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高规格
雍王刘承勋要下南洋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并且在官方的推动下,扩散地很快。当然,对于绝大多数的官员百姓来说,这不是什么大事,甚至引不起他们丝毫的兴趣。
但是,对于那些利益相关的阶层、团体、个人来讲,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政治信号了。从政事堂到海军,从勋贵到商贾,乃至最底层的渔民船员,海外贸易这条庞大的利益链条中的利益相关者,都大受鼓舞。
关于南洋战略,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积极开拓的力量随着海外利益的显露不断壮大,但保守的力量同样巨大,千百年根深蒂固的观念,让很多人都对南下开拓的政策抱有偏见,对于未知的事物,有人抱有积极探索精神,有人则畏之如虎,宁愿故步自封。
刘皇帝之所以派刘承勋南下,就是因为,发展了那么多年,争论了那么多年,对于海外贸易,对于南洋战略,需要有一个定论了。
对于那些保守的声音与力量,刘皇帝允许他们存在,甚至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帝国的基石,护盘子的行为也是值得理解的。
只不过,在涉及到国家战略,甚至是路线之争的时候,刘皇帝还是要坚决地破除那些阻力,派刘承勋出巡就是一个最明确的态度了。
雍王刘承勋,这可是大汉亲王,刘皇帝的嫡亲弟弟,可以说,在大汉宗室之中,刘承勋是皇帝太子之下的第一人。
尊贵的身份,显赫的地位,隆重的威望,这些都体现着刘承勋南巡的特殊。与此次相比,过去能够让人联想到的,大概只有齐国公刘昀出使高丽、日本之事了。
然而,刘昀虽是皇子,但不论地位与声望都与刘承勋差距甚大,显然,在刘皇帝眼中,南洋那些化外蛮夷之属,比起高丽、日本这两个一衣带水的“友邻”更重要。
当然,从利益的角度来看,也确实如此,毕竟,高丽、日本终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治文化上渊源深厚,也无法满足大汉对外逐渐增长的掠夺需求。
同时,此次南巡,不只体现在规格上,也体现在规模上,刘皇帝給刘承勋准备了一支堪称豪华的使团队伍。
除了朝廷诸部司各派代表官吏之外,还从三馆抽调了几十人的学士、博士,并携带大量的经史子集、百家名著,因此,从使团队伍的构成上,就带有政治文化宣传的目的。
同时,从东海海军,抽调一支由二十支各类战船组成的舰队,随行护航,海军军官的构成,也从金明湖军官学校中挑选,又从东京禁军之中抽调了两千甲士作为仪仗,军官则由陆军军官学校以及一些勋贵子弟组成。
考虑到南洋特殊的气候,还专门配备了一支医疗团队,并对南洋的各基地、据点提前去了一道诏谕,让他们全力准备迎接支持。
为了保证南巡的顺利,甚至着枢密院向南洋地区的海军下了一道军令,对活跃在南洋的海盗们进行一次清剿,至少要保证出巡路线的太平。
对于这个高规格的南巡使团,刘皇帝甚至私下里同太子刘旸说,他这是给刘承勋配备了一个小朝廷。
一直到开宝二十一年秋,七月初三,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刘承勋正式从东京出发,带着随行使团前往密州,密州军港,也是正式的起航点。
刘皇帝亲率百官,摆出一个十分隆重的阵仗,给刘承勋送行。并且,在随行的使团中,又加了几个重量级的人物,最具备代表性的,就是齐国公刘昀以及皇孙刘文海(晋王刘晞长子)。
齐国公刘昀大汉宗室一奇人,出了名的开明,对于新鲜事务接受程度很高,在兴起的海外贸易中,齐国公府就属于获利者。
齐国公府下,养着一支从事海外贸易的船队,每年都赚取了丰厚的收入,当然,其初衷,竟是为了满足刘昀对海外新鲜玩意的收集,可以说,齐国公刘昀是大汉宗室中最“潮”的一个人。
当然,宗室之中参与到海贸浪潮中的,还有不少,比刘昀更具代表性的,乃是九皇子楚国公刘曙,并且楚国公府下属的船队,要比齐国公府大得多,获利也更多,干得出格的时也更多,吃相也更难看,基本就是,用海外土著的血汗,来满足刘曙的欲望。
刘曙好享受,这不是什么秘密,而为了满足其奢侈的物欲,各项开支自然巨大,需要足够的资源来供其挥霍。
针对他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毛病,刘皇帝教训了不止一次,但是,屡教不改,实在惹怒了刘皇帝,还有符惠妃哭哭啼啼地维护。
久而久之,刘皇帝也就放弃了,刘曙再不成器,也是他的儿子,贪图享受虽然不是什么好习惯,但这本就是人性。
再者,当年秦王刘煦的事情,还是在刘皇帝心中扎下了一根刺,刘曙这样,也不见得是坏事,只要在国内不胡作非为,逾制乱法就是了。
也因为刘皇帝的关系,刘曙在国内虽然做了不少荒唐事,但却不敢乱来,尤其触及朝廷法制,但对外盘剥,却实在没有什么压力了。
由齐楚二公府事就可以看出,在海外拓殖兴起的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利益饕餮,绝不止那些地位底下的海商,逐渐占据主导力量的,还是勋贵阶层。
若是要打压,岂不是在打压刘昀、刘曙这些人,影响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也是会跳脚的,因此,一部分的勋贵,也是支持海外开拓的核心力量。
回到刘昀身上,这些年,他倒还是没能轻松自在地做他的逍遥公,即便他想,刘皇帝也不如其愿。对于这个好做咸鱼的儿子,刘皇帝时不时地会鞭策一下,希望把他的聪明才智用到对国家有益的地方。
因此,近些年,刘昀被刘皇帝安排负责市舶司事务。这些年,大汉前前后后在沿海沿河地区设立十处市舶司,而朝廷通过市舶司获取的财税,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受重视。
到开宝十八年,干脆整合出来,于财政司下单独设司,统一管理天下诸州市舶司,刘昀便是第一任的市舶使。
此番,刘承勋被遣巡视南洋,刘昀大概是静极思动,心思活泛起来,高丽日本他去过,对于南洋地区,他也是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但不亲眼目睹,总是笼罩着一层迷雾。
于是,主动向刘皇帝请命,愿意陪同皇叔一起南下,散播大汉荣光。难得见刘昀有这种积极的时候,刘皇帝自然乐于接受,很快就下达了以齐国公刘昀为副使的诏令。
刘昀遂愿了,顺便还把市舶使的差事给让出来了,而由此引发了一场对市舶使的争夺,连吴国公刘晖与楚国公刘曙这两个相看两厌的皇子都动了心思,当然,全部被刘皇帝否决。
这两个皇子,刘皇帝可了解得很深,刘晖写文章、做学问尚可,文坛名气很大,写出的诗词被时人与李煜并列。但二者风格,却是两个极端,李煜是极尽苦情,刘晖是极尽浮华,这也是身份际遇导致的。
但在刘皇帝看来,这个过去常被他欣赏夸赞,称为皇家文曲星的七儿子,却变得有些华而不实了,因此,他搞文化事业,是支持的,想要参与朝廷具体事务,尤其是财政之权,那是不能同意的。
至于楚国公刘曙,那就更不需多谈了,刘皇帝基本放弃了这个儿子,当安乐公可以,要做事,首先怀疑的就是其能力与用心,也可能把市舶司这个朝廷重要的财政部门交给他的手上。
最终,市舶使之职,花落由财政使王著提名的两湖转运使郑起。郑起是南唐降臣,曾担任过金陵令以及江宁知府,王著在江南任上时就十分看重,此人微末之时就是有名的强项令,特点就是清廉自守,为民请命,不畏权贵,让一个声名在外的清官管理市舶司,又是王著这个老臣推荐,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而由于刘昀的请命,刘皇帝又生出一个念头,准备从诸皇孙中挑出一人,也安插进南巡队伍中,如此,老中青、爷叔孙三代可就齐全了。
皇孙之中,可供挑选的人并不多,大部分是年龄不合适,选来选去,只有刘文海了。皇孙之中,年纪最大的,应该是秦王刘煦长子刘文渊,如今已然十八岁了,但是他正跟着其父在安东打拼。十六岁的刘文源亦然。
因此,只有被刘晞寄养在宫中陪伴高贵妃的刘文海了,因为此事,还惹怒了高贵妃,护犊之心一起,甚至强闯崇政殿,质问刘皇帝用心。
刘皇帝虽然强势,但面对爱孙心切的高贵妃,终究不便恼怒,也不忍责难,讲了一些“皇子皇孙不能养于妇人之手”的道理,更使高贵妃雌威大作,眼泪成了她最犀利的武器。
道理讲不通,诏令又不能更改,刘皇帝最终竟然选择退避三舍,其后几个月都躲着不敢见高贵妃。
当然,高贵妃并不是不通情理的女人,只是舐犊之情压过了一切,毕竟开宝八年出生的刘文海也才十四岁,见改不了刘皇帝的决定,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为刘文海在安全上多做了些准备与叮嘱。
(https://www.66kxs.net/book/3149/3149519/742774058.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