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大明超时空公司,总裁朱元璋完整版 > 第231章 一生被贬的苏轼!

第231章 一生被贬的苏轼!


赵顼也有些好奇。

他现在对苏轼苏辙没有太多了解。

“萧先生,这是何意?”

“苏轼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贬,但他弟弟苏辙官职越来越高,才能让他被贬又活着回京。”萧然先简单的一句话描述的两人的不同。

随即,萧然又继续说道,“先说苏轼。”

“苏轼生性放达,好友遍布五湖四海,更是喜欢美食。嘉祐元年,苏轼和苏辙首次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轼得了个第二名,苏澈五甲。苏轼的文章在欧阳修称赞下声名大噪,正当父子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只好随父回乡奔丧。”

“等到守丧期满,三苏重返汴京,苏轼和苏洵皆得官职。嘉祐六年,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兄弟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苏轼的对策被评为第三等,被称为百年第一,朝廷授与苏轼新官职。”

“随后,宋英宗治平三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指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愤怒不已,暗中让御史谢景温说苏轼的过失,苏轼自请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后年几年,苏轼一直在调任。到了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苏轼任徐州知州。当时黄河泛滥,出现洪灾,苏轼带领士兵们修筑东南长堤,派官吏分别堵塞缺口,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事后又请求征调明年夫役增筑徐州旧城,修建木质护岸,以防再次出现洪水。”

赵匡胤问道,“他既是可用之人,为何频频被贬?”

能在洪水中力挽狂澜,一心为民,苏轼确实可用。

萧然似笑非笑的看向赵顼,“苏轼说话比较犀利,在朝堂上时常能怼人,包括皇帝也不会放过。要不是有苏澈,恐怕早就被砍了脑袋。”

一时间,赵匡胤和赵顼都沉默了。

指着自己鼻子骂的大臣,他们哪里会看重。

李世民对此倒是有些自傲,“朝中大臣的言语犀利,朕可不会过多计较。”

萧然看过去,记得曾有几次听过李世民气得砸东西。

“萧先生继续说吧。”觉得面皮挂不住,赵匡胤催促。

“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写下《湖州谢上表》,这本来是例行公事,但苏轼笔端常带感情,再加上点个人色彩,其中有着几句话被新党利用。”

李世民不悦,“什么话还能被别人利用?”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等。”

“这些话被新党指责,说苏轼愚弄讽刺朝廷,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宣称苏轼死有余辜。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因此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逮捕押送回京,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件事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案子,乌台诗案。”

此刻,王安石也忍不住说话,“苏轼此人性情乖张,哪怕说话不中听,也不至于死罪。”

“几句话都能被曲解至此,朕看你这朝中百官简直不堪大用。”李世民说起来十分嫌弃。

赵顼神色尴尬,“我怎么会杀害有才能的大臣。”

萧然翻了个白眼,“你可别说这话了,王安石变法你都扛不住压力,后面更是怀疑王安石,更何况苏轼还没得到过你的信任。”

话语直白,让赵顼涨红了脸,又不敢多说什么。

老祖宗在面前,还有求于人。

“萧先生教训的是。”赵顼低首认错。

萧然道,“乌台诗案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朝中却有不少大臣上书求情。不仅有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以及当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也上书直言,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随即,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受当地官员监视。当然这其中还有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

闻言,赵匡胤挺直脊背。

“而此时苏轼已心灰意冷。到任后,苏轼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还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由此而来。”

萧然回忆起读书时背诵全文的痛苦,不自觉念出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猛然回神,萧然轻咳,回归正题。

“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长途跋涉中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上书请求先到常州居住。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宋神宗驾崩。”

“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为相,新党被打压。而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不久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打压王安石一派,意图废除所有新法后,再次提出谏议。苏轼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所以他又遭诬告陷害。”

“元祐四年,苏轼再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次年又减价出卖大米,为百姓分发粮食治病。灾情缓解,苏轼疏通河道,修造堤堰闸门等等,并在西湖中种菱,将种菱的收入备作以后修浚西湖的费用,长堤筑成,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至此杭州人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李世民眼中浮现出欣赏,哪怕苏轼对朝堂心灰意冷,对百姓却是依旧。

“赵顼,你该如何做?”看了眼赵顼后,赵匡胤沉声提醒。

赵顼当即开口,“我命人去将三苏召进京重用。”

“此事不可耽误。”赵匡胤道。

三苏在朝,再有王安石和欧阳修,赵顼也算是有了左膀右臂。

赵顼心中明白,打算将人召进京后,立刻安排上朝。(本章完)


  (https://www.66kxs.net/book/3163/3163373/11110893.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