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2章 缅甸跌倒,大明吃饱
第1132章 缅甸跌倒,大明吃饱
刘世曾那边的确谈得差不多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根本不需要多谈。
莽应里现在四面楚歌,整个缅甸就剩一座东吁城还是他的,拿什么谈?本来他还咽不下这口气,想靠着东吁城的城防硬扛,希望能扛到明军粮尽而退。
然而这个想法简直蠢到窒息,因为明军现在几乎占据了整个缅甸,尤其是缅中、缅南平原全在明军掌握之中,粮食完全可以任由明军征用。虽说现在才五月,但缅南的水稻也是一年三熟的,现在正是收割期,怎么会缺粮?
反倒是东吁城内的存粮不多——其实本来挺多的,但莽应里北伐加南征一顿操作下来,东吁城里的粮食也就没剩多少了,现在看来顶多两月就要见底。
这个见底是对于缅甸王室、贵族们而言的,民间其实已经差不多见底了,因此在莽应里还强撑着想要负隅顽抗的时候,东吁城里发生了一场暴动。
饥饿的暴民们差点冲进王宫之中,王宫卫队大开杀戒,杀了至少七八百人才勉强维持住了形势。当时群情汹汹,情况危急,第一个赶到王宫门口的王室要人卑缪候当众表态,说会给饥民们放粮施粥三日,这才算把局面真正稳住。
经过这档子事,魂不守舍的莽应里才真的怕了,认真考虑起大明开出的条件来。
其实也没啥好考虑的,大明给出的条件在他看来基本等于亡国,不仅自己变成了一具傀儡,而且东吁王朝数十年来的战果几乎一朝尽丧。
保住了一半缅北这件事,连莽应里都觉得十分诡异,总觉得大明这么做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而卑缪候则认为这不算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实际上明人是故意留下缅北的给缅甸的。因为明人如果拿下缅北,就只能还给几个宣慰司,而留在缅甸手中则还可以给他们提供赔偿——好处明人拿了,强行征税之类的坏事全得缅甸去做,简直无耻到了极点。
不过这样倒也可以说明大明的立场很清晰:我只要钱财,不要这块会反过来给我增加负担的土地。
此时莽应里已经无所谓了,只要能保留王位,他至少还能活下去,并且依旧是金楼白象王,而倘若跟明人谈崩,那就一切都完了,皇图霸业一场空不说,连小命都保不住。
怎么选?没得选。
担心夜长梦多的莽应里依旧如原先一般“果断”,立刻派人去和刘世曾约定次日签约,但他提了个条件:让刘世曾亲自入城签约。
他本以为文官胆小,刘世曾说不定不敢来,然而事实是刘世曾果断地答应了——反正缅甸依旧是砧板上的肉,他不相信莽应里此时敢对他有任何无礼的举动,更别说杀他了。
因为杀他对莽应里毫无益处,纯粹是找死的举动,黄芷汀部一百多门大炮摆在城外,不是没法开炮,只是朝廷的战略限制让她不能开炮而已,如果莽应里非要一心求死,这些大炮随时可以“表态”。
次日一早,刘世曾象征性的把军队指挥权交给黄芷汀,自己仅带了两百抚标入城,与莽应里签订和约。
不出刘世曾所料,莽应里根本不敢对他有任何无礼,开口“天朝”,闭口“上国”,其对大明的态度,比起此前根本不把云南抚臣的“晓谕”放在眼里的模样大相径庭。
这份和约很长,按照高务实给出的格式,一共有十九款、三十七条。具体条款就不必细说了,反正就是高务实和朱翊钧谈话的高度完善版。
大体上来说,除了对缅甸政治、经济的一些控制之外,就是对其军事力量的严格限制等等。
另外就是分割:缅东的兰纳划给暹罗;缅南的勃固王朝“复国”并再次成立“大古剌宣慰司”;缅北按照高务实画下的那条线,北边归大明几个宣慰司,南边由缅甸保留,大明在那条线以北驻军建立防线,且缅甸不得在缅北地区驻扎超过五千兵力。
勃固王国由夏慕明(阿布拉邦)出任国王,但对大明则自称大古剌宣慰司宣慰使。勃固王国本身只保留一支两万人的守备部队,也就是之前高思廉——现在叫高琏——选剩的起义军,这支人马被拆分成七八支,作为“治安军”分驻各主要城市。
勃固警备军由高琏出任司令,以勃固王国邀请京华集团提供军事保护为名驻扎于勃固、大光等处。
高务实认可了他目前三万兵力的编制,顺便还同意在黄芷汀撤军之前,把远征军中的警备军部分临时调给他帮忙,用以震慑地方。
黄芷汀则在没有收到朝廷进一步命令之前暂时留在缅南,负责整编降军。
这次她的降军可还不少,缅军和纳黎萱部暹罗军加在一块被俘了六七万,而愿意继续当兵吃粮的竟然超过六万——主要是这些年打仗打多了,民生经济凋敝得很,当兵勉强可以吃个饱饭。
不过这批降军不是高务实要的,而黄芷汀也吃不下这么多降军,最后收编了两万人,同时她还让刘馨也去挑选。谁知道刘馨的要求比她还高,一共只要了三千多人。
其实刘馨不是不想要,而是刘家的财力有限,比不得黄芷汀这种有自家地盘的主,所以只能精中选精。当然,她是不肯输了气势的,对外宣称说自己这么做只是不肯拉低了降倭夷丁的整体水平。
但这样一来,就还剩下将近四万人没着落,如果放归民间的话,又怕这些当惯了兵的家伙到处惹事,实在是个大麻烦。
幸好高务实的信来得快,黄芷汀见他又要建城,干脆把这将近四万人打包当劳工使了,派他们去协助高孟男修建定南城,喜得刚刚接到调令的高孟男和京华基建的人嘴都合不拢。
高孟男甚至考虑再找高务实要一批家丁或者安南两大警备军中明人出身老兵过来,掺进这支军队中,再去芜存菁,直接编成定南警备军——当然这个得等定南城建设出个大概模样之后才行。
通过这件事,黄芷汀和刘馨都很感慨,财大气粗就是不同,打仗只要打赢了,几乎总能把兵力越打越多。这种事,放在刘馨这里就很难办,因为整编扩军很费钱,她刘家的钱不够,甚至换做以前的黄芷汀也肯定办不到。
南疆的消息传到京师又费了些时间,等消息送到,满朝上下都巴巴的等皇帝宣布收益——没法子,这次高务实忽悠了一大帮人买滇战宝钞,不仅勋亲贵戚,许多官员也买了。
朱翊钧没让他们失望,临时开了一次大朝,当众宣布一大批利好,这里简单说几条最重要的:
缅甸需要对大明赔款一百六十万两白银,暂定分为二十年支付,每年八万两,利息逢百抽五(即5%),由京华钱庄承揽收账、运输、入库、分配等,手续费就是这笔利息;
缅甸开放边境,准许大明商人自由入缅贸易。凡汉商,各税皆免,凡云南别族商贾,征税逢百抽三,由京华集团负责监督征税公正性并接受各族商贾举报;
缅甸玉石、宝石行业交由北洋海贸同盟名下的“珠玉联合会”全权打理——这个联合会就是以朱应桢、张元功为代表的京师靖难系勋贵组成,高务实不插手。
缅甸竹木料行业由京华集团独家承揽,当然主要是出口,而且是左手倒右手,基本都是京华自家吃进。
其主要针对的木料当然是后世的缅甸国宝柚木,除此之外还有檀木、灌木、鸡翅木、铁力木、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种名贵硬木,另外缅甸还有丰富的竹类和藤木资源。
不过这些资源缅甸自身几乎没有搞过开发,高务实暂时也还没精力去搞——毕竟他有广西供货,还有安南北部山区的补充,暂时不着急竹、藤这些。
缅甸的波顿矿区(矿种挺全面的一个大矿区),金银矿抵押给内库开采,铜矿、铅矿等其他矿种抵押给京华集团开采,为期二十年。
缅甸锡矿交由京华集团开采,京华集团需每年为京师各部、院提供不低于一万两千两白银的捐献,为期二十年。
缅甸……
总而言之,一百六十万两的净收益已经能让所有买过滇战宝钞的人赚足两倍还多。
除此之外,靖难系勋贵集团得到了宝石专卖权;京华得到了竹、木专卖权;皇帝得到了一座不小的金银矿二十年开采权;京华得到了同一矿区中铜矿和铅矿二十年开采权;文官们额外还得到了高务实允诺的二十年“锡矿换办公经费”,二十年总计24万两银子。
不仅大赚一笔,居然还有额外获益,简直皆大欢喜。
临时被叫来上朝的高务实顿时获得了大量的好感,自家实学派的不用说,大量中立派官员看到他都是一脸笑容,甚至心学派的一些官员看他都觉得顺眼多了。
不过大家还是有一点不够满意,那就是赔款期限太长,二十年才能全部拿到收益,未免有些……万一那时候自己已经致仕了怎么办?
但高务实这个人就是好人做到底,主动在朝会上表示,如果有哪位同僚觉得二十年太长不想等,也可以拿着滇战宝钞去京华钱庄做“死当”——也就是抵押物直接换钱,不拿回来的意思。
当然,死当的规矩跟眼下大明的各种当铺差不多,肯定不能按照原价值来,只是京华格外厚道,是按照原价值的九成收取“死当”。比如原价值十万两缅甸赔款的滇战宝钞,京华按照九万两来进行“死当”。
这个做法大家都认为极其合理,甚至可以说极其良心,比市面上的死当优惠大多了,因此很多人还没散朝就忍不住和身边的同僚嘀咕商讨,是不是干脆直接去京华钱庄做“死当”算了,毕竟二十年实在太久。
朱翊钧见百官难得地没有发生争吵,心里也很高兴,因为他刚才只是宣布内库拿走波顿矿区的金银矿却没有说这个金银矿的规模有多大。
实际上这个金银矿区可不小,每年能获得黄金一千多两,白银八千多两,目前金银价格比例大概一比十,这就相当于一万八千两白银了——要知道缅甸赔款落实到每年,也才白银八万两而已。
至于靖难系勋贵们在北洋海贸同盟名下临时组建的“珠玉联合会”,那更是喜不自禁。常言道“黄金有价玉无价”,珠宝玉器这种东西,本身开采虽然有些难度,但只要出几块高品质的,卖多少价那真是谁也不能断定,没准就挖出来一块“和氏璧”呢?
再说这些世代勋贵之中本来就有涉及珠宝行的,手底下有好的手工匠人,这些玉石拿到之后还能通过精致加工获得增值,更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真要说起来,大伙反而对高务实格外喜欢“买木头”有些难以理解,虽说大家都知道高务实搞海贸一贯喜欢自己造船,现在京华的造船厂可能已经把持了大明造船行业至少七成的市场,但如此“无限量”买木头,他们还是有些难以理解。
不过理解不理解无所谓,反正绝大多数人也不想去抢这笔生意——造船可是大成本行业,你不砸个几十万两银子进去,在高务实面前连浪花都不算。
最简单的一点,目前两千料以上的海船,几乎只有高务实的京华造船厂会接,其他船厂包括松江徐家都很少接这种活,而徐家即便偶尔会接,通常一次开工也就一条、两条,哪里像京华一般“下饺子”。
现在大明的造船行业,除了京华之外,基本都是以小船为主,能出海到南洋、东洋的海船通常都是八百料到一千料出头的样子,而且也不像京华的船只那样有明确的“分级”。
当然这都无所谓,因为资本有限,很少有人嫉妒这笔买卖,大家真正眼馋的还是海贸生意,船这种东西……买就是了。
朱翊钧等了一会儿,见群臣终于渐渐从兴奋中平复下来,便稍稍示意了一下站在旁边不远处的陈矩。
陈矩上前一步,高声道:“众官肃静,圣上有旨!”
众官果然立刻肃静,心里都很明白,这应该是封赏要下来了。
——
PS:这章算是补上三天前欠下的那章,晚上还会再有一章。
(https://www.66kxs.net/book/3145/3145544/117267685.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