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皇明圣孙免费 > 第263章 淡马锡

第263章 淡马锡


光阴如骏马加鞭,日月如落花流水。

    洪武二十四年的岁月匆匆流转,仿佛一眨眼冬日便悄然降临,朱雄英在这一年里忙碌得像个陀螺,停下来晃晃神,白雪就已经覆盖了宫墙内外。

    而这年冬天,蓝玉也交卸了出镇西北的差事,北疆的三位国公对调了防区,蓝玉被调往了辽东,而冯胜则去负责西北,转过年就要各自开启新的征程了。

    显然,这也是为了防止再次出现中晚唐那种藩镇割据情况出现的举措,把总镇一方的将领,互相调动,确保将领们不会在一地久留,从而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奉天殿里。

    暖炉烧得正旺,却仍难以抵挡南方的湿冷,朱元璋如往常一样,沉浸在堆积如山的奏章中,他的眉头紧锁,神情专注,暖炉加上下面的地龙,烤得空气干燥,待久了,连鼻孔都仿佛能喷出火来。

    “皇爷爷,喝点水吧。”朱雄英体贴地递上水杯,打破了殿内的沉默。

    “你看看这份奏章。”

    按理说,哪怕是亲王,给皇帝的奏章也是不能随便看的,不过既然都塞到自己手里了,那看一看倒也无妨。

    上奏者.冯坚?

    没听过的名字,官职是江西南丰县典史,典史跟典吏不一样,虽然不入流,但是个正经的官,所以在洪武朝,理论上是有资格给皇帝上奏的,只不过一般没人这么干。

    奏章名为《言九事疏》,写的不算特别长,开头废话更是极少,朱雄英慢慢看了过去。

    “一、养圣躬。请清心省事,不与细务,以为民社之福;二、择老成。诸王年方壮盛,左右辅导,愿择取老成之臣,出为王官,使得直言正色,以图匡救;三、攘要荒。请务农讲武,屯戍边圉,以备不虞;四、励有司。请得廉正有守之士,任以方面,旌别属吏以闻而黜陟;五、褒祀典。请敕有司采历代忠烈诸臣,追加封谥,俾有兴劝;六、省宦寺。晨夕密迩,其盲易入,养成祸患而不自知,裁去冗员,庶防其渐;七、易边将。假以兵柄,久在边陲,易滋纵佚,请时迁岁调,不使久居其任,不惟保全勋臣,实可防将骄卒惰,内轻外重之弊;八、访吏治。廉干之才,或为上官所忌,僚吏所嫉,上不加察,非激劝之道,请广布耳目,访察廉贪,以明黜陟;九、增关防。诸司以帖委胥吏,俾督所部,辄加捶楚,害及于民,请增置勘合,以付诸司填写差遣,事讫交报,庶有司不轻发以病民,而庶务亦不致旷废。”

    “这……”朱雄英迟疑片刻,“冯坚所言不无道理,但想要真正实施,恐怕并非易事。”

    朱元璋闻言,放下手中的水杯,看着朱雄英,“大孙有何高见?”

    “他敢于直言,这一点令人敬佩。”朱雄英斟酌着词句,“但他的建议,有些过于理想化。例如,给诸王找老臣辅佐,这固然能收敛他们的脾性,但实施起来有多少效果,实在难说。至于在边境垦荒、调换边将等措施,现在已经都在弄了。而访吏治、增关防等建议,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

    写的这些东西,可以说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了”,你说写的好不好?写的确实挺好,这些问题都是大明确实存在的,但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否有效呢?恐怕没啥效果。

    朱元璋听后,点了点头:“冯坚此人,若是在几年前,这样的奏章只会为他招来杀身之祸,但现在.咱已经到了这个岁数,看到这样敢于直言的臣子,反而觉得欣慰。他的建议或许难以完全实施,但这份勇气,却是咱大明所需要的。”

    不过现在的朱元璋,已经到了暮年,因为妻儿还都齐全,所以并没有走向黑化的那条路,反而颇有些慈眉善目了起来.很怪异的一件事情,就像是老虎改吃素了一样。

    “就冲他这份敢说,合该算是知时务、达事变。”

    朱元璋说道:“咱听锦衣卫说,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这次上书,都在家里准备好了棺材,给儿孙留好了话,咱一想起来咱也是这个岁数,难免有些于心不忍.罢了,就当是千金买骨了。”

    随后,朱元璋下定了决心,提起朱笔,在奏章上写下了“该员勇于谏言,拟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他对身旁的军机大臣王景说道:“转送给吏部。”

    典史,不入流,九品之下的官员。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正四品。

    好家伙,别人是连升三级就了不得了,这是直接连升十三级!

    就算冯坚没几年可活了,这也是能载入史册的大赚特赚了,毕竟这种级别的官员,死了一般是会再往上追赠的,而不管是实际利益还是对于家族的振兴,那都是实打实的。

    朱雄英想说什么,但最后还是没说。

    反正自从胡惟庸案和郭桓案以后,洪武朝这种骤然拔擢的事情,也不少了。

    朱元璋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通过大批的废黜、骤然的拔擢、漫长的试官,来造成整個文官集团的不稳定,就像是把一个塞上了盖子的半瓶水,先是往上晃,再往下坠,最后左右猛摇一样。

    文官的不稳定,对于当前的皇权来讲,才是最优解。

    因为从本质上,朱元璋就不是靠文官来进行统治的,作为开国君主,他是依靠武臣来统治国家的。

    所以洪武朝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武臣被大规模清洗,这才会造成江山动荡。

    而如今的明初,文轻武重,不管文官怎么不稳定,只要勋贵武臣们稳定,那这个江山就乱不起来。

    实际上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也确实很有效果,文官长期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里,最顶层的那批文官,也就是六部尚书,经常是一两年就会被更换,换的快的,甚至半年就没了,所以朱雄英根本就来不及认识这些最顶层的文官,可能刚混个脸熟,人就没了

    但你以为这对于其他文官来说是坏事吗?可不是。

    小九卿们,可都是盼着能荣登尚书宝座呢,毕竟除了那遥远的三公三孤以外,尚书才是文官们实际上做到“位极人臣”的表现。

    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别说当半年,就是当半天的尚书,那也够过把瘾了。

    因此现在的大明,就出现了这种吊诡的现象.六部尚书就跟那舞台上的演员似的,不断地上场,粉墨登场后匆匆退场,而底下画好了妆的新演员们,还巴望着台上,期待着有自己上台风光的那一瞬。

    这对于皇权来讲,其实不错。

    因为提拔谁当六部尚书的权力,在皇帝的手里,皇帝可以把一个不入流的官员,瞬间连升十三级,也可以让高高在上的尚书,直接跌落凡尘致仕滚蛋。

    这种情况下,文官们是极度恐惧皇权的,同时又渴望得到皇权的认可。

    而洪武朝的文官,也就比后面的文官好摆弄多了,大明是越往后,文官的势力越强大。

    一开始,内阁还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结果过了二三十年,直接成了实权机构了,再往后,内阁首辅,跟明初的宰相,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出现了张居正这种站在权利顶峰几乎等同于摄政王的文官。

    “这天下的事情啊,说来复杂就复杂,说来简单也简单,驾驭臣下的道理,就藏在这里面。”朱元璋掂了掂捏出来的一叠厚厚奏章。

    有了朱元璋的默许,朱雄英就这么站在他身后看着批奏章。

    朱雄英眼神好,身高也够,站在后面,一样能看得清楚。

    后面就是给礼部的回复了,要清理释、道二教。

    朱元璋用朱笔在奏章上写着“自今天下僧、道,凡各府、州、县寺观虽多,但存其宽大可容众者一所,并而居之,勿杂处于外,与民相混,违者治以重罪。其佛经翻译已定者,不许增减词语,道士设斋醮,亦不许拜奏青词,为孝子慈孙演诵经典报祖父母者,各遵颁降科仪,勿妄立条章,多索民财,及民有效瑜珈教称为善友,假张真人名私造符篆者,皆治以重罪,天下僧、道有创立庵堂寺观非旧额者悉毁。”

    朱元璋的字算不上有多好看,但很规整,而且笔锋遒劲有力,自有一股气势在里面,而不管是写字还是知识,朱元璋其实都是通过成年后学习努力得来的,小时候基本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

    看着朱元璋这么批阅着奏章,被束起来的头发,都已经变得银白,朱雄英的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

    转过年,就是洪武二十五年了,而朱元璋的寿命,是七十一岁,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就算考虑到晚年没有遭受那么多打击,可朱元璋毕竟早年过得实在是太苦,又在流浪和从军时期,多次生过重病,始终没有得到好的调养,恐怕寿命不见得能再活十年了。

    而朱元璋的病因,主要是身体内脏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是某种突如其来的重病,像是徐达那样,所以也哪怕是现代医学,恐怕也没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反倒是太医院的戴思恭这些传统中医的手段,可能见效更好一些,然而即便如此,也不会有特别好的效果。

    “咱老了啊。”

    朱元璋放下了笔,自嘲地笑了笑,他的眼睛已经有些花了,所以批阅奏章久了,就会不舒服,只能停下来。

    朱雄英心中一紧,忙道:“皇爷爷不老,您还精神着呢。”

    朱元璋摆了摆手,轻叹道:“精神是精神,但岁月不饶人啊,你看看这头发,都白了多少了。”

    他摸了摸自己鬓角的白发,眼中闪过一丝落寞。

    朱雄英默然,他知道无论自己怎么安慰,也无法改变岁月流逝的事实,但他还是说道:“大明江山不能没有您。”

    朱元璋听了这话,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说道:“好孩子,你知道吗?这大明江山,是咱们朱家的,咱老了,以后就要靠你们年轻人了。”

    朱雄英重重地点头:“皇爷爷放心,孙儿一定会竭尽全力。”

    朱元璋笑了笑,再次拿起笔来:“好了,继续批奏章吧,这天下大事,还得咱一件件来处理。”

    他再次投入到繁忙的政务中,暖炉依旧烧得旺盛,但此刻的奉天殿里,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只留下忙碌的身影和轻微的“沙沙”笔触声。

    随着一份份奏章的批阅完毕,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朱元璋终于放下了笔,揉了揉酸痛的手腕,他看着朱雄英,眼中满是赞赏:“今日大孙也辛苦了,陪了咱这么久。”

    朱雄英摇头道:“孙儿不辛苦,能陪在皇爷爷身边学习处理政务,是孙儿的荣幸。”

    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好孩子,真是好孩子。咱们朱家有你这样的后辈,我放心。”

    两人相视而笑,这一刻的温馨仿佛定格了一样。

    朱元璋回到乾清宫歇息了,而精力比较旺盛的朱雄英,还有额外的事情,那就是去见他的舅姥爷蓝玉。

    在凉国公的府邸中,蓝玉今天并没有邀请其他人,因为若是刚回京便与旧部大聚,多少也是有些犯忌讳,故此府邸里只有户部侍郎傅友文。

    见朱雄英到来,蓝玉和傅友文都站起身迎接。

    见礼过后,朱雄英坐在了蓝玉的下手。

    “舅姥爷,这一年在西北辛苦了。”朱雄英关切地说道。

    蓝玉哈哈大笑:“这点辛苦算不得什么,倒是你这一年来忙前忙后,给这京城周边都变了样,这才是真的辛苦。”

    朱雄英微微一笑,没有多说什么,转而看向傅友文:“若是没有户部的支持,哪有这么容易办成,怕是寸步难行才正常。”

    傅友文连忙谦虚地摆摆手,户部确实支持了,但其实出力最多的是皇室控制的内廷:“过誉了,这都是分内之事,而且吴王这一年来的改革举措,才真正是利国利民的大计,尤其是铁路的通车,现在京城到镇江,可以说是畅通无阻,不仅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也为接下来往江南的延伸奠定了基础。”

    “铁路的通车,只是大明迈向工业时代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在工业、商业、交通等多个领域继续改革,才能让大明真正走向强盛。”

    “工业。”蓝玉咀嚼着这个词,“工业是个好东西啊,有了工业,咱们军队才有新的火铳用来进攻,才有压缩饼干吃,才有大炮轰敌人,才有新的水泥路和水泥墙。”

    工业产品的生产里,优先级最高的就是军事工业的产品,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实际上,对于工业发展最为支持的,就是体验过了工业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军人。

    所以明军的将领们,只要是体验过工业带来的便捷,以及对他们火力的加强后,一般都会强烈建议五军都督府——多搞点!

    为此,五军都督府甚至从自己独立的财政系统里,拨出了一些经费,用于支持新一代的火铳的研发。

    嗯,相比于户部的窘迫,其实五军都督府相当有钱,毕竟二百多万明军里,其实有一半都可以视为屯田兵,军事训练在一年里比重不高,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种田。

    而这些粮食产出,作为最通用的财富,自然五军都督府也有份。

    “明年是不是就要升户部尚书了?”

    蓝玉忽然问道。

    这个问题,不算什么秘密,从郭桓开始,傅友文就是户部的二把手,到如今都多少年了,资历早就够了。

    不过,不管六部尚书怎么换,这位尚书之下第一人,却始终岿然不动,稳坐泰山,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尚书还要有权柄。

    而之前的试户部尚书杨靖,在试用期结束后,倒是没有脑袋搬家,而是被调往了交趾布政使司担任左布政使。

    这里有个冷知识.一般人的印象里,似乎布政使是比尚书级别要低的,这在明清两代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也是事实,但不包括洪武朝。

    洪武朝的左布政使和尚书是同一级别,都是正二品。

    因此,经常会出现某个尚书被调往地方担任布政使,或者某位布政使调回京担任尚书的情况。

    “是。”傅友文点点头,苦笑道,“尚书不好当啊。”

    傅友文的能力足以胜任户部尚书一职,只是这个位置的挑战和压力也确实非同一般,毕竟是给大明管钱的。

    朱雄英说道:“户部掌管国家财政,确实责任重大,但傅侍郎多年来在户部勤勤恳恳,成绩斐然,早已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认可,尚书一职,非您莫属。”

    傅友文闻言,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他自己可以自谦,但别人是绝对不能不认可的。

    蓝玉也笑着插话道:“友文啊,伱就别谦虚了,这些年你在户部干的事情,咱们都看在眼里,大明能有今天的繁荣,你功不可没啊。”

    “其实。”朱雄英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未来的规划,“明年将会有更多的改革举措推出,还是希望能够得到户部的全力支持。”

    傅友文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放心,户部一定全力配合改革,只要是为了大明的发展,为了百姓的福祉,在所不辞!”

    这话说的很漂亮,但又不仅仅是漂亮话,里面隐约透漏的政治结盟的意味,看起来滑不留手捉不到,但却让人心领神会。

    “不过工业、商业的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啊,还是应该考虑从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拔人才。”

    朱雄英看着蓝玉说道:“正好我对舅姥爷麾下有一员将领很欣赏,可能明年就要就藩了,吴王三护卫里也缺人,不知道舅姥爷可否忍痛割爱?”

    “这话说的。”

    蓝玉哈哈大笑:“你说就是了,我倒是好奇,谁能得你如此青睐。”

    “张玉。”

    听到这个名字,蓝玉思考了一下,方才在脑海里找出这个人来。

    “喔是个好斥候,汉儿,但是在草原上生活了好些年,懂蒙古语,对草原的情况很了解,既然你想要,那回头就把这事给你办了,小事一桩。”

    “谢谢舅姥爷。”

    随后,他们的话题又聊向了现在的人。

    傅友文说道:“摊子越铺越大,还是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支持啊,最好国子监的那些监生,都用起来前段时间是不是有个叫夏原吉的,颇为得用?”

    “是。”朱雄英点点头,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

    “不如把他调进户部,历练一段时间?”

    这显然是件好事,但傅友文即使要卖好,也得看朱雄英的意思,毕竟夏原吉现在在帮忙打理工厂区的财务。

    “那自然最好不过了。”朱雄英连忙道。

    这确实是个正经的出路,而朱元璋用人就是这样,通过选拔和考核,从现有的国子监监生中挑选出有能力、有潜力的人才,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至于不行的,那自然就是优胜劣汰了。

    蓝玉这时候思维有些发散,接着说道:“既然已经在工业、商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实可以考虑将改革的触角延伸到农业领域,毕竟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农业稳定了,国家的根基才能稳固。”

    “还是要向南。”

    朱雄英的回答很干脆,大明的国土是有这么一个总数的,不管怎么折腾,能生产的粮食都是有数的,只有向南发展,才能获得更多的粮食,毕竟农业生产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天吃饭,但老天爷有时候就是不公平的,在安南那些地方,水稻就是一年三熟,水热条件先天就是优势,你怎么比?

    “说到向南,倒是真有一个消息。”

    蓝玉随口道:“听说满者伯夷帝国已经攻占了淡马锡。”

    淡马锡,就是新加坡。

    华夏对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那时候叫做“蒲罗中”,是马来语的音译,原本的意思是“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淡马锡之前的主人,是僧伽补罗国。

    而僧伽补罗国的由来,就比较复杂了。

    这得从三佛齐王国依靠着旧港兴起以后说起,三佛齐王国很快便称霸苏门答腊全岛,继而向周围扩张,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但是由于三佛齐连年征战,导致国力开始衰落,南印度注辈国兴起的时候大举东征,攻占三佛齐王国的首都巴林邦,逼其迁都詹卑,淡马锡地区也乘三佛齐王国衰弱之机纷纷摆脱其控制,再然后就是三佛齐的一位王子名叫圣多罗伏多摩,在九十年前来到新加坡岛建立了僧伽补罗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堡”。

    而僧伽补罗国传承到了这一代,国王是伊士广达沙,他手下有个反骨仔大臣向满者伯夷帝国通风报信,泄露了淡马锡城内的虚实,满者伯夷帝国对淡马锡这个海峡的交通要道已经是垂涎依旧,故此,几乎是倾国之兵前来,战舰遮天蔽日,围困了淡马锡,而城内有内应开城门,打起来也没费多大劲儿,僧伽补罗国国王伊士广达沙被打败以后,只好在亲随的护卫下,从陆路狼狈逃走,而满者伯夷帝国,则是屠了淡马锡城,随后在河口竖碑纪念,搜刮了全部的金银财宝,回师返回爪哇岛。

    “淡马锡是关键位置啊。”

    对于刚刚回京的蓝玉怎么知道的这个消息,朱雄英并不奇怪,毕竟这是大明有数的高级将领,旧部可以说散布非常广,不仅交趾都指挥使司里有人,而且驻安南清化港的明军里,也有蓝玉的部将。

    再加上任何军事情报,都是先交由五军都督府,再筛选汇总给皇帝的,而朱雄英的重要消息,一般都是从朱元璋那里知道的,所以蓝玉先他一步知道,是很正常的。

    朱雄英只是微微皱眉,满者伯夷帝国在南洋四处出击攻城略地,显然对于大明的南洋战略构成了威胁。

    “这块地方现在谁在管?”

    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没人管,大明的舰队完全可以把这个地方占据,毕竟淡马锡受到这次大破坏以后,虽然从一个繁荣的港口又恢复到一个人口不多的渔村的状态了,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地方,都是控制着满剌加海峡的咽喉要道。

    “没人管,僧伽补罗国的国王伊士广达沙从半岛回来不久就去世了,子嗣断绝,也算是身死国灭。”

    ——机会。

    实际上,如果大明不插手的话,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继续走下去,当满者伯夷帝国的军队返回爪哇岛,而僧伽补罗国灭国,淡马锡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小渔村以后,半岛北方的暹罗王国就会趁机把手伸过来,通过设立土司来管理这里,让淡马锡接受暹罗王国的庇护。

    随后,又有人瞄上了这个地方,那就是三佛齐王国的王子拜里米苏拉,他会因为不向满者伯夷帝国朝贡,而被亲近满者伯夷帝国的势力赶出去,带着亲信逃到淡马锡,然后跟当地暹罗王国任命的土司火并,然后被赶走但是暹罗王国确实鞭长莫及,所以拜里米苏拉很快还会杀回来,并且建立满剌加王国,每年给暹罗王国四十两黄金当保护费。

    是的,四十两就是这么穷酸。

    等熬到了大明内战结束,拜里米苏拉就会来大明拜码头,被册封为大明认可的满剌加国王,并赠予诏书和诰印,并且借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机遇,重新让淡马锡繁荣了起来,成为整个南洋的商业中心。

    再加上拜里米苏拉会绿化,因此很多波斯商人都会选择淡马锡,满剌加苏丹国会为马来西亚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在马来文学著作及文化方面达到空前的极胜。

    不过,如今暹罗王国并未派遣土司进行控制,满剌加苏丹国的苏丹拜里米苏拉,此时还是三佛齐王国的落魄王子,也还没有流浪到淡马锡。

    淡马锡正处于整个历史进程中那为数不多的势力空白状态之中,这对于大明来讲,无疑是天赐良机。

    (本章完)


  (https://www.66kxs.net/book/3132/3132716/11110861.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