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章 新的军政使(第三更)
“张相公所担心的,朕心中清楚,不见金使,是想让金国换人来谈。”赵宁说道。
这些年每年都掀起数场打仗,且不说前线,后勤都已经疲倦了。
“陛下深谋远虑,远非臣所能及,相信陛下已有打算。”
赵宁又问道:“张相公认为,现在军政格局该如何安排呢?”
“张浚不能再在西北待下去了。”张叔夜丝毫没有买关子,他都七十好几岁的人了,也为大宋操劳了大半生。
他的观点,必然已经有很多人支持,说明朝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是这么想的。
西夏的威胁灭了,不代表西北危机就彻底解除。
“若是召回张浚,派谁去西北?”
“张浚的幕僚和参军们逐步调到别处,提拔李彦仙,此人虽然暂无大帅之才,却又舍身为国之志,必不会辜负朝廷,人才都是能慢慢培养出来的。”
“如此说来,边患尾大不掉之嫌,依然未解除。”
“其根本在于恢复更戍法。”张叔夜说道,“边将的帅与将,要三年一调,不可再如以前那般。”
“若是频繁调换,有将不知兵的麻烦。”赵宁又说道。
“如今这个现象会弱许多,我军内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军制,兵与将皆要遵守军制,已然削弱了将的作用,尤其是军督司和参军制完善之后,练兵和军团的指挥,都不再过度依赖将领。”
“真正依赖将的是战场上的随机应变,若是有严格的军规和参军辅助,能加强将对军队的指挥,是可以弥补将与兵之间因不熟悉的配合的。”
赵宁点了点头。
赵宁想要的强军,不是某一个人强,而是有一套完整的强军体系。
即便哪天岳飞不在河北了,河北的神武军依然按照那套强军体系运作,而不是什么都依赖在岳飞身上。
这样弱化个人对军队的影响,就可以很好地管控边军,至少大幅降低反叛。
要建立这套体系,最基本的原则是:依法治军!
最大程度弱化人治,弱化个人的影响力。
“陛下,老臣已经不能在辅佐陛下,请允许老臣请辞吧。”说着,张叔夜咳嗽了几声。
赵宁叹了口气,说道:“没有了张相公,朕似失去了股肱。“
“现如今大宋人才济济,老臣也该退位让贤了。”
赵宁知道,张叔夜这是要给张浚让位。
张浚肯定不能继续待在西北,但是张浚又立了大功,必须往上升。
枢密院早已被拆散,现在主导全国军政的是军政院,现在最好的安排就是让张浚来主控军政院。
这样既能解决西北尾大不掉的隐患,也能维护有功必赏的军功制度。
其实赵宁也是打算提张浚回来的,但是回来后必须给新的更高的职位。
否则如何服人心呢?
对于边事问题,赵宁也有一套自己的处理方法。
他不想用强硬的手段处理边事,因为军政和行政不同,军政本身作风硬朗,不能一味只用强硬手段,还得柔和。
否则激化朝廷和边军的矛盾,几大经略使不会有意见,下面的人难免也会出问题。
这本身就是极其敏感的事情,处理起来一定要小心谨慎。
这朝堂之上,总归有人要让出位置的,身为人臣,最应该清楚的是,任何权力、地位,都只是一时的。
皇帝不可能让某一个人一直待在某一个地方。
一旦局势变了,英主必然会做出调整。
“恕臣不能再协助陛下解决如今的边军问题。”
“张相公操劳十数载,于国有功,朕又怎忍心你带病之身继续劳作呢,卿的请求,朕答应了,卿提的问题,朕也会好好考虑的。”
次日,张叔夜的辞呈便提报了上去。
赐张叔夜太保荣誉衔。
这是正一品,以示恩宠之极。
退休后,能有这种职位的,没多少人。
张叔夜的突然请辞,在东京城的朝堂引起了不小的动静。
眼下康王正面临问责,张叔夜又此去军政使一职,边事的问题被范致虚当中提起,引起轩然大波,金国使者又被迫回去。
稳定了许多年的朝堂中枢,突然之间好像起了波澜。
倒是有不少官员还在为康王求情,至少堆在赵官家面前的奏札厚厚一堆,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康王这些年对朝廷的功劳。
客观来说,赵构确实有功劳。
哪怕历史上的赵构,对宋朝也有很大的功,最大的过是杀岳飞,但不能将他的功全盘否定。
赵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或者说,人都是复杂的,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功过一言蔽之。
二月初三,汪伯彦下马车,进了康王府。
“殿下。”
“你来了。”康王在后院种树,倒是怡然自得。
“殿下好闲心。”
“要不然呢?”
“看来殿下去西北几年,比过去更加与众不同。”
“种种树能有什么与众不同呢?”
“现在朝堂上有不少人对您不太友好。”
“随他们去吧。”
赵构继续在挖土,一边的下人将树苗搬运过来。
“殿下难道要任他们宰割吗?”
赵构却不回答他,而是将树苗放下去,埋下土,浇了水。
“你们先下去吧。”
等下人们走了,赵构擦了擦汗,喝了杯热水,说道:“这万事,都忌惮一个急躁,官家自然有官家处理的方式。”
“殿下何不现在进宫,去主动请辞。”
“你是让我以退为进?”
“是的。”
“你说的倒不错,本王也正有此意。”
“殿下,有一件事,下官不知当说不当说。”
“说吧,我们都那么多年的交情了。”
汪伯彦在赵构耳边小声说道:“秦相公与三皇子赵瑜走得很近。”
“各自奔波前程而已。”
“殿下也要早做准备。”
赵构向屋里走去,吩咐下面的人为汪伯彦上茶,他自己则去换了一身正装出来,说道:“咱们的官家不是一直教导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赵构一路向皇宫行去。
他其实并不担心,朝廷接下来对西北有大动作,就目前的朝堂之上,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陇右都护府的民生和军政情况。
倒是唯一最大的变化是,赵构对储君的位置已经不抱太大希望,而是有了别的想法。
(https://www.66kxs.net/book/3197/3197710/10726205.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