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开局盘点明太宗,老朱都懵逼了章节目录 > 第52章 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第52章 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第52章  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宋朝。

        看着神迹上出现的自己的名字,宋神宗心里已经打起了退堂鼓。

        最近朝廷,极力反驳王安石的变法,如今更是被神迹点名,却不提及是好是坏,那变法能对天下百姓带来好处吗?

        王安石则没有想那么多,他依旧坚信:这次变法一定有益于天下百姓,必需要推行下去。

        【赵光义虽然在军事、民生治理方面频频出错,造成了宋朝数万精兵的死亡,更是出现了王波、李顺这样的起义,还造就了重文轻武的问题。】

        【但他在文治这方面也确实下了极大的功夫,也是从他这里,科举制度得到了相当大的完善和补充,相关条例也被制定的非常清晰。】

        ——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激动得都快流下了泪水。

        天知道上一个神迹当中,明太宗人家可是被从头夸到了尾,而自己也开始就被里里外外讽刺的不是人,如今终于也得到了神迹的肯定。

        【他现在可是极力的在完善科举制度,扩大录取科举录取人数,这样才能够打压下去那些武将蛮横无比的邪风。】

        ——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和贞观群臣们纷纷坐直了身子,眼神中满是认真。

        他们之前还对科举制度颇为兴趣,想要下手却又不知方向。

        如今难得出现了例子,当然要好好学习,说不定这将是大唐起飞的又一个契机。

        【太平兴国二年,赵光义第一次举行科举制度。】

        【定下了龙飞榜,共录取进士一百零九人,其余诸科二百零七人。】

        【太平兴国八年开始,进士赐宴琼林苑已经成为一种定制,随后蓬勃发展。】

        【雍熙二年首次开始实行了考官的亲戚进行“别试”的制度。即另设考场,另派考官,这一法令极大地回避了亲缘关系所造成的徇私,得到了朝廷百姓上下的全部赞同。】

        【礼部要负责检查解试的合格人员名单,审核考生的资格,组织考试。】

        【合格的举人将会由贡院放榜,正式奏明朝廷。殿试又被称为御试和亲试,是皇帝作为考官,亲自监考的一门。】

        【他们考的题则是由政府专门安排官员出题,再提前准备好的不同批次的官员执行阅卷。】

        【考试结束后,将由皇帝举行唱名仪式。正式向世人公布今年的状元、榜眼、探花。】

        <div  class="contentadv">        【注:后来还开创了两个新制度:一是对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度。即考官在奉诏开始成为考官后,当场就入贡院,与外界隔绝往来,根源拒绝打断其受到贿赂的可能。】

        【二是糊名的实行了。糊名法是将举人的姓名、籍贯等辨识身份的个人信息全都糊去,防止考官看到后徇私舞弊。】

        【这一制度后来也被流传到后世,愈发兴盛,从未断绝。】

        ——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欣喜不已,放松了身体躺在龙椅之上,这些可都是他的功绩啊!

        况且,自从隋文帝开创科举以来,科举制度被不少人看好,但录取人数实在太少,就连他的兄长也仿隋朝科举制,每年录取的士子也才不过几十人,这如何能使科举制正发挥其真正选拔人才的作用?

        也就是他赵光义,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和完善,才让科举制度正式成为一个朝廷的根本制度,将其延伸至天下各处,将天底下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了出来,减少了明珠蒙尘的可能!

        ——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吩咐旁边的侍从,将这些科举制度的要点原封不动的抄录下来。

        以往他需要处理朝廷政务,解决各地叛乱,安抚民心,更要疏通武将们之间的关系,确保自己的人不造反,这些都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他也想改变科举制度,可是实在是有心无力。

        而眼下这些新制度就在眼前,而且所有人都看到这些制度带来的好处,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阻力了,只需要照搬大部分,稍微修改小细节,就可以推广到全天下矣!

        更是不会出现世家贵族出来阻挠,简直是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明朝,洪武十三年。

        明朝也科是举制度较为繁荣的一个朝代,他们如今大殿里的不少老臣和新人纷纷都是科举制度出身,获得了官职,自然对科举制度持有肯定的态度,站在科举制这一边。

        而且经过宋朝和南宋数百年的不断精进、研究,科举制度已经深入中原文化,成为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不少人对赵光义的态度转产生了转变:”宋太宗虽然不军事,可确实完善科举制度,将其传承至今,功在千秋!”

        这部分只依靠科举而改变命运,自然是对科举制度感情深厚。

        诸多皇子则对科举制没有那么大的感触,毕竟他们不需要参加科举。

        而一旁的朱元璋则更加目标科举制的好处,虽然自己也没有参加过科举,可他也明白科举对人才的利用极高:“不管如何,宋太宗对科举制度的完善确实有助于后世朝代,增加和扩大了选拔人才的渠道,对我大明也是有相当大的作用。”

        ——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两眼放光死死地盯着神迹:赐宴、回避、锁院、糊名,他恨不得将这几些字牢牢地刻在脑中,如今的唐朝科举制度毫不夸张,真正实施的地方屈指可数。

        而如今神迹的宣传再加上提点,这直白的科举制的规则直接稍加改变,应用在唐朝科举上,他大唐的飞黄腾达的契机不就抓住了吗!

        房玄龄显然也看出了李世民的想法,进言道:“陛下,臣以为此事怕有些困难,您可不能忘了还有那些世家们。”

        房玄龄的话也让李世民冷静了下来,确实自己过于高兴了,世家豪门至今对大唐来讲是一个阻碍,他们肆意往朝廷里安插人手,染指朝廷的商业、经济、政治可谓是大唐的一大害虫!

        可想要将其消灭也很难动用武力手段,至于分而化之,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https://www.66kxs.net/book/3013/3013578/115933638.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