没有用。

    这是因为,虽然公孙龙提出理论的目的是正名实而化天下。

    但是公孙龙的主张中却很少有政治主张与见解,更多的是逻辑的推理证明方法。

    这就使得公孙龙的思想看上去有些难以理解,因此在实行和运用上自然也就有一定难度了。

    一般人如果不能理解公孙龙的思想内涵,很容易将他的逻辑思维理解成诡辩,而诡辩自然是无益于事的。

    与此同时,公孙龙子的逻辑思辨与统治者需要做的愚民是完全相反的。

    如果人们广泛接受公孙龙的思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和见解,那么统治者用来愚民的政策也就很难实行推广下去。

    只有天下都是愚民的时候,统治者才容易做到令行禁止,从而使得天下大治。

    “一天,公孙龙牵一匹白马想要进城,但是守卫告诉他这座城池规定马不能够进入城内。”

    “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

    “公孙龙说白是指马的颜色,马是指马的形体。”

    “白是用来称呼马的颜色的,不能称呼马的形体。”

    “因此白与马两个概念合在一起,所包含的意思就不是抽象的马的概念。”

    “公孙龙说如果你到马厩里去取马,黑马与黄马都是你取的对象。”

    “如果你只取白马,那么黄马与黑马就不是你取的对象。”

    “取马的时候,黄马和黑马都来了,他们可以看成一样。”

    “姑且说作有马,而不可以说作白马,可见白马不是马的道理就很明白了。”

    “在公孙龙看来,白马的概念是非常具体的,马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

    “然而常识的判断却是非常矛盾的,白马是马。”

    “这等于说,具体的白马是抽象的马。”

    “如果把他的这个哲学命题诠释一番,则应读作具体的马不是抽象的马,具体的事物不是抽象的事物。”

    “由此可以看出,白马非马这个哲学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已经注意到了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

    “公孙龙首次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哲学增添了新的范畴。”

    “其提出的哲学观点远远超过他所处时代人们的认知水平,这是他的观点不被诸子百家所理解的原因。”

    韩非子:诸子各家普遍认为公孙龙为诡辩,又似乎无法在辩论中胜出。

    公孙龙的这段话,每一句分开看都是对的,让人无法反驳。

    但是由这些正确的话推导出的结论,却违背了世人的一般认知。

    在不能承认却也无力辩驳之后,世人就给公孙龙安上了一个诡辩的头衔。

    公孙龙的辩驳能力之强,就连孔子的后人都无法反驳。

    有一次孔子的六世孙孔穿路过赵国,专程到平原君处找公孙龙辩论。

    孔穿一上来就说公孙龙道义高尚,早就想要成为其弟子,只是不能同意白马非马的学说。

    只要公孙龙放弃这个说法,他就请求做对方的弟子。

    公孙龙反驳自己之所以出名,只是由于白马非马的学说罢了。

    现在要他放弃它,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

    接着公孙龙又批评孔穿的求学态度,想拜别人为师的人,总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别人。

    现在要他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先来教他,而后才拜他为师,这是错误的。

    随后公孙龙又引经据典,白马非马的说法,也是孔子所赞同的。

    当年楚王曾经张开弓装上箭,在云梦的场圃打猎,结果把弓弄丢了。

    随从们请求去找。楚王却说不用了。

    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捡到了,又何必寻找呢。

    孔子听到后却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

    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捡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

    公孙龙认为照这样说,孔子是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

    世人肯定孔子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他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错误的。

    最后公孙龙又总结,孔穿遵奉儒家的学术,却反对孔子所赞同的观点。

    想要跟他学习,又叫他放弃所要教的东西。

    这样即使有一百个他这样的人,也根本无法做孔穿的老师。

    孔穿听完之后,被辩驳得哑口无言。

    “公孙龙在他的著作《公孙龙子·坚白论》中举了一块坚硬的白色石头例子,用来诠释坚白石理论。”

    “他认为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不能同时存在于石头中,而且两者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眼睛只能看到石头的白色,但是看不出石头的坚硬。”

    “此时,就相当于石头的坚硬属性藏了起来。”

    “也就是说此时只有白石头,而不是白而坚硬的石头。”

    “用手摸能感受到石头的坚硬,但却感觉不到石头的白色。”

    “此时,就相当于石头的颜色属性藏了起来。”

    “也就是说此时只有坚硬的石头,而不是白而坚硬的石头。”

    “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是不能相容的,一方出现另一方就离开了。”

    “也就是说,石头不是因为白而坚硬,反之也不是因为坚硬才白。”

    “同样,人的高矮与才能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最后,公孙龙得出了坚与白是独立存在于石头之外。”

    “意思就是物体的属性是独立于物体存在,且彼此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的,这就是离坚白学说。”

    刘彻:名家在战国之后就走向了没落,在独尊儒术之后就彻底销声匿迹了。

    春秋战国时期,曾流行着坚白这样的话题。

    所谓坚白,指的是坚硬的特质和白色。

    从常识出发,某个东西比如说石头,它当然是可以是一颗具备坚硬的特质的白色的石头。

    但在名家眼中,坚与白是不可放在一起的。

    公孙龙强调坚是一种物体的触觉属性,靠的是人类的触觉器官感应。

    而白则是物体的视觉属性,依赖的是人的视觉器官。

    从触觉的角度来看,人只能感觉到石头的坚硬而不能看到白色。

    而从视觉的角度来说,人又只能看到白色而不能感觉到坚硬的特质。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坚和白都不能共存于一个事物之上。

    显然,从常识的角度来看,人当然可以同时感觉到一块石头既是坚硬的,又是白色的。

    公孙龙却偏偏要将之分开,这里所涉及的就是逻辑推断的问题。

    公孙龙并不是从常识层面来坚持一块石头不能同时具备坚硬和白色的特征的,而是从逻辑的层面来解释的。

    公孙龙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感性思维,而选择从具体事物中抽离出来,去观察背后的逻辑。

    因此,在公孙龙看来,坚或白已经是两种分别存在的概念,它们并不依赖于某种事物而存在。

    纵然一块石头当然可以同时具备着坚硬和白色的特征,但公孙龙想要说明的是其他的事物也可以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

    因此,重点并不在于这块石头有没有坚硬和白色的特征。

    或者说,一块石头能不能同时具备坚硬和白色的特征的问题毫无意义,因为从生活现象出发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公孙龙想确认的是,坚硬或白色本身就是作为不同的概念而存在的。

    而这些概念所支配的并不是某个具体事物,而是整个经验世界。

    甚至更进一步来说,世人或许从未见到过真正的白,所见到的不过是白的概念而已。

    原因很简单,概念是为了区别不同事物而存在的。

    白之所以是白,是因为它不是黑。

    当想要确认这究竟是不是白的时候,必须先确认黑,而确认黑又需要通过确认其他颜色。

    换言之,世人永远在确认白的道路上,却始终无法真正触碰到它。

    或许正是因为公孙龙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经验的学问,而当时的世人尚未学会完全地从概念层面思考问题。

    因此,战国之后,名家迅速地走向了没落。

    “从这些例子看,名字学派确实有混淆事物的诡辩嫌疑。”

    “但在两千多年后,人们发现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属于逻辑哲学的范畴。”

    “而且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类似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本体理论,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一个独特贡献。”

    “另外,公孙龙提出的坚白石学说,也与同时代的希腊柏拉图的共相理论惊人的相似。”

    “公孙龙构造了一个相当丰富的关于语言本身的哲学理论,他的成就并不比亚里士多德逊色,是中国逻辑学理论大厦的真正奠基人。”

    “但可惜的是,由于公孙龙的学说不是帝王之术,对封建王朝的统治没有贡献。”

    “再加上哲学理论过于深奥,被当时的诸子百家认为是以名乱实的诡辩之术,并加以抨击。”

    “所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名家学说就开始边缘化。”

    “而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名家学说更是销声匿迹了。”

    “公孙龙的学说现在看来,有很大的局限性。”

    “他形而上学地割裂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把一般和特殊的差别片面夸大,结果导致了形而上学的诡辩。”

    “但这并不影响公孙龙,对中国逻辑学的巨大贡献和影响力。”

    “他正确揭示了形式逻辑概念论,几乎所有的丰富内容和最基本的思维规律。”

    “并开始把名实问题作为真正的逻辑问题来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而不再是伦理政治的附庸。”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孙龙是中国逻辑学的鼻祖。”

    梁启超:公孙龙所创立的逻辑学说,可以说是他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最伟大的贡献。

    在诸子百家中,名家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他们的辩论,具有反传统的精神,是为新的政权服务的。

    但由于他们认识的角度不同,因此观点有所不同。

    公孙龙片面夸大了认识的某一方面,强调事物差别的一方面。

    他们所强调的这方面有精辟的思想,但是这些认识却受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限制。

    他们的错误是世人认识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正是对他们的批判总结。

    公孙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却对中国哲学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孙龙观察事物,虽然把个别与一般用‘离’的观点绝对化。

    只见离而不见合,不符合辩证法的‘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的观点。

    但他能够开辟逻辑领域,建立逻辑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多数学派看重研究政治伦理,大多不懂逻辑学。

    甚至不承认这门学问,往往以政治伦理观念来批评公孙龙的逻辑思想。

    直到近代世人才公开承认公孙龙辩学对象逻辑的问题,并加以重视。

    (本章完)


  (https://www.66kxs.net/book/3212/3212049/11110795.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