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汉世祖免费阅读小说 > 世宗篇19 英雄迟暮

世宗篇19 英雄迟暮


建隆元年冬十一月,和田。

    数九寒冬,辽阔的大西北,已成冰天雪地,天地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高峻绵延的昆仑山与黑昆仑(喀喇昆仑山)已是白雪皑皑,发源自二山的白玉、乌玉二河业已结冰,冰封数百里。

    由于地理气候的缘故,苍莽而广袤的和田大地,多少显得有些孤寂与萧索,但是可以预期的是,待到来年春回大地,冰川消融,二河重新流动,沿河几十万亩肥田沃土种上作物,这片历史悠久的地域又将恢复勃勃生机。

    康王刘晔为什么对于阗常怀觊觎之心,甚至最后悍起刀兵,突破帝国宗藩体系的约束,将之灭亡。除了为王城疏勒安全的考虑之外,于阗国所拥有大片冰川河流冲积平原土地,是很重要的原因,良好的水土条件,使其具备养民几十万的潜力。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于阗国的人口了。一直以来,帝国海内外的封国,都对人口十分重视,当然这里指的是汉族人口(也可适当放宽为汉地人口),籍此充实开拓统治基础,提升国力。

    而安西三国,由于与ysl世界长期而频繁的战争,人口消耗不小,对此则更加饥渴,也用尽了各种手段,开出各种条件,从母国招募人口、人才。

    至于康居国,则拥有其他两国不具备的条件,那就是与于阗接壤,而于阗的近三十万人口,可是汉化基础良好、文化习俗亲近、改造难度不大的。

    这些在刘晔的眼里,就是其最具价值的地方,要知道,从封邦建国开始,安西三国用了差不多三十年时间,才一共从大汉薅了百来万丁口,就可想而知,于阗国的几十万人口是何等宝贵了,又被邻居视为怎样的“肥肉”。

    别的不提,在吞并于阗国之后,只消将其财货、人口、土地消化完毕,康居国的实力将迅速和安西国拉近,就核心统治力量这一点,便能赶上来。

    当然,完成这些规划,还需要一定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要扛过来自中央帝国的质询,乃至制裁。对这一点,康王刘晔实则心里也很清楚,他行事多跋扈自专,但不意味着他愚蠢。

    刘晔灭亡于阗,并没有费太多的功夫,这得益于几个方面的因素。实力是最根本的,比起二十年前时,康居国实力有了长足进步(毕竟可以通过与帝国交流而获得各方面的提升),又通过与中、西亚方面ysl势力的战争保持着一支精锐师旅,而与此同时,于阗国的情况却每况日下,康居国的存在以及强大的攻击性,本就压缩着他们的生存空间。

    面对康居国的侵袭,其先国王尉迟宝相在世时,尚能勉力维持。毕竟是武将出身,有股子强悍,同时由于出使京畿的渊源,一直很注意维系与朝廷的关系。

    等尉迟宝相一死,于阗国的滑落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其孙尉迟珏继位,既没有祖父的权势威望,也没有他那出色的平衡能力,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康军临城,狼狈地踏上的逃亡、“维权”之路。…。。

    而康军灭于阗,死伤也不重,一共就打了两仗,首先围攻鸦儿看城(灭国之后,刘晔更其名为莎车),三日克之,然后疾奔于阗,在乌玉河西岸的扎瓦小镇击溃于阗王城军队,然后便在一干于阗贵族携百姓箪食壶浆之下,卷甲入城。在此之前,于阗国上层权贵,多与康居国有勾连,或被收买,或慑其强,在事不可为的情况下,改换门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尽取于阗之后,刘晔于其基础上置和州,改于阗城为和田,为州治,基本保持着原于阗国的建制结构。当然,于阗国土面积不小,一定的析分是很有必要的。

    刘晔将莎车县及其周遭地区数万人,划归王城疏勒直辖,又将于阗东部的克里雅城更名为于田,置县,设于田军使,进行军政治理。

    到建隆元年冬,于阗灭国已经快一年半了,在刘晔政治拉拢、经济收买、军事威慑等多方手段之下,原于阗地区,已然基本稳定下来了。

    这也是三十年来,在扩张事宜上,刘晔仗打得最轻松、征服最容易的一次了,比起那些来自大食地区饱受ysl洗脑的msl,于阗国这边的贵族与平民,可实在太“可爱”了。

    也正因如此,对于他们所信仰的佛教,刘晔给了最大限度的宽容,除了依照汉家宗教管理条例进行一定改革,收缴了部分寺产、寺丁之外,并没有更大的打击,至少没有毁寺灭教的情况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于阗佛门的利益难免遭受损失,但并没有多少炸刺的情况,一者安西三国在境内进行的“去ysl化”,在整个中、西亚地区都闹得沸沸扬扬的,他们早有耳闻。

    作为曾经最大的对手,也视为最危险的敌人,于阗佛门可太知其厉害了。但就是如此厉害的教派,都被刘家封王炮制得惨兮兮的,他们这小胳膊小腿,哪里扛得住。

    另一方面,也跟刘晔的做法并不彻底有关,同时,即便在中央帝国,“灭佛”也是快七十年前的事情了,虽然世俗权力对宗教权力的干涉依旧存在,但帝国佛门也在事实上再度繁荣发展起来了,与帝国佛门不乏交流的于阗佛门,自然也从中获益不少。

    没有事是不能妥协的,也正是在康居、于阗两方面、各派势力的各种妥协间,于阗或者说康居国和州的局面,稳定了下来,和州也开始融合进康居国。

    在建隆元年即将过去的时刻,冰天雪地中,一支威武的骑兵,护卫着战车样式的座驾,行使在坚硬的冻土上,向和田城而去。

    猎猎作响的“康”、“刘”旗帜,以及座驾的规制、装饰,无不诉说着主人的身份。剧烈的冬风,带来刺骨之寒,所幸所有的骑士,甲胄之下都内衬着丝绸与棉衣,头上则带着羊皮制成的帽子,天气虽冷,但看起来很暖。…。。

    而在康居国能有这样待遇的军队,只有王廷卫士依旧各大贵族精锐私兵了,一般的营所官兵,都很难保证人手一套,毕竟带有奢侈的属性。

    这已经是一年间康王刘晔第三次南巡和州了,足以展现他对和州地区的重视,他是打算将和州像王畿(疏勒)地区一般经营。

    如今的康居国占地已经不算小了,除王畿疏勒、和州之外,几乎囊括了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整个塔吉克斯坦以及部分阿富汗北部地区。而一直以来,被刘晔视为根本之地经营的,只有疏勒与费州(费尔干纳谷地),如今,又要加上和州了。

    和田坐落在乌玉河与白玉河汇流之前的三角洲原上,夹二河而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当然,这座城市,除了美玉之外,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那为数众多的佛寺了。

    和田城内,安抚使衙大堂间,面容枯瘦,但一脸威严的康王刘晔,端居主座,接受镇抚使刘文潜以及一众和州军政僚属的参拜。

    岁月不饶人,如今的刘晔,也已五十五了,不再年轻,本人的衰老也是肉眼可见的。但他浑身上下的那股英雄威严之气,却依旧强烈,目光一扫,在场无任何一人敢于侧目。

    当堂,刘文潜代表和州官属,向刘晔献上一方锦盒,盒刻“夀”字,内饰红绸,里边装着的,则是一青一白两块质地优良的玉璧,再过一月,就是康王刘晔五十五周岁诞辰了。  而这两块宝玉,自然是城外乌玉、白玉二河上游所产,乃是找玉人涉足上游冰川险谷,冒险所得。州衙得之,又请名匠精心雕凿而成。

    对于奇珍异宝、宝石美玉,刘晔是向来不感冒的,不过这一回,他难得破例了。接过两块玉璧,轻轻把玩着,观察着玉体上的光泽与纹路,尤其是那块洁净润泽的羊脂白玉。

    少顷,放下玉璧,沉吟几许,方抬头看向姿态恭敬的刘文潜,说出这样一番话:“玉者,国之重器,汝当好自为之!”

    面对大王如此交待,懂其中意味的文武,都表情肃然,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刘文潜身上,而恭立堂间刘文潜,也不禁心生涟漪,郑重地拜道:“是!”

    刘文潜,康王刘晔次子,生于雍熙三年,时年24岁。端拱三年,刘晔灭于阗后,以其为和州镇抚使,负责对和州官民的弹压、安抚工作,同时负责的,还包括移民工作,刘晔欲迁五万“于阗官民”于费州、隆州(刘晔新设,位置大概在塔吉克斯坦西部地区),以充实当地统治。

    年纪轻轻,便被委以如此重任,这其中显然蕴含着康王对刘文潜的特殊期待。和州之任,对年轻的刘文潜来说,也是一种考验,而从刘晔表现的态度来看,还算满意。

    康王刘晔,从小好武略,有侠气,不满二十岁,就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可以说他这一辈子,都与战争为伴,不是在平乱制暴,就是在开疆拓土,如此三十六、七年,可谓一世英雄。…。。

    然而,即便打心里不肯服老,但他的衰老却是不可逆的,退化的身体机能,以及遍布全身的陈年旧疾,那些隐隐作痛,都在时刻提醒着刘晔。他已经老了,既不复当初的年富力强,也不复当初的意气风发

    因此,刘晔也不得不考虑起继承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早在平康六年(1012年)就已经提上刘晔的议程,而给刘晔的选择,也实在不多,毕竟他一共就两个儿子长成(其余全部夭折),长子刘文洮,次子刘文潜。

    嫡庶之别是不用考虑的,因为二子都非嫡出,刘晔在最初也依常例将长子刘文洮视作继承人,毕竟年纪大一些,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安心感。

    但在一段时间的培养与观察后,刘晔不得不放弃长子,实在是这个长子太过文弱、秀气,打不得仗,杀不得人,面对那些作乱的蛮夷,都是心慈手软,犹犹豫豫。驾驭下属,一味以宽,让他去安抚佛门,完全不明白“以佛制伊”的真实,而刘文洮真就去笃信佛陀,用心研习佛家教义,找那些高僧大师谈禅论道。

    总而言之,除了孝顺之外,刘文洮没有一件事是能让刘晔满意的。如果在中央帝国,那倒也就罢了,文弱不是大问题,还能做一个太平之主。

    但康居是什么地方,中亚又是什么地方,这里群狼环伺,里里外外都充斥着强人,一只文弱的绵羊,是无法带领群狼的,刘文洮实在不具备任何一项康居王该有的素质。

    另一方面,康居国也正当一个十分关键的发展阶段,目前的成果以及稳定,都离不开大汉帝国的支持,以及刘晔强悍的征伐与压制,而这份成果能否真正巩固下来,还需要看接下来一到两代的经营。其中第二代康王的存在与表现,将格外重要。

    这些因素也导致,刘文洮的出局,成为了必然。至于嫡长制那一套,也是要分时候、分地区的,至少在西域中亚地区,是没有太大市场,也没有那么多完全信奉教条的人。

    要知道,在安西三国的上层,帝国权贵家族中庶出者可占绝大多数,一定程度上,大伙可都算是嫡长制的“受害者”,即便其中很多人在功成名就后,便活成了曾经讨厌的样子,也开始依嫡长规则选择继承人,但在这方面,并不死板。

    当然,这与安西三国所处的国家地理以及政治军事环境有关,在这里,需要的是强人,是头狼。

    刘文洮出局,刘晔也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当时还不满二十岁的次子刘文潜,而此子,至少没有刘晔所理解的“跑偏”的行为。

    数年的时光中,刘晔把刘文潜放在康居各个要害衙门进行锻炼,表现没有那么地出类拔萃,但至少不差,没犯过大错,果锐、干练这些词汇,也能用来形容他,即便如此,刘晔依旧不放心。…。。

    于是,在攻灭于阗后,将之安排在新设的和州任镇抚使,这就是一次综合的考察了,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考验。而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刘文潜算是基本过关了。

    果然,就在当夜,刘晔又把刘文潜召到宿处,父子二人秉烛促膝长谈,刘晔除了听取刘文潜汇报和州军政一些不可与外人言的细情之外,也第一次明确地向他表示,他已经决定立刘文潜为世子。

    此事,他已经与康居上层那些权贵、军头通过气了,并且册立文书,也打算在进京之时,上奏朝廷,以求名正言顺。

    没错,来自洛阳的宣召制书,刘晔已经收到了,并且已经决定,亲赴京畿。刘文济那小子要他十三皇叔给个解释,那他便大大方方去,给他个解释。

    而对此事,康居国的上层,实则异议颇多,劝阻的人并不少,主要原因在于担心刘晔的安危,即便人身安全应该不会有问题,但朝廷若是把他扣下了呢?康国的大局,可离不开大王主持。

    出人意料的,反是刘晔在此事上看得最透彻,他表明了一件事,吞并于阗,已成定局,但是,想要将之彻底做成事实,朝廷那一关是必须要过的。

    否则,即便康居能够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那国家的发展提升进程也必将被打断,倘若如此,那吞并于阗做甚?比起与帝国的友好往来,区区于阗之利,又算得了什么?

    刘晔承认,吞并于阗国他有赌的成分,但孰重孰轻,他心里还是有数的。

    对刘晔亲赴洛阳的决定,刘文潜也表现出该有的关心与担忧,而刘晔也在思量之后,决定将刘文潜带回疏勒坐镇,同时还将能够调动王城卫军的令箭、印玺一并交给他,以防个万一。

    这是彻底确立其世子地位的措施,也不怕军权旁落会带来什么反噬,作为康居的开国之主,刘晔本身比任何令箭、符印、身份验传都要更具权威,而康居军中,不认识刘晔的军官,则少之又少。

    这也是开国之主才能具备的威势与器量。

    这个深冬寒夜,刘晔与刘文潜谈了很久,说了很多,除了回顾追忆前几十年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经历之外,便是对康居国未来的一些构想以及与安西、北廷、朝廷关系处理的交待。

    或许刘晔并没有那个意思,但这几乎就是一种交待后事的行为……

39314959。。

...


  (https://www.66kxs.net/book/3149/3149538/784058113.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