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旨意
若是旁人贸然打听圣迹他不但不会说还得亲自向圣上弹劾一番,但太子爷问起圣上娘娘那就是人伦孝道之本了,做臣下的自然是知无不言。
就跟朱标预测的一样,自己父皇此行根本没有固定的路线,有些地方官员想拍龙屁拍不上都好说,那些贪赃枉法之辈才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
他们不是蠢笨之辈,自圣驾北巡的消息传出, 都是赶忙约束属下抹平黑账安抚百姓,想要小心的熬过这次劫难。
可老朱早有准备,肃贪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连这点破事都看不清,有些官员的罪证早就找好了,一直悬而未发就是等这时当着那些贪官污吏治下百姓的面严惩他们。
毕竟这次北巡,祭祀和肃贪都不是主要目的,收拢北方民心才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加强百姓对大明朝廷的信任。
御史很快就讲述完了, 他毕竟只是外臣能知晓的也就是公事, 老朱与马皇后私下的状况不是他能了解的了,加之此行绝大多数时间都只是在赶路而已。
等刘瑾过来通禀,朱标就领着御史钦差往华盖殿走去,到了殿门前御史仔细的整理了衣袖,朱标也不催促只是在旁等候。
御史钦差代天传旨,尊荣体面风光无限,任何人见了都要俯首称臣,但同样风险也不小,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可出错,也不可逾越礼制,行差踏错唯死而已。
不过纵是钦差也只有在宣旨意的时候才比太子储君大,所以还是朱标在前钦差御史跟在后踏进华盖殿内。
里面分列两队,一队是胡惟庸宋濂为首的官员们,另一队就是晋王朱樉为首的一众大小皇子们了,包括尚在襁褓中刚满周岁的皇十一子及未满周岁的皇十二子。
老朱家的惯例, 这般大小的孩子是不急着取名的,没看连老朱最宝贝的两个孙儿都没取名,这两个都排到十名开外的小倒霉蛋儿,还不晓得什么时候能被想起来。
钦差站定后众人恭请圣安,一番应答后钦差开始宣皇帝口谕:“上谕皇太子诸王曰、用人之道当知奸良,人之奸良固为难识,惟授之以职试之,以事则情伪自见,若知其良而不能用知其奸而不能去,则误国自此始矣,历代多因姑息以致奸人侮惑,当未知之初一概委用既识其奸退亦何难?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尔等其慎之!”
朱标领着一众弟弟齐声应道:“儿臣等谨遵父皇教诲。”
“上谕宋濂诸学士曰、太子者天下之重器,人有彝鼎尚知宝爱,太子承主器之重岂得不宝爱之乎?宝爱之者必择端人正士以为辅翼,朝夕与居使其熟闻善言不迩诐行自然渐渍以成其德,若惟委之于便嬖近习,是委重器于涂而不知宝爱之矣,汝等日辅太子讲论诵说之时,必导之以正使其道明德立才器充广庶,他日克承天下必可不负朕之所望!”
宋濂领着东宫教谕们叩首道:“微臣等定不负圣上信重,肝脑涂地辅翼太子以承帝统!”
上谕中书六部重臣曰、蓄药所以防病, 积货所以防贫, 用贤所以辅德, 马虽至驽策励可以致远,木虽至朴绳削可以致用,朕观今之为吏者寡于学术惟弄文法,故犯罪者多若得贤官长以表率之,是日聚而教之及告以古人为吏而致通显者,与夫守身保家之道岂有不化而为善乎,自今省台六部官遇有暇时,集属吏或教以经史或讲以时务以变其气质,年终考之视其率教与否,则可以知其贤不肖矣。”
“尔等居庙堂之高左右宜朝夕规诲以成其德,人情于大事或能谨之,而常忽于细微,夫细行不谨大德必亏,姑息小过大愆必至,故塞水者必于其源,源塞而流绝,伐木者必于其根,根断而木拔矣,朕闻凡历代贤王著名方册其臣亦皆贤者,故能同济其羙尔等职在辅导宜尽心所事,众卿勿忘朕训!”
胡惟庸领着六部尚书等群臣应声:“伏唯圣上动合乾坤履踏阴阳,臣等谨遵旨意。”
就在众人以为结束的正要起身的时候,又是一声上谕,众人漠然规矩的跪好,圣上离京这么久,一直没有旨意传来,原来是都攒到了一起。
几个小的皇子头一次见这等阵仗,耐不住性子哭嚎起来,抱着他们的太监一时哄不住,闹的殿内吵杂不绝。
上谕皇太子曰:“人君统理天下人情物理必在周知,然后临事不惑,吾自起田里至于今日凡治军旅理民事无不尽心,…………,汝宜亲贤乐善以广聪明,逆己之言必求其善顺己之言必审其非,如此则是非不混理,欲判然天下之事可得而治矣,汝其敬之毋忘朕训!
朱标高声应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众人并没有起身的意思了,那钦差说道:“圣上口谕已经传达完,余下还有续诗考题,可起身作答。”
这下众人才起身肃立,朱标转过头吩咐道:“将八弟等几位年岁小的皇子都带下去哄吧,再哭可要哭坏嗓子了。”
那几名太监连忙应诺,小心翼翼的抱着几個挣扎哭闹的孩子退了下去,殿内一下就安静了许多,众人这才有心思揣摩方才旨意里的意思。
“数日前圣上赐宴广邀文士吟诗作赋,席间谈及宋太祖所作咏月残诗,“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无人可续…”
在场的都是饱读诗书,这里面的典故自然清楚,五代十国末期,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尤为昌盛。
南唐诸君、群臣等都擅长诗词,尤以后主李煜为佳,他们也常常以此为傲,瞧不起以武将身份撺立的北宋。
宋开宝八年宋太祖赵匡胤率王师围困南唐金陵,后主李煜遣使徐铉来游说,铉伐其能,欲以口舌解围,谓太祖不文,盛称其主博学多艺,有圣人之能,使诵其诗曰《秋月》之篇,天下传诵之,其句云云。
赵匡胤官宦世家,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其父赵弘殷任护圣都指挥使天水县男。
这般家世赵匡胤自是文武双全,对徐铉大笑曰:“寒士语尔,我不道也!”
徐铉自然不服谓:“大言无实,可穷也?”
赵匡胤当时携横扫天下之势,朗声作诗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
只一句便让人感觉气势宏大实属不凡,徐铉也是脸色一白,宋朝众将都兴致勃勃的等着打南唐的脸皮,只可惜宋太祖后力不足,开头如此气魄宏大,后面的根本接不上,一时也想不出,这时就比较尴尬了。
但好在打仗么?做不做出诗有什么关系,打不了你南唐的脸皮,那就干脆把你脑袋砍下来,于是南唐就灭了…
此句数百年来也无人可对,倒不是有多难,宋朝可是出过不少诗词大家,只是谁敢揭太祖爷的短,那不是找死,到了元朝没有人感兴趣,也没人敢逾制对续帝王诗。
一直就到了如今,御史继续言道圣上饮酒对曰:
“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
朗朗浩浩照长夜,掩尽微微无数星。
滔滔宏愿因之起,挺躯来济苍生灵。”
“还剩一句,圣上请在京的诸位续上,以成此佳话,圣上言必有重赏。”
续是没有人敢续,但不耽误他们捋须不断吹捧,也就是老朱不在,要不场面应该更热闹,朱标听的都有些尴尬了。
这事其实他方才就知道了,帝王诗除了他这个留守在京的太子储君谁人敢对续,本就是为他准备的,当然不会一点时间准备都不给。
众人嘴里夸着圣上文武双全,顺便又踩了几脚宋太祖,目光确实一直留意着太子殿下,宋濂等人都在心中默默对续,以免太子一时无措想不出来。
朱标思虑片刻念道:“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好!”
“太子殿下数息即对这是何等才情,真是让臣等惭愧。”
“是啊是啊,此佳话成矣!”
无论这诗到底才情如何,是否工整得体,能有两位开国太祖以及一位未来的太宗皇帝共作,就必定是要流传千古的了。
……………
(https://www.66kxs.net/book/3032/3032650/703464406.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