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双尾蝎制作秸秆棉
孙新看着父子三人做出来的硫酸和烧碱,不禁拍拍李直和他两个二子的肩道:“你们真是辛苦了。”
解宝也笑嘻嘻的往前站,李直三人做出了硫酸和烧碱劳苦功高,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统筹也是孙新交给他干的。
孙新轻轻推了一下解宝的肩膀道:“你也不赖。”
解宝摸着肩膀直笑,他虽然脑袋活泛,但也不过是个十几岁出头的小孩子,对于师父的夸奖十分受用。
今天孙家庄的几個头领管事在孙新的招呼之下临时加了一场小会,此时都来到了孙家庄的制药工坊。
那做出的硫酸和烧碱孙新一再嘱咐过危险,加上又有李直和他的两个养子受伤在前,在场众人都知道了这玩意儿的厉害所以并没有一窝蜂的往上凑。
在孙新打开那些东西的时候,邹润有些迷糊说道:“师父,就用这两个东西便能做出你说的棉花来?”
其他的头领们也是茫然的模样,完全想象不出这棉花该当如何来做。
孙新笑着对解宝道:“你便亲自操作来试试看。”
这几天李直也一心扑在这秸秆棉的制作上,亲手操作过,而且也弄懂了原理,于是也主动道:“庄主我也来帮忙。”
药工送上来准备好的秸秆。
这些秸秆全部已经切成两寸长的小段,又将每个秸秆破成了四份,解宝专门找到汤隆弄出了一种套筒刀,把秸秆从这一头塞过去,从另一边一拉便能将秸秆一破为四了。
李直和解宝两人很仔细地穿好用麂皮缝制的皮手套和围裙,带上一个可以防止液体溅到脸上的面罩,然后才小心翼翼的将制得的纯碱倒到了一口大瓷缸中稀释,瓷缸下面则有庄客烧火加热。
一边加热缸中的液体,而液体表面还放了一个小小的铜盆,盆中舀了半盆满的冷水。
瓷缸之中的碱水慢慢冒起白烟来,温度逐渐升高,直到液体表面微微沸腾两人才把那水面上的铜盆小心拿下来,解宝拿了一根没泡的粉条放进铜盆里,然后摘下手套掐着自己的脉搏数数,脉搏跳了一百下左右那粉条便被微微泡软了,于是解宝点点头看向孙新说道:“师父,温度够了。”
这一套操作都是他们琢磨出来的土方法,根据解宝的经验,铜盆中的水加热到这个程度,瓷缸中液体的温度大约就是师父所说的九十度左右。
孙新点头让他们继续做,几个药工将瓷缸之下的火又加了一把,同时解宝和李子两人便一起快速的将几簸箕破好的秸秆倒入瓷缸之中。
李直拿起一个木棍站到远处,小心地搅拌着瓷缸之中的秸秆。
秸秆一遇到浓碱水就开始烧蚀,飞快的变软。
等那些秸秆全部被搅入水里充分浸泡,解宝和李直才是松了一口气。
操作过几次之后他们都知道这烧碱水的厉害,这玩意儿加热到了九十多度,咕嘟咕嘟的冒着小泡,操作过程中一个不小心碱水溅到皮肤上就能把一整块皮都活活烧烂。
见他们安全做到这一步孙新也是松口气,叫大家先到一旁去休息,浸泡过程要整整耗上半个时辰。吃了半个时辰的茶后,瓷缸之中的秸秆便已经被烧碱给泡烂,李直和解宝两人一起将秸秆从瓷缸中捞出来,然后又在秸秆中加入配制好的稀硫酸去进行中和。
稀硫酸倒下去的瞬间酸碱中和产生大量的热,那一栏秸秆便很快变得烟雾腾腾。
将稀硫酸全部倒完,又搅和了一阵,酸碱中和的也差不多了,那一栏秸秆碎已经全成了烂纤维的样子。
再把那坨东西丢进一个大竹篓之中,吊到沤池中去浸泡,用木勺鼓动流水洗去表面残余的酸液之后放入烘箱之中烘干。
前后花费了两个时辰,最后上秤一秤,三十斤秸秆出了二十斤的秸秆纤维。
做出的秸秆纤维纤维长度普遍在三到六厘米,和麻纱的纤维长度差不多,这种小麦杆纤维后世人来说有些粗糙,一般要加入棉或者化纤之中混纺成纤维线使用,可是在这年头已经算是很柔软的材料了,完全不需要这么复杂的处理,孙新叫两个庄客将这个麦杆纤维放在一起捶打,很快这些干燥的麦秆纤维便纠缠在一起变成了一坨坨棉絮一般的样子。
陶宗旺一摸那柔软的纤维絮便惊喜道:“庄主,好东西呀。摸起来比麻纱还要柔软一些,只要找几个婆娘用纺车纺一纺就可以当做麻线往外卖,织成麻布也行,便是直接锤打成这样子也就可以当做冬衣的填充物了。咱们生产这东西的成本是多少?”
“一斤两三文。”
众人闻言都是眼前一亮,这可比市面上卖芦花的价钱还要低,只要买上五六斤就足以填充一件挺保暖的衣服了,哪怕是登州城里的穷人花上小半个月的工钱也能买得起。
邹渊啧啧赞叹:“咱们一亩地上每年总能产出六七百斤的麦秆,若是都照这般做去那岂不是成了聚宝盆了?”
孙新在后世用这个方法生产麦秆纤维,因为后世棉花的成本太低了,再加上生产麦杆纤维的工业废料的处理成本,导致麦杆纤维在后世市面上完全没有竞争力。却没想到到这年头这麦秆纤维的开发成本居然比纺纱还要低。
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用强碱去烧过的麦秆纤维比起麻纱还要柔软,既然经过强碱这一步也就不用挑什么原材料了。而且也不需要花钱处理废水。
解宝和李直这边结束之后,孙新又带着大家去看了看解珍和邹润的研究成果。今天孙新带众庄头来看的,还不止这一项麦杆棉的制作技术。
这小半个月时间内,邹润和解珍都在温室之中忙活着。
和种温室蔬菜需要透光玻璃不同,种植食用菌并不需要阳光,只要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温湿度就可以了,所以在这年头想要种出食用菌也是有可能的。
两人使用的菌种是从登云山上采集下来的野生菌种,成活率并不高,但是半个月的时间也让解珍和侄儿两人成功在麦秆菌包上种出了孙家庄的第一批人工培育菌。
因为培育的菌种是在登云山上,采到什么就用什么,所以这一批培育出来的蘑菇居然是后世卖价甚高的鸡油菌。这东西在登云山上产量最高,至于后市主要种植的香菇和双孢菇,那都是南方才有的野生菌,在这年代孙新想找都找不到。
(https://www.66kxs.net/book/3019/3019295/11110996.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