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来袭
这一章说一下明英宗朱祁镇。
这个人怎么说呢,现在已经是被贬的连条狗都不如了,各种别名都火起来了,什么战神啊,堡宗等等。
本来是不想说的,但是没办法,作者作为一个小小的明史爱好者, 有些东西不吐不快。
这也是暴君这本书中,多次提到土木堡和英宗皇帝的原因。
今天作者要来给明英宗说句公道话,绝对不是洗他好吧。
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真正公道的去评价他。
首先开个头,怎么开头呢,就用毛爷爷的话来开头吧。
“明史我看了最生气, 明朝除了明太祖和明成祖这两个不识字的皇帝搞的比较好,明英宗和明武宗稍好些外, 其他的都不行, 尽做坏事。”
这可不是我说的啊,是伟人对明朝历史的整体评价。
首先从这句话中,相信只要是个有自己思维的正常人,都不会被现代网文小说和影视剧给洗脑。
能被伟人看上并且给予好评价的,真的能是酒囊饭袋?
更不用说伟人熟读二十四史,把商周到清末的历史仔细研究了许多次。
因为大明风华这部剧中,朱亚文演的朱瞻基比较出色,这两年明宣宗的好评可谓是暴涨。
说什么一代圣君英年早逝,如果晚死十年明朝就会怎么这么样之类的。
还说宣宗这个庙号多么牛逼,不牛逼的人都混不到这个庙号,说英宗的庙号是明褒实贬,怎么这么样。
对于这类人,我们通常用两个字来评价他,史盲。
首先要明确一点。
宣宗这个庙号,并不怎么样, 是真的一般般,宣这个谥号才是真的好, 比如说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这才是真大佬,朱瞻基给他提鞋都不配,我说的。
很多人把庙号和谥号都能搞混,实在无知。
毕竟是评价明英宗的,就不过多说朱瞻基了,对于我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过,你们可以看一看。
明英宗这个人,在现代唯一的好评就是,是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
在这里我就要这么说,明英宗不止是好人,他还是一个好皇帝,至少不昏不暴不庸,且有一定的手段和政治头脑。
而且他会为百姓着想,不会妥协于文官集团。
这一点就比他爷爷明仁宗和明宣宗朱瞻基强上许多。
为什么呢,我们后面讲。
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如果当时的皇帝是那个被吹上天的明宣宗来了, 他也得跪在土木堡, 还是我说的。
为什么呢, 因为土木堡根本不是一场正常的军事战争,而是一场政治战争,只不过行动的是军事战争而已。
许多的人只会看表面,不会去找背后的根源。
土木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大明朝内部权力斗争。
皇帝和大臣都在争权。
正统年间,皇帝的权力已经非常微弱了,文官的势力节节攀升,朱祁镇就是要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因此和朝堂上的官员爆发了政治搏斗。
众所周知,朱元璋和朱棣两个都是狠人,他们在的时候文官被压的连口气都喘不上来。
可在他们死了之后呢?后继之君根本不具备他们那样的能力。
因此只能不断的放权和妥协于文官,渐渐的皇权势微,文官崛起。
明仁宗是典型的无为而治之君,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但是守江山可以。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想搞事,但是没有能力,被文官耍的团团转。(他可没有上战场打过仗,不要被营销号和影视剧给洗脑了)
他唯一的两次亲征,一个是征汉王,但是还没打汉王就投降了。
还有一次是巡边的时候和蒙古人打了一场几千人的遭遇战,连记载都少得可怜。
我朱寿大将军可是记载亲手杀过蒙古人的。
而最为主要的原因,则是朱祁镇极为的时候年龄太小,不能亲政,导致大权旁落。
内阁和文官乘机做大,巧取豪夺许多的权力。
等他几年后亲政的时候,大明朝堂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文官要抢权,朱祁镇也要收权,斗争至此爆发。
我们先来盘点一下,正统年间明朝都发生了些什么事(这里只说大事,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就算了)。
朱祁镇大概是正统四年到五年这个时间点亲征的,因此就从正统四年开始盘算。
正统四年,云南麓川宣慰司(现在的缅甸)思任发和思机发父子叛乱,第一次麓川之战开打。
短暂平定之后,又在正统六年、七年、十三年相继叛乱。
整个缅甸中北部以及云南南部被打成废墟,明军每次平叛的军队都不低于八万。
这里着重讲一下十三年的麓川之战,这一战明军出动了十二万人,誓要彻底平定云南。(明英宗从京营中抽调了三万增援)
这是第一场大战事,全程都是明英宗负责统筹和制定战略。(当时的内阁是反对出兵平叛的)
正统九年,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爆发大规模起义,主要关键领导人分别是邓茂七和叶宗留。(本书中邓茂七和叶宗留是真实存在的,我借鉴一下,然后稍作改编,包括杨洪也是)
这一场起义持续了很久,史书原文记载是,东南五省震动,国朝大乱。
后世史学家中有人评价,这场起义第一次动摇了明朝的统治根基,因为规模真的很大,比崇祯初年大多了。
明英宗从各地以及京营中调集十多万大军,打了两年多才堪堪控制住。(其中京营抽调了两万,史书原文记载,不信自己去看明实录和国榷这些)
这十几万大军在东南平乱驻扎了很久,一直到景泰年间才抽走了主力支援京师。
正统十三年前后,湖广爆发大规模苗乱,明英宗又调兵南下平乱。(京营又调三万)(已经八万了啊,牢记这个数字,这是重点)
这支军队一直打到景泰年才把苗乱平定。
这是国内的大型战争,现在就说国外的。
正统年间,明军数次出塞北征,爆发了两次规模比较大的战役,分别打的是兀良哈和鞑靼,直接被明军干碎。
由此可见,明军战斗力非常强。
而此时的瓦剌,还是鞑靼的小弟。
重点来了啊,正统十一年,明英宗朱祁镇,用自己的钱赏赐京营,京营在册的人数是二十二万,看清楚啊,是二十二万,这是官方记载,不管是明史、明实录、国榷,都是这么记载的,绝对的真实。
正统十四年初,明英宗任命广安伯为都督,从京营带走了两万兵驻扎大同。
好了,正统十四年到了,这一年是土木堡年。
此时的北京城,把那些抽调出去的军队减去,京营还有十二万兵。
这可还没有算空响和其他老弱病残。
就算现在的北京城还有十二万精兵,可根据北京保卫战的记载,在爆发战争之前,北京城还有五六万兵。(没有算增援兵马)
由此可以推断出,英宗亲征的军队真实人数,应该在五到六万左右。
所谓的土木堡五十万精锐和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的谣言,是不是不攻自破了?
土木堡之变,明军并没有全军覆没,顶天死了不到两万人。
首先第一点,明英宗是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才遇到也先的。(英宗实录第一百八十一卷)
(原文记载)“也先闻车驾来,惊愕未信。”
而土木堡事变时,朱祁镇身边只有不到两万人,为什么呢?
因为英宗被一封军报骗了,正在英宗准备回京时,突然收到瓦剌来犯的消息,明英宗当即下令迎战。
英宗实录一百八十一卷:
“庚申车驾将发宣府谍报虏众袭我军后遂驻跸遣恭顺侯吴克忠为后拒克忠力战败没将晚报至又遣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领官军四万赴之勇绶至鹞儿岭冒险而进遇虏伏发亦陷焉。”
在事变爆发前,明英宗就让朱勇领着四万兵出营准备作战了。
就这段话,你们自己看吧,明实录的记载都前后矛盾,其他的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这其中的细节太多了,现在写了两千多字连个大概也写不完。
其中的细节我会写到正式章节里的,其实我现在写的剧情,就是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
我尽可能的去还原,合理科学且真实的土木堡。
也先在蒙古不过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他从来没有统一过蒙古,他还不够资格。
就一个原因,因为他不是黄金家族的后裔。
而且瓦剌不过是分支杂种而已,黄金家族的正统主支一直在鞑靼。
在蒙古草原,只有铁木真的后人,才有资格且具备势力统一蒙古。
像俺答汗、达延汗、林丹汗,这些人,他们哪一个不是姓孛儿只斤?哪一个不是铁木真,忽必烈的后代?
也先是个什么东西?他凭什么统一蒙古?
一个瓦剌的小小太师,你告诉我他统一蒙古了?
就名号的对比就能看出来,能在草原称大汗的都是黄金家族。
也先是哪里来的野鸡?
也先最后怎么死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藏着元朝的传国玉玺被别人知道了,黄金家族不干他干谁?这东西也是他能拥有的?
大家只要记住,历史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了,不要轻易的被他人左右。
土木堡的具体细节,大家就看我后面的章节吧。
我也没有说一定真实啊,只是我自己钻研认为哦,且看了一些明史专家的看法而结合起来的。
但是我敢保证的是,也先绝对没有那么牛逼,他只是一个小人物,这一点我真敢保证。
总之大家就全当一个乐子看就行了,毕竟我的也是网文小说,尽情发挥呗,我反正是想写啥就写啥。
(https://www.66kxs.net/book/3102/3102961/702912807.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