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章节目录 > 第453章 诗隐孟浩然

第453章 诗隐孟浩然


在千年前的盛唐时,由于朝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天下学子的人数增多。

    再加上唐朝统治者的推崇,使得盛唐诗歌成为了唐朝一个最为突出的标签。

    在繁盛的唐朝,也涌现出了许多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盛唐诗人。

    例如被称为诗仙的李白,以及杜甫、孟郊、贾岛、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李贺等等,均被认为是唐朝诗歌的代表人物。

    而在其中有一位诗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就是孟浩然。

    他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但处处都充满着失意与遗憾,令后世无数人为之悲叹。

    孟浩然能够闻名于后世,其中主要有两个原由。

    第一个就是他尽管活动于政治领域较为清明、对诗人学子们机遇相对较多的盛唐时期,但却一生没能步入仕途终身布衣。

    第二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作为盛唐时期的田园山水诗人,其诗中清逸、平淡、自然的风格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有唐一朝对于那些一心想要步入仕途的人来说,倘若自己终身布衣就相当于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张空白工作经历的简历表。

    孟浩然从他少年时期就开始刻苦读书,并且在归隐鹿门山的时候,就挥笔写下了自己书剑为志的目标。

    将步入仕途当作自己一生追逐的理想,并且怀揣着炙热的理想踏上了这条充满无限辛酸与坎坷的道路。

    “公元690年,孟浩然出生在湖北襄阳的一个书香家庭。”

    “孟浩然的父亲使用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作为自己新出生的儿子之名。”

    “以此来希望能够让孟浩然长大之后能够拥有一身浩然正气,并且能够光耀门楣。”

    “孟浩然果然没有辜负其父亲的期望,在少年时期就熟读四书五经而且对前朝诗人的名作都很爱不释手。”

    “在家后面的桃园落英缤纷,桃花满地之际,孟浩然当即写出这一千古名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使还没有达到弱冠之年的孟浩然,直接成为了四里八乡家喻户晓的人物。”

    “孟浩然本就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因此按照一般读书人的人生轨迹此时就应该开始参加科举开始,寒窗苦读最终步入仕途了。”

    “孟浩然亦是如此,在公元706年,孟浩然参加了襄阳的县试,这也是科举考试的第一个阶段。”

    “在考试中,孟浩然将诗赋、试策、帖经三场考试一气呵成,对答如流。”

    “在极具文采的文笔加持下,年仅十八岁的孟浩然成为了此场县试的第一名,孟浩然的名气也变得更大。”

    “没想到接下来本该准备参加襄州府试的孟浩然却突然撂了挑子,并且向家里人表示了自己拒绝参加襄州府试的决心。”

    “这是因为此时的唐朝正好是武则天代唐立周的时代,朝政可以说是一片混乱,许多地方的治安也变得极为松散。”

    “孟浩然认为自己不能够为这样腐败且纲常破败的朝廷做事,因此一气之下拒绝了参加襄州府试的机会。”

    “但是孟家对孟浩然的叛逆十分不解,使孟浩然与自己家族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因此在与家里闹僵的情况之下,年仅二十岁的孟浩然直接选择了离家出走。”

    “还决定要去鹿门山归隐,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一名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

    “但是在归隐的时候,孟浩然结识了一位叫做韩襄客的歌女,两人一见钟情互生情愫。”

    “在孟浩然提出要娶韩襄客为自己的妻子之时,果不其然再次遭到了自己父亲的拒绝。”

    “没想到孟浩然直接在韩襄客家中拜天地结为了夫妻,孟浩然的父亲不久之后就病逝了。”

    “这次之后孟浩然对自己做了一次十分深刻的反思,并且逐渐希望能够通过苦心读书、修身养性,有朝一日能在朝为官,这样也能完成父亲生前的意愿。”

    范仲淹:怀才不遇的孟浩然,一生郁郁不得志,晚年写诗言志句句经典。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都不容易,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他们相对比较幸运。

    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始终是颠沛流离,怀才不遇,过着极为悲苦的生活。

    唐朝诗人中就有那种怀才不遇,一辈子郁郁不得志,最典型的例子是孟浩然。

    虽然很有才华,学富五车,品德高尚。

    连一般高傲的李白,对孟浩然都很欣赏,还写诗赞美对方表达敬仰之情。

    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开篇就直接称呼孟浩然为孟夫子。

    自己很喜欢孟浩然,敬重先生的庄重与洒脱。

    你为人高尚,同时博学多才,风流倜傥,天下闻名,是我辈学习的楷模。

    李白是一位很高傲,也很有个性的诗人。

    可是他读过了孟浩然的诗,与之交往了之后,对他无比的崇拜。

    从李白的诗中就可以知道,孟浩然不仅有才华,品格高尚无人能及,在当时的诗人中属于另类。

    要知道李白是很少写诗称赞别人的,即使是杜甫对他欣赏有加,经常写诗给他,可是他很少回应杜甫。

    然而对于孟浩然又不一样,写过好几首诗。

    并且都是表达了敬仰之情,这也充分说明了孟浩然要比别的更加的优秀。

    孟浩然早年间一直在乡野隐居,过着很平淡的生活。

    无非就是读书做学问,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实现人生理想,去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四十岁时离开故乡,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很不幸没有成功。

    此后孟浩然开始寄情于山水,在游历了江南之后,选择了终南山。

    在那里隐居,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隐居有的是看破了红尘,有的是专心做学问,孟浩然同样如此。

    前往终南山隐居,一直闭门谢客,平日里就是读书做学问,以及创作诗歌。

    这一时期也是孟浩然创作的高峰,接连佳作不断,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岁暮归南山》就是在刚回到故乡时创作的一首诗,通篇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创作中又蕴含了一层深刻的哲理。

    故乡的生活很清闲,不用去到朝廷宫门前陈述己见。

    返回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草屋,依旧过着平淡的生活,这也是我最后的选择。

    首联便是表明了态度,自从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后,他就选择了隐居。

    后面一句重点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没有才能的君子,根本不懂得人才,弃我不用,隐居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很多的好朋友,由于我生病了,彼此之间也渐渐疏远。

    科举的失落,让孟浩然心灰意冷,君主不懂人才,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明明我很有才华,可是一直郁郁不得志。

    这并不怪我,只能说命运如此。

    如今我已经生病了,很多的朋友也遗忘了我,很少在一起相聚,以后可能也不会再有机会。

    毕竟别人都很忙,我们之间也就逐渐疏远,很少写信没有了对方的消息。

    颈联写得最好,所要表达的依旧,还是一种悲痛之苦,以及当时的处境。

    白发渐渐增多,岁月催人老,如今已经在慢慢地老去。

    岁暮已至新春马上就要到来,到时整个世界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两句其实有着一层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说明诗人极为顽强,即使是隐居也依旧坚持自我。

    尾联则是再一次抒发内心的苦闷,心里思绪万千,让我非常的伤感。

    以至于难以入睡,松树的影子在月色下,照映在窗户上一片空寂。

    孟浩然的苦闷在这首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明明很有才华,想要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却又是处处不如意。

    那种情感上的失落,让他一度伤感,陷入了悲痛之中。

    但是隐居之后,又慢慢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只是有的时候偶尔想起过往,看到眼前的景色,又会陷入悲痛。

    那种复杂的心情,让诗人感慨万千。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写了一首《书怀贻京邑同好》,他慨叹自己在三十而立的年纪却仍未能够成功步入仕途,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年少时期十分喜爱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因此他也在诗中表露过与陶渊明一样因不想再守固穷,所以表达出了他想要步入仕途结束归隐的思想。”

    “孟浩然曾经写诗说圣主贤为宝,君何隐遁栖。”

    “这句诗直接表达了他骨子中所含有儒家思想,那种只有在政治清明时期才应该出来为国效力做官的意识。”

    “可见此时号称退隐鹿门山的孟浩然已经萌生了要出山入仕的心思,并且后来直接付诸行动,再次踏上了求仕之路。”

    “公元727年,孟浩然为了完成自己入朝为官的抱负,三十八岁的孟浩然首次踏上长安的土地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大考。”

    “没想到此时的他早已经没有了当年年少时期的那种一气呵成的才气,导致这次科举考试他并没有上榜,自然也没有登科入仕。”

    “但是此次长安之行却让他结识了许多久负盛名的大诗人,尤其是在长安做官的大诗人王维。”

    “王维与孟浩然一见如故,不仅热情地为孟浩然画像,还在外界积极地宣传孟浩然的诗作。”

    “为孟浩然日后能够步入仕途积攒名气,补充人脉。”

    “孟浩然也因此开始在人才辈出的长安城中变得小有名气,就连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都成为了孟浩然的好友。”

    “孟浩然能够在历史上以一位伟大的诗人名留青史,而且当时的唐朝正值唐玄宗执政前中期政治可以说是一片清明。”

    “同时此时唐朝已经是处于一种以诗赋取仕的时代,例如李白就因为写诗特别出色而得到了唐玄宗的青睐最后在朝中获得了一官半职。”

    “按理说凭借孟浩然的诗才应该也能和李白一样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从而实现自己入朝为官的抱负,但没想到孟浩然却与自己的理想抱负擦肩而过。”

    “孟浩然曾经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

    “小的时候不仅在县试中一帆风顺,而且经过数十年的学习现在也已经是满腹经纶。”

    “还又得到了大名人王维与张九龄两人为他在外宣扬自己的诗与才华,因此这次在长安考试的失利让孟浩然信心受到了大挫。”

    “尽管想要直接向唐玄宗上书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又十分的犹豫不决,这样的摇摆不定也让孟浩然剩下的人生十分失意。”

    “在这样失意的情况之下,孟浩然写下了《岁暮归南山》表达了自己极其复杂的心绪。”

    苏轼:脍炙人口的孟浩然,有才又任性。

    作为唐代一流的大诗人,孟浩然的才华自不必说。    

    有才华的人,有点性格也不稀罕。

    不过任性到孟浩然这个份上,就已经不是洒脱能形容的了。

    孟浩然有句著名的诗,叫作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表面看是谦虚,其实是发牢骚。

    意思是我没什么本事,自然不招皇帝待见。

    身体又不好,总生病,给别人添麻烦,朋友们也躲着我。

    这种酸溜溜的话,私下里发发牢骚也就罢了。

    要命的是,他把这首诗当面念给了皇帝听!

    一次孟浩然去好朋友王维家里玩耍,这时唐玄宗突然来了。

    不知为何,孟浩然吓得不敢拜见,一股脑儿躲进了王维的床底。

    谁料唐玄宗察觉不对,就问王维,王维只得如实相告。

    孟浩然只好灰头土脸地从床底下钻出来,委实尴尬。

    但更尴尬的是,当唐玄宗命他做诗时,孟浩然居然念起了《岁暮归南山》。

    里头有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正是这句话触怒了唐玄宗。

    不论这次偶遇玄宗的经历真实与否,孟浩然终身布衣是显见的事实。

    他的诗中,也常有隐逸不仕的意趣。

    这在读书人争相求仕的时代,可以算是个性鲜明了。

    其实,孟浩然得到过不止一次面见玄宗皇帝的机会。

    时任采访使韩朝宗很欣赏孟浩然,想向玄宗推荐他。

    这位韩朝宗以爱才著称,乐于提携后进。

    士林传言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连李白也曾写过《与韩荆州书》,想要与他结交。

    能得到他的青眼,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机遇。

    面对韩朝宗伸出的橄榄枝,孟浩然起初也欣然接受,和他一起到了长安,准备面圣。

    结果到了约定的那一天,恰巧有朋友来访,孟浩然和朋友相谈甚欢,喝得酩酊大醉。

    有人提醒他与韩公有约,酒兴正酣的孟浩然毫不在意。

    如此不管不顾,得罪了韩朝宗,引荐一事自然泡了汤。

    如果说偶遇明皇的故事是民间附会,那么饮酒爽约放弃觐见,这就真的很任性了。

    断送了前程,还不是最严重的。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孟浩然得了背疮,卧病襄阳。

    病好得差不多的时候,老朋友王昌龄正好来到襄阳。

    久病将愈,又逢故友来访,孟浩然大为欣喜,和王昌龄纵情宴饮。

    谁知乐极生悲,还是个病人的孟浩然,食鱼饮酒。

    触发了即将痊愈的背疮,陡然间病势转重,很快竟去世了。

    按照常理,得了痈疽一类的疾病,人们总会忌口。

    时鲜野味,如鱼羊之属,以及酒类,都在绝对禁止之列。

    孟浩然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但有爽约韩朝宗一事在前,就不难想象他豪兴正酣,余事不问的样子了。

    只是这一次的任性,让诗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首诗也成为了一首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失意诗,为何说孟浩然与自己的理想抱负擦肩而过呢?”

    “这是因为孟浩然这首著名的失意诗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就出在孟浩然把这首诗念给了唐玄宗。”

    “有一次孟浩然受到王维的邀请前去翰林院参观,同时进行一些文学上的谈论。”

    “没想到就在两人相谈甚欢之际,唐玄宗突然驾到这让两人十分恐慌。”

    “这是因为在古代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平民如果没有被皇帝召见的话是不能直接面见皇帝的。”

    “因此孟浩然只能先行躲到翰林院王维房中的床底下,以此来躲避见到唐玄宗。”

    “唐玄宗与王维久谈甚欢,王维感觉孟浩然十分的难受因此直接向唐玄宗请罪并且说明了缘由。”

    “唐玄宗并没有在意孟浩然的行为,而是反问是不是襄阳的那个孟浩然,这是因为孟浩然在长安已经是小有名气。”

    “唐玄宗得知就是孟浩然之后就让他当场念一首自己的诗赋,孟浩然没有思考就将自己失意时作的《岁暮归南山》念给了唐玄宗听。”

    “没想到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让唐玄宗勃然大怒,认为孟浩然是在怨恨自己没有提拔他做官。”

    “将孟浩然斥责一顿之后就直接拂袖而去,这件事情也让孟浩然彻底与自己入朝为官的理想抱负失之交臂。”

    “长安科举考试的失败以及唐玄宗的贬低,让孟浩然不得不放弃自己入朝为官的抱负而离开京城,转而踏上漫游隐居的归途。”

    “他最终隐居襄阳,时隔数十年他再次变成了他二十岁的样子。”

    “他有的时候心平气和地说出跃马非吾事,狎鸥真我心。”

    “有时又故作什么事都未发生,十分洒脱说出沧洲趣不远,何必问蓬莱这样的千古名篇。”

    “他似乎从少年时期开始就选择好把隐士作为自己一生的归宿,从二十岁起一生都走在归隐的路上。”

    “他的生活当中也充杂着许多平静,例如抱琴来取醉,垂钓坐乘闲这样的诗句。”

    “这样平静安逸的诗句颇有李白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潇洒。”

    “纵观孟浩然的一生,或隐居鹿门,泛舟洞庭。”

    “或干谒求仕,赴京应举。”

    “或漫游吴越,归卧襄阳。”

    “或爽约韩朝宗,入幕张九龄。”

    “进退出处之间,好像杂乱无章,难以把握。”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孟浩然不过是在仕隐两极之间摇摆的诗人罢了。”

    “当他发现,苦读十年后只是空有才华而志不能得。”

    “一切的不顺难以消解,只能而走上归隐之途。”

    辛弃疾:孟浩然无奈归隐,才华出众竟是原罪,人性的复杂让人唏嘘。

    做一个人真的是很难,难的不全然在于命运安排的不公,而在于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难的也不在于周围人对你或好或差的议论,而在于人的迷茫、焦虑、爱恨怨憎、患得患失。

    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孟浩然终其一生都在纠结归隐还是出仕,最终在几度求仕不得后而归隐山野。

    千回百转,求而不得,其内心的绝望可想而知。

    很难想象在盛唐时期,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竟会白衣度过一生。

    盛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已彻底废除了贵族大家的特权。

    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来考试,考卷面前人人平等,这就极大鼓舞了有才华的底层人士。

    学会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是当时底层普通人普遍的共识。

    然而魏晋遗风仍然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科举而出仕的名额毕竟是少数,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中的推荐制在当时仍是有一定市场的。

    当时不少人都曾效仿诸葛亮隐居卧龙岗,寻找合适的地方隐居。

    其实隐居也不是为隐居,实是待价而沽,通过隐居吸引当权者注意,从而达到越过科举而快速入仕的目的。

    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求官时,经常到太学里面吟诗作赋,坐而论道,满座的人都比不过他。

    肯定是有人听说了孟浩然的大名才引荐他去的,这无可厚非。

    问题的关键是你孟浩然才学甚高,表现太过亮眼,把一众国家精英给比下去了。

    明明是人家的主场,你却反客为主,不知收敛,把人家都给打趴下了。

    有人邀请孟浩然到太学讲学,而孟浩然也想抓住这个机会展示自己才华,希望有贵人欣赏他的才华从而能够提携他。

    然而才华横溢就是把双刃剑,用的好了就是利器,用的不好就伤到自己。

    孟浩然老在太学里面晃悠,那些官宦子弟表面上恭维他的才学高深,其实背地里恨死他了。

    你孟浩然一介布衣还指望我们给你引荐做官,将来好再压我们一头,世上哪有这等好事。

    后来孟浩然老老实实参加了科举考试,但也没考中。

    在这期间,孟浩然认识了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

    在科举无望后,孟浩然灵机一动,想起了张九龄,便写下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前半阙气象磅礴,大气凛然,后半阙就把求做官的想法表露出来了。

    一直都把这首诗当成孟浩然巴结谄媚权贵的证据,其实孟浩然写的这首诗还是很委婉的。

    大诗人李白是有名的傲视天下,敢于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人。

    但在恳请别人抬举自己时,是多么的那般小心翼翼、媚声媚气。

    其实后来这些权贵都没有给李白、孟浩然等以实际的帮助,更不用提赏识提拔了。

    李白和孟浩然辛苦奔波一生,孤苦无靠,到了也没有实现理想抱负,终究是竹篮打水。

    最终两人是殊途同归,李白官场失意喝酒过量而亡,孟浩然求仕不得失意归隐后因背疮发作去世。(本章完)


  (https://www.66kxs.net/book/3212/3212046/11110669.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