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汉末:家祖乡啬夫半城流烟 > 第315章 科举立,曹操心乱

第315章 科举立,曹操心乱


第315章  科举立,曹操心乱

        世家大族纵然心中不愿,奈何面对诸葛亮这柄出鞘利刃,以及地方豪强、寒门士子的汹汹民意,仍旧只能选择退避三舍。

        并没有看错。

        除了寒门士子以外,这场风暴也有地方豪强在其中推波助澜。

        若换做东汉王朝,由于地方豪强需要依仗世家大族,想尽办法让族中子弟入朝为官,双方利益可谓是休戚与共。

        世家大族高高在上久了,从心底看不起地方那些土财主,认为他们没有家学传承,不配在朝廷之中担任高官。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以沛国周氏在地方的影响力,都很难在朝中担任两千石的官员了。

        蛋糕就这么大,自汉武帝时期,郡国每年都只有一个孝廉名额,世家大族子弟以及郡守家族后辈都不够分,又怎么可能让给地方豪强?

        哪怕到了和帝时期,考虑到不同郡国之间人口基础相差甚大,此种察举制度对于人口大郡不利,优化了原有每郡一个孝廉名额的制度。

        自那以后,举孝廉的名额改成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汉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另订优宽之制。

        在永元十三年下诏,对于幽州、并州、凉州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五万以下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更改以后的察举制度看似更加合理,事实上名额仍旧十分珍贵,而且让繁荣人口众多的郡国越发兴盛,偏远人口稀少的郡国逐渐凋零。

        就以东汉永和五年为例,号称天下第一郡的南阳郡人口高达243万,每年就能举荐十二个孝廉。

        但对于绝大多数郡国,由于人口较为稀少,每年只能举荐一到两位孝廉名额。

        还有很多地广人稀的偏远区域,全郡登记在册的人口都不足五万,三年才能举荐一名孝廉。

        莫要以为这样的郡国很少。

        仅仅在东汉永和五年,这样的郡国都有十五个,大多集中在幽、并、凉三州。

        就比如人口最少的并州朔方郡,全郡登记在户籍之中的人口,也才只有七千人。

        当然,官府的登记未必准确,偏远地区朝廷鞭长莫及,或许存在许多隐田匿户之人,在里面居住的少数民族也肯定没有被登记。

        人口如此稀少,孝廉名额自然也异常珍贵。

        哪怕人口众多的南阳、汝南等郡,看似孝廉名额极多,可相比起境内的世家大族数量,也根本不值一提。

        物以稀为贵,孝廉名额亦是如此。

        特别是能够操控孝廉名额的两千石高官,世家大族根本不可能拱手让给地方豪强,哪怕他们实力再强都不行。

        因为一旦某个豪强家族,出现了能够在地方担任两千石高官者,就能与其余世家交换孝廉名额,继而迅速扩大家族的影响力,最终一跃成为真正的世家。

        不过世家也知道豪强在地方的影响力,虽然不会让出孝廉名额,不会给他们跃迁的机会,却也会对豪强极力拉拢,在地方大量征辟豪强族内的子弟为掾吏,以充实府衙。

        随着时间的流逝,整个汉朝也就形成了以世家为骨干,以地方豪强为枝叶的统治阶层。

        豪强并非没想过更进一步。

        只不过,这个统治阶层的枝干,却不允许他们上来瓜分自己的利益。

        以前豪强无力反抗,只得讨好世家,让更多的族中子弟在地方担任掾吏,如此也能保得家族兴盛。

        现如今,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地方豪强自然不会继续给世家大族充当绿叶,而是选择与寒门士子站在一起,准备彻底粉碎世家的特权。

        寒门士子的影响力或许有限,但豪强若是团结起来,在地方完全能够一手遮天,比起世家大族犹有过之。

        毕竟,世家本就不像只能扎根地方的豪强,把精力都放在朝堂之上,对于基层的影响力,根本比不上本地的土财主。

        提携豪强、打压世家,也是周琦计划中的一步。

        在这场选人制度的角力之中,要分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又是可以拉拢利用之人。

        毫无疑问,既得利益的世家乃是敌人,寒门士子乃是朋友,地方豪强乃是可以拉拢利用的预备盟友。

        只要豪强开始站队,哪怕楚国境内的所有世家尽皆造反,周琦也有底气把他们尽皆扫灭而不动摇国之根本,毕竟那些所谓的基层掾吏,本来就以豪强居多。

        只要基层不乱,楚国就乱不了。

        面对愈演愈烈的这场风暴,楚王府终于发话了,召集楚国境内所有有名望的大儒、世家领袖、豪强代表,以及杰出的寒门学子,在襄阳举办规模空前的讨论,最终决定楚国以后新的选人制度。

        诸葛亮虽然出身世家,不过作为这场风暴的发起者,再加上其担任荆州治中的半年时间,所处理的案件都让人心服口服,被众多寒门学子当做领袖,将其推举为代表。

        为了保证大会的顺利举办,周琦几乎调动了整个荆州的兵马,从襄阳至地方,都进入了戒严状态。

        历经两月的大讨论,在周琦的刻意引导下,上千参与大会的代表,最终确定了楚国未来新的选人制度,那就是科举制!

        所谓科举,就是摒弃原有的察举制度,使用开科取士的方法,自下而上分别设立乡试、县试、郡试、州试、会试以及殿试。

        只要是楚国国民,任何人都能参与科举。

        之所以从乡试到殿试分那么多道程序,既是为了避免庸才齐聚襄阳,拉低整个科举会试的质量,也是为了基层的寒门士子着想。

        这个时代交通并不发达,出一趟远门就意味着要花很多时间与金钱。

        对于世家、豪强而言,这些并不算什么。

        但是对于家庭普通甚至贫寒的士子而言,或许去襄阳考试几次,就会让自己倾家荡产。

        甚至于,有些家境很差的士子,甚至连去襄阳的盘缠都凑不齐。

        先举办乡试,那就是在本地考试,既能刷下一大批浑水摸鱼之人,也能节省远去考试的路费。

        最重要的是,周琦还明文规定,各科考试成绩优异且家庭贫寒者,地方需要为其准备下一场考试的来回路费。

        那也就意味着,如果某个寒门士子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乡试,哪怕家中一贫如洗,也不用为县试的来回路费担心。

        县试的距离不太远,或许花不了多少路费,但以后的郡试、州试以及会试,很多地方的士子都会长途跋涉,花销必然不小,对于那些家贫的士子而言,就是无比沉重的负担。

        若成绩优异,有了地方能够提供盘缠,就能保证人才不被埋没。

        一般情况下,地方对于成绩优异的士子,也愿意出钱资助,对方未来若是飞黄腾达,对于家乡而言也是好事。

        除此之外,科举又分文举与武举。

        <div  class="contentadv">        文举又分很多种类,大致包括经学、诗赋、算学、法学、明阴阳灾异学等等。

        其中明阴阳灾异学,包含天文、地理、占卜等等杂学。

        这些种类的学科,其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设立,到了汉安帝时期,南阳左雄更是提出了改议举制。

        为了保证地方官员举荐之人有真才实学,左雄向朝廷建议,对于地方所举荐的孝廉要进行考核,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以判断他们是否真的有才学。

        如考试未通过,则取消孝廉名额,并且还要追究举荐的官员。

        左雄此举,极大扫除了察举制的弊端,至少保证了被举荐者不会是那种庸才,这才导致大汉哪怕到了王朝末年,始终人才辈出,无比强盛。

        因此,当科举文举内容公布以后,在楚国境内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

        至少在汉武帝时期,这些考试的内容,都是朝廷要求被举孝廉者必备的素养,孝廉可以不是全才,起码在某方面能够担当大任。

        那些有资格被举孝廉的世家子弟,在考科举的时候,至少也比寒门士子更有优势。

        当然,文举的具体考试非常繁杂,其中所囊括的内容,在各地大儒以及朝廷高官的讨论下,也在不断完善。

        科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选拔能够真正对朝廷有用之人。

        至于武举,大致分为三种。

        其一,考兵法策论,地理历史,练兵用人,此类科考成绩优异者,都会被着重培养,以后拜将的机会比较大。

        其二,考个人武艺,骑术、箭术,此类科考成绩优异者,大多会充实到基层担任军官,战时负责冲锋陷阵。

        其三,考与军械有关的知识,能够制造常用的战争器械,此类成绩优异者会充实到军队的后勤研究所以及军队之中,专注研发、制造各种各样的战争器械。

        最开始的科举考试,并不能十分完善。

        不过周琦也吸取了后世的科举经验,从一开始就要求试卷隐藏考生姓名,免得出现徇私舞弊之事。

        从乡试到会试,乃是全国范围的人才选拔,到了殿试,却是由周琦以及朝中文武,亲自考核这些能够走到最后的士子。

        可以想象,如果不出意外,这些能够从无数学子中杀出来之人,未来必然会得到重用,前途不可限量。

        科举制经过议定以后,周琦就下诏废除原有的察举制,由朝廷召集各类学科的优秀人才,编撰科考书籍,批量印刷以后分发到各郡县。

        当科举考试内容公布以后,楚国境内一片欢腾,就连那些世家大族,也没有想象中的抵制。

        毕竟,无论是文举的相关内容,还是武举最被看中的兵法、策论,家学渊源的世家子弟明显比寒门子弟更占据优势。

        他们如果能够抓住科举这个风口,最先崛起的仍旧属于世家,毕竟绝大多数的顶尖人才,仍旧出自世家。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也会打破世家对于上升通道的垄断。

        奈何事已至此,科举乃大势所趋,世家纵然心中里有些膈应,终究不敢再跳出来反对。

        关中,长安。

        却说曹操拿下凉州以后,本来打算图谋汉中,继而谋夺益州。

        未曾想,被曹操颇为看重的满宠,却死在了周瑜手上,汉中也被周瑜攻下。

        如果张鲁没有投降楚国,曹操哪怕与周琦撕破脸皮,也会发兵进驻汉中,不惜与楚国一战。

        可当张鲁投降以后,也就意味着曹操失去了继续谋夺汉中的机会。

        他虽然心疼满宠身死,却也奈何不得周瑜,只能厚待满宠家人。

        就在曹操休养生息,大肆发展凉州之际,一封自襄阳而来的书信,却是拨动了这位枭雄的心弦。

        书信出自周琦之手,内容很简单,只有寥寥两句:科举已立,孟德兄是否还记得昔日约定?

        曹操拿着书信的右手抖动了一下,思绪忍不住回到了很久以前。

        想当年,曹操、周琦皆为青年,有着满腔热血。

        曹操出身名门,家世不凡,忧国忧民,喜好结交天下英雄,也为当时朝廷的黑暗而义愤填膺。

        周琦出身低微,却宛若出鞘利刃,锋芒毕露,居然胆敢以凡俗之身,斩沛国相首级为祖父报仇,深得曹操喜爱。

        周琦杀害王吉以后到达沛国,被隐匿于曹府之中,与曹操抵塌而眠。

        那一日,两位青年高谈阔论,毫不留情的揭露着朝廷的弊端,都迫切希望能够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那一晚,周琦就曾说道:“公开选拔,不分年龄、不分出生、不分名望,优者胜,劣者汰,唯才是举!”

        当时的曹操感觉热血沸腾,忍不住击掌叹道:“好一个优者胜,劣者汰!”

        “好一个唯才是举!”

        “子异之言,令吾茅塞顿开。若朝廷能够重用子异此等人才,则天下可定、汉室可兴矣!”

        盛赞过后,曹操还曾经对周琦承诺道:若自己真能安邦定国、身居高位,必然竭力推行科举制,彼时还希望周琦能够鼎力相助。

        周琦也承诺过:“若真有那日,弟必当竭力相助!”

        曹操伸出右手,脸上满是振奋:“我等且击掌为誓。望君不负今日之言。”

        “啪!”

        周琦右手拍了上去,脸上满是郑重:“必不负今日之言!”

        昔日誓言,尤在耳畔回荡。

        可惜时过境迁,曾经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如今却都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往日的满腔报负,也成了为自己利益而战。

        念及于此,曹操一时间居然有些痴了。


  (https://www.66kxs.net/book/3132/3132093/115024969.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