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小说阅读 > 第392章 铜钱的暴利

第392章 铜钱的暴利


第392章  铜钱的暴利

        朱由校想到这里就走上木盘前,重新拿起一枚铜钱仔细端量起来。

        手中的铜钱跟朱由校记忆里的铜钱无异,同样是圆形方孔,“天启通宝”四个大字被刻在上面。

        “徐爱卿,那你就说说,这铜钱造价几何。”

        看着皇帝一边拿起铜钱,一边望向他,徐光启连忙走上前,仔细介绍起来。

        “陛下这种色泽光亮,一枚含红铜六成,白铅(锌)三成,锡、铅为一成。这种铜钱虽然含铜相比万历年制铜少了一成,但由于加入白铅,色泽更亮,本钱比之前也更低。”

        六成?

        朱由校一听这话,又再度端详起手中的这个铜钱,就见这钱币还是呈黄铜之色,很是光亮,质感也不错,六成的比例还算可以。

        在他印象里满清的铜钱比例比这个更低,并且这么低的比例可以有效防止私铸,私铸者哪怕熔钱也没有什么利润。

        一想到这里,他也在脑海中思量起来。

        如果扣除成本,铸造铜钱的成本可以在七成,剩余三成都是利润了。不过也不能这么算,因为这还要算原料的成本,跟铜钱的币值呢。

        想到这里他缓缓望向徐光启,把问题抛给了他。

        “徐爱卿,既然这铜钱内,铜占六成,那朝廷铸造铜钱的利润看起来就很高了。”

        徐光启点点头,他来之前就算过其中利润,算出来后更是惊讶不已。

        “陛下,如果以一炉为例,每炉用铜一千二百斤,每百斤加耗铜四斤,共耗铜四十八斤,共耗铜一千二百四十八斤。

        臣就以云南铜价为例,银四两市铜一百斤,如果加上运费,人工等,铜的本钱为七十两左右,而铅锡其余铅锡本钱为三十两,因此一路铜钱共计一百两。

        而每炉除去损耗,实净铜铅锡二千一百八十四斤,每钱一文铸重一钱二文,共铸钱十八万两千文。”

        听着徐光启这么详细地说明,朱由校有些算不过来实际的利润了。

        不过在场诸人都是大明朝最聪明的人之一了,略微想一会就知道了其中利润。

        “陛下,民间银铜币值大约一两银子一千文铜钱,如果照这个计算,本钱一百两的铜铅锡,铸造出价值可铸造出价值一百八十二两的铜钱。”

        朱由校闻言同时惊讶不少,这么看锻造铜钱可是要比铸造银币利润高多了,这足足有八成利润啊。

        但这也让他更加疑惑,既然利润这么高,为何之前的皇帝都没有大规模铸造铜钱,难道仅仅是铜紧张嘛。

        于是他便向叶向高详细询问起来。

        叶向高本身就是商贾家族出身,对于经济之事也颇有了解,听到皇帝询问,当即拱手道:

        “陛下,现在虽然算起来铜钱利润高,但这也是颇为圆满的情况下,就拿银铜比价来说。虽然现在朝廷银铜比价是一两银子兑一千文铜钱。

        只是我朝自张太岳一条鞭法以来,一直采取银两征收赋税,民间对银子的需求极大。

        所以银铜比价要视情况而定,有些地方是一比一千两百文,甚至最高有一比一千五百文。

        这么算的话,铸钱虽有八成利润,但这只是最大利润了,一般少则五成,两成都有可能,视情况而定。”

        朱由校闻言点点头,这么做就说的过去了。

        不过五成和两成利润又如何,哪怕是有一成利润,自己都会大力印制铜钱。这种事情对于朝廷好,有利可图,对于百姓更是好的,缓解钱荒,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如此的话更是要做了。我看这银币跟铜币不仅有利于朝廷,更是有利于百姓,不仅要办,还要大张旗鼓的办。今日我们就商议个章程出来,把此事敲定。”

        众人闻言并不意外,毕竟之前就已经商定好了,现在看来新币符合规格,那就推行倒也无妨,但是还有些问题需要跟皇帝敲定。

        “陛下,这银币炼制倒也没有什么,只要把朝廷原本的银两逐渐熔铸成银币即可。以后朝廷俸禄、兵卒军饷一律用此就行,到时候定会通行天下。

        但铜币确实较为麻烦,朝廷本来就缺铜,现在矿禁这才刚开,官矿的话也只有云南布政司在开采,所以想要获得铜矿有些困难,如果采购铜器熔铸成本又高,不划算。”

        见孙承宗抛出自己的疑惑,朱由校倒不意外,他之前也被这个问题困扰,不过也想到了一些办法。

        <div  class="contentadv">        “朕之前就听说云南铜矿较多,自洪武年间便向朝廷输铜铸钱,只不过遭到神宗朝矿税使袭扰,致使现在有些混乱。

        不过朕之前也翻书查阅之前典籍,发现我神宗初年在四川泸州设有官铜店,以汇聚云南、四川等长江上游省份生产的铜,以足额提供两京铸钱用铜。

        朕看这个建议很好,可置官于泸州,以后云南、贵州、四川铜矿汇聚于泸州,随后在荆州、南京设置宝泉局,汇聚西南之铜于宝泉局铸造铜钱,由工部派专人前往负责铸钱。此两处当置一官,就在荆州主事,专董其事。”

        这个建议也是朱由校翻阅之前的题本、档案知道的。

        四川泸州本来就是水路汇聚,是云南、四川等地的铜水路外运的捷径,其成本仅仅陆路运输的四分之一。

        “至于人嘛,朕看太仆寺卿董应举不错,他前段时间跟着左光斗屯田,成效显著。不过此人能力出众,敢于任事,朕看可以升任工部左侍郎,前往南京主持西南采购铜矿与铸钱一事,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董应举这个人朱由校一直想要重用了,他自从去年上书建议在京畿屯田以后,就被朱由校任命为京畿屯田使,虽然屯田最开始还有些波折,但到现在也算顺利。

        上个月就收到他的题本,说自去年十一月以来,安置辽东、山东流民一万三千户于顺天、永平、河间、保定一带。

        并且拿着京畿总督邹元标给的十万屯田银四处奔走,购买民田十二万余亩,连同闲地共十八万亩广招流民耕种,并开水渠、修堤防;连同猪舍、仓库、坊圃、运输工具等设备,仅费款五万两,而年收麦谷达七万石。

        这个事情被邹元标大加赞赏,上书向朱由校表彰董应举,就连朱由校看到以后也震惊不已。

        以前都是他给别人钱,别人花的一分不剩,还要反过来向自己要钱。

        而董应举不一样,不仅拿钱把事情办的很漂亮,安置流民、拓垦荒田,还上缴赋税,最后反过来给自己说钱只花了一半。

        这种臣子怎么让朱由校不喜欢,怎么会不重用呢。

        一听皇帝任命了董应举为工部左侍郎负责铸钱,刘一燝等人也点点头,此人的才干他们也听邹元标等人提及过,能力也是认同的。

        “董应举此人敢于任事,今年在京畿屯田主持的不错,确实可以担任西南铸钱的重任。但滇铜如果在荆州、南京两地熔铸,那北京工部宝泉局那该如何是好。”

        刘一燝见皇帝这么说,当即点头同意,但也抛出了另外个问题,在他看来还是要从长计议为好。

        没想到朱由校闻言呵呵一笑,望着木盘里面的钱币,随后拿起一个银币对着他们说道:

        “这有什么难的,有铜就熔铸铜钱,如果没有铜,北京工部宝泉局主要熔铸银币不就行了。内帑、户部的银两,每年押解到京的银钱,想要全部熔铸成银币没有那么容易。

        再说这铜矿之事,朕看如果只从云南找确实有些麻烦。天下之大,朝鲜、日本、吕宋、西洋等地物产丰厚。现在既然已经开海,那就鼓励商贾多运铜、银至我大明。

        朕看就依照鼓励运粮那般方法,对于运银、铜至我大明的海商,关税都给予减免,并且宝泉局也可以出面收购,保证其利润,商人重利,到时候定会有人银铜回来,可以弥补我大明银铜不足。”

        海外哪里有铜矿,朱由校可是一清二楚。但现在实力还不够,只能和和气气的做生意,到时候实力够了,定要向日本、吕宋等地借一些过来使用。

        听到皇帝心中对此事早就有了规划,刘一燝等人也没了顾虑,拱手道:

        “如此布置甚妥,臣等没有异议。”

        “那就这么办吧。”

        朱由校看众人听命后,心情也很是不错,随后对徐光启说道:

        “诸位爱卿,具体细节就由你们商议吧。但朕也有三点想法,一是这宝泉局必须由朝廷掌管,目前只能有北京、南京、荆州三个地方可以铸币,其余布政司不得随意铸币。

        二是新铸银币、钱币一出,民间定会有私自仿制的,朝廷一定要发文,对于这些事情绝不姑息。”

        说到这里朱由校顿了顿,上面两个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历朝历代私铸钱币都屡禁不绝。

        他这里也只能向刘一燝强调下,刘一燝等人也知道该怎么做,不用他多赘述。

        他最想说并不是这两个,而是第三点。

        董应举的事迹历史上有记载,没有夸大。同时历史上他也被任命到荆州铸币,收效颇大。


  (https://www.66kxs.net/book/3035/3035590/116000889.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