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银币之弊端
第272章 银币之弊端
废除匠籍、贱籍的事情仍在持续发酵。
随着各地的官府相继张贴诏书,各地的匠籍,特别是贱籍身份的人无不欢呼雀跃,抱头感动涕流,对于新君的印象大大提升,让朱由校好好刷了一波好感度。
当然这么做也让其他阶层的人颇为心动,其中当以军户最为心动。
“陛下,现在天下人皆在议论陛下废除匠籍、贱籍之事,都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善政。
只是皇朝立国以后设立的不仅仅只有匠户、贱籍,还有军户、灶户等等。现在就有人上题本说既然匠籍、贱籍被废,那下一轮是否可以商讨废除军户、灶户之事。”
冬暖阁,朱由校又把刘一燝、汪应蛟、徐光启三人聚在一起,目的是为了讨论之前跟徐光启商议的开矿之事。
只是没想到还没有开场,刘一燝首先把有人提议军户的事情抛了出来。
“这些人不用理他,要不要废除,怎么废除都是朝廷大计,岂是他们一句话就能定的。”
朱由校不耐烦的摆摆手让刘一燝直接驳回,他对于这些只知道提难题而不作为的官员没啥好感。
所谓军户就是官府指定出军的人户。
朱元璋开国后,就在元代旧籍册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且较为完备的军户制度。
明朝政府规定,军户人以籍为定,不准冒滥,不许更改,子承父业,役皆永充,一旦成为军户,则万世不能改变,子孙都要应军差,充军伍。
军户的生活极其困苦,朝廷规定军户每户都要出一男丁服军役,这个本也没啥,但明朝规定军户不准在附近卫所服役,而是规定户籍江南的则调发江北,江北的调发江南,南北对调,动经数千里。
军士彼此水土不服。南方之人死于寒冻,北方之人死于瘴疬。军户服役的卫所去本乡或万里,或七八千里,路远艰难盘费不得接济,在途逃死者多,能到卫所服徭役的人很少。
即使军役这样重,军户的生活也不得安稳。军户的子弟除正军以外,其余子弟则为军余或余丁。正军到卫所充当旗军,该军户还须出二名余丁,其中一名随同正军至卫,在营从事生产,佐助正军,供给军装。
如此困顿劳苦的生活导致军户逃役者众多,甚至待到结婚之时,也很难娶妻生子,以致卫所凋敝,军户隐匿逃散。
面对尽数军户逃逸的现象,朝廷也不是无动于衷。曾多次派人勾补逃军,甚至专门设有清军御史处理军户逃亡及勾补军伍事宜。但这些仍都于事无补,毫无改观,直到现在已然是形同虚设了。
既然已经废了匠籍、贱籍了,那军籍自然是在他想要废除制度定的范围内呢。
但军户跟卫所制度是绑定的,一旦要废,卫所制度亦要废,乃至大明的军事体制也要大改,涉及到的人口怕不是大几百万甚至更多,哪有那么容易?是说废就废的事呢。因此朱由校听到这些话就不由来气,真的是瞎起哄。
刘一燝看着皇帝有些不耐烦了,也不再多言,这个事情他也不赞同,但毕竟是废籍的大事他也不能不说。
<div class="contentadv"> “好了,你们都别站着了,都坐吧。朕这次叫你们来还是商量开矿铸钱的事情,朕十天前就已经下旨要求内阁和户部、工部共同商议此事,不知你们商议的怎么样了。”
刘一燝三人互望了一眼,暗想他们之间的分歧皇帝怕是知晓了,不然断不会再次叫他们来商议。
“说说看吧,究竟是咋回事?这几天关于铸币还有开矿的题本多了不少,意见还很不一样,看来这个事已经人尽皆知了。”
“陛下,这件事情其实已经差不多定了,就是有两个问题上略有分歧,怕是要陛下定夺才行。”
朱由校看着刘一燝的回话,内心毫无波澜。
“说说吧,究竟啥事,搞得整个朝廷上下议论纷纷的。”
“陛下,新皇登基铸造新钱的事情,本就是朝廷定制,内阁自然是同意的,只是跟户部、工部商议之时,内阁的看法是朝廷推行一条鞭法,采用白银征收赋税。那还不如直接把白银铸造成银币发行,这样不仅可以让朝廷多一笔收入,还可以免除缺铜之苦。”
听着刘一燝的解释,朱由校倒是来了兴趣。
“朕看这个建议倒是可行,那为何会有争执?”
这时不等刘一燝表态,汪应蛟率先站出来发言反对。
“陛下,万万不可,如此定会导致币制大坏,假币盛行。如果真要铸造新币,还是用铜币为好,哪怕别人铸造假币,面值少,危害也小啊。”
这个道理朱由校倒也是明白,因为朝廷新铸造的钱币在纯度、工艺等质量方面好,往往很容易被民间拿回去收藏而不使用。有些甚至会把朝廷新铸的铜钱融化,熔铸成更小一点的铜钱,或者加点锡等金属再次流通使用。
“这个道理朕倒是明白,但现在朝廷实在缺铜,哪怕铸造新铜钱也数额太少,根本不能缓解民间钱少之弊。相比而言,朝廷征收银两甚多,如果铸造成银钱不仅可以让朝廷获利,百姓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耗费也更少嘛。”
听到朱由校这般解释,汪应蛟立马跪了下来。
“陛下,朝廷不能因自己获利而损害百姓利益啊。银币之弊有三:
其一,并不适用于寻常百姓,即便使用也是专门剪切银块。如果铸造成银币,到时候怕也会被剪切破坏适用。
其二,虽然朝廷用银两征税,但朝廷积存银两并不多,哪怕铸造银币,所铸的银币较民间使用的银两而言,还是少得很,到时候民间是否愿意使用银币,都是两说。
其三,朝廷每每新铸钱币,都会被不法之人熔铸掺锡后再次投入市面混淆使用。届时若朝廷新铸的银币怕都还没有普及,民间到处都是掺假的银币,于百姓百害而无一利。”
汪应蛟的发言掷地有声,他说的这些点很值得重视,也是长久以来铸币造钱潜藏的巨大隐患,让朱由校也开始深思起来。
求订阅,求评论,感谢支持!
(https://www.66kxs.net/book/3035/3035590/116001118.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