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大明第一太子小说名字 > 第六百三十六章 京营

第六百三十六章 京营


  说了一会儿话后阎东来就有些精神萎靡了,朱标起身为他掖了掖被子道:“望卿早愈,将以国事相托。”

  不等阎东来再说什么,朱标就转身离去了,门口守着的阎家几子赶忙跟上相送,府内伺候的奴仆们各个与有荣焉。

  在这京城谁不知道,太子殿下甚少亲往臣子之家,除了皇亲国戚外,不是谁家都有体面能得储君垂幸的。

  “臣等恭送太子殿下!”

  该探望的人都探望过了,车驾回返宫中,朱标有些神情厌倦的靠在软塌上,刘瑾奉上一杯热茶禀报道:“方才靖江王府的人有密报呈上…”

  朱标没兴趣听完,摆摆手道:“罢了,全是污言秽语异想天开的蠢物,无需理会,且由他的去吧。”

  “诺。”

  朱标闭目思索起来,朱守谦府上的事情不足为虑,别说他就算是他爹朱文正活着也是一样,些许宗亲内部之事而已。

  朱标想的是朝廷大局,自己父皇提前北巡,也就意味着朝廷运转确实有些艰难了,这也是开国初年国家人才储备不足,真遇上了问题,连补缺的官员士子都凑不齐。

  国子监那边还是要加大投入,看来还是得让宋老夫子任国子监祭酒,表明东宫对国子监的期许看重,在从江南押送来的文人士子中,挑选出一批才敢品格出众之辈,任教员学子皆可。

  真有问题的都已经被处决了,押送来这批本就是受牵连者居多,或许也有些是志于山水风光,无心仕途之人,不过都不重要。

  天下百废待兴,可没功夫讲究什么人权志向,但有用者,必委以任事,想要光享受不出力是不成了,就是个废材也得发挥光热。

  起码得等到朱标确认朝廷的人才储备充足了,才有让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这就是乱世用重典。

  这些年以来被迁的那些百姓就愿意背井离乡了?戍边镇守的将士们就愿意离妻舍子兵戈为伴了?

  都不是,只是因为国家有需要,万事且以大局为重,那么生活最优越的士子们,凭什么就可以享受了呢,流连于勾栏酒肆肆意抨击朝政,却又不愿为国效力,只晓得向往宋元士大夫之享乐。

  江南天下文气之所在,但这份文气也该接接地气了,士之优越具赖农工商之供养,享其福亦该当其责,上佐君王下安百姓。

  回宫后朱标径直到了谨身殿,老朱正在批阅奏章,虽说明日即便要启程北巡,但真需要他准备的其实没有,自由下面的人操持。

  “儿臣拜见父皇。”

  “起来吧,你姑父身体还好吧,可替咱问候过了?”

  “姑父身体康健,知晓父皇即将北巡后也请儿臣代为问好。”

  朱元璋欣然道:“那就好啊,咱离京这段时日你也要多照顾你姑父的身体,毕竟是上了年岁的人了。”

  朱标应诺,由此亦可见昔年李贞对赤贫的朱家帮扶,是让自己父皇由衷感怀的,要知道老朱可还是有一个长姐姐夫的,但从未见有多提过,只是碍于情面追封了个驸马都尉而已。

  否则无后的哀荣而已,追封的再大也不过是个场面事,能让如此重血脉亲族的老朱如此忽视,可见昔年相处并不好。

  朱标自然也不会为了两个没见过的人说什么,不过他日后若是登基,说不定还得加封一次,毕竟朱家正经儿的亲族太少。

  “去了一趟阎府,大理寺卿的人选可有着落了,刑部那边近来不安分的紧,莫要出了漏子,杀罚刑释皆由咱定,给他们职权可不是让他们卖好的。”

  朱标坐到自己专属的书案后面应道:“儿臣明白,这几日间就安排好人选,刑部那边也会适时敲打敲打。”

  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就是因为放心儿子的手段他才能安心的去北巡,否则就这风雨飘摇的情况之下,只能是留京坐镇。

  有些人儿子可以放,他放的话反而不美,会有朝令夕改之嫌,上位者最忌此举。

  朱元璋思索片刻道:“常遇春已经开始班师回朝,咱北上会去见他一见,等他到京的时候便一切从简,不必再大张旗鼓的出迎了。”

  朱标其实本就没打算张扬,常遇春是他的岳丈,还是他仅有的两个嫡子的外祖,这份关系已经不需要太刻意了。

  中山王徐达现如今坐镇苏州,就算江南事了估计也是要调到西南坐镇的,京营大权还是要归开平王常遇春执掌,得了里子别的的就要削弱些了。

  几件着重的要务说了说,其余的琐事也就没必要谈了,还是那句话,这天下看起来暗流涌动但其实稳定的很,北疆和京营没问题,那天下就是太平。

  朱标活动了下手腕,刘瑾恭敬的从皇帝御案上搬过一些奏章,时隔多时,他又要重新回到批阅奏章的琐碎事中了。

  首先就是马政,朝廷早就让京城及庐州镇江凤阳等府滁和等州民养马江北以便水草,马匹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怎么都是不够的。

  朝廷的政策看起来很具体了,但下面实行起来问题重重,原因是各种各样,暗中借此损民谋私的也不在少数,但还是要维持。

  再翻开下一份奏章,唐胜宗奉命奏筑潞州城周五千七百七十四丈,计一夫筑城二寸,合用二十八万八千七百人许之。

  唐胜宗因坐擅驰驿骑,夺延安侯爵,受命修筑潞州城墙,如今看来差事办的很好,但办的好也是个问题。

  唐胜宗是跟他北伐过的武勋,按说也该是东宫嫡系,但此人脾性不是太合朱标的心意,而且还和李善长过于亲厚,也一直是胡惟庸压制汪广洋的主要支持者。

  以他的能力而言,铸城非其所擅,这么快办好定然是有人让潞州各方全力支持了,到底是何人此时也不言而喻了。

  不过也好,胡惟庸近来不太好过,虽然中书省代掌了众多官署衙门的权职,但他在官员以及士林间的名望却是下跌的比较严重,身为丞相没能劝阻住君王就是无能。

  连带着淮西勋贵们也有些怀疑胡惟庸是否有能力帮他们稳固住利益了,要知道胡惟庸上位完全是因为他是淮西人还是李善长的弟子,至于他己身可没有半点爵位。

  这丞相如果当的好也就罢了,若是不行,他们就再换一个合适的,开国至今大明朝的丞相也就是中山王徐达,长沙王李善长,忠勤伯汪广洋以及杨宪胡惟庸。

  这里面徐达李善长是淮西人,杨宪汪广洋不是,所以他们一死一贬,别看平日淮西勋贵们不声不响好似什么都不参合,但他们的影响力是方方面面的。

  这股势力是朱元璋夺得天下的根本基石,可现在却是影响朝廷公正的祸患,他们之中不仅是公侯频出,更是绝大多地方卫所的将领,京营多半的将校也都是出身淮西。

  乡党帮扶在军中最为明显,只要你出身淮西,那么无论做什么都是事半功倍,否则就是事倍功半,如此而已,久而久之军中上层中层也就多是淮西人了。

  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大明安稳与否从不在于江南书生士子,而是在这京营卫所之间,他们安稳天下就安稳,他们叛逆天下大乱。

  …………………


  (https://www.66kxs.net/book/3032/3032647/684038528.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