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根
第469章 根
一众昌和集团的高层在市府宾馆参加婚礼,市府领导沈洋却在思考城市的发展。
年前,在港岛招商成功了。
这笔巨资进入了北宁。
二井子镇已经在荒原上铲雪,划线,产业园半个月后就要开始动工了。
眼看着北宁的又一个经济发动机就要形成。
市府上下无不欢欣鼓舞。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建设,北宁市的市容市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八十年代升格为县级市开始,北宁每年在市政上的投入都在逐年的增多。
后来从黑河地区划出,成为省管市,有了省里的财政支持,市政建设的投入就更大了。
如今,北宁再次升格为地级市。
有了独立的财政权利,作为市府所在地的北宁,则再次有了建设的理由。
以前,北宁只有一条南北直通的骨干大街——交通路。
当初交通路就是南到北宁火车站站前广场,北到八道街的转盘街口。
如今的交通路,向北延伸了出去。
越过北岗,直到二井子镇口。
也就是说,北宁市区的直辖地域扩大了很多。
不仅如此,南北大街又再次扩建了两条。
而东西大街扩建出了三条。
形成了三横三纵的交通网络格局。
各种配套建设也正在落实。
再有这几年的招商,市区人口早就突破了六十万。
如果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完毕,将会再次增加近十万的人口。
到时候,北宁将成为一个人口七十万的真正的地级市。
这还没有算上下属各县市的人口。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沉淀也很重要。
沈洋拿着文化局的一份报告,沉思起来。
说起来,北宁是一座有着历史沉淀的北方重镇。
可是在文化设施上,却相对落后了。
北宁现在有影剧院,可这些年国内电影的衰退,让这些剧院都停摆了。
有一座文化馆。
可也沦落成为少儿培训的基地。
成年人的文化业余生活是很匮乏的。
除了北宁电视台有自制的《闪亮登场》等节目外,北宁没有官方的文化团体。
这些难怪。
省里的话剧团,歌舞剧团都没啥演出了,每年财政上的支出压力都很大,作为北宁难道要逆势而为吗?
这些文艺团体咱先不说,北宁连一座博物馆都没有,这就很尴尬了。
图书馆倒是有一座,不过是八十年代重建的,书籍的收藏和更新很少,主要还是经费问题。
文化局的这个报告就是申请经费,给图书馆增加藏书,筹建一座北宁博物馆。
“事是个好事,可从哪里弄经费啊!”
沈洋对搞钱很头疼。
这两年北宁也兴起了房地产热。市政府倒是有了更多的钱。
可花钱的地方也更多了。
这钱每年都不够花。
而且,现在北宁的地产开发势头又减弱了,这也让沈洋担忧。
当初,很多有关系的私人老板购买了土地,开发建设了新小区。
可一开卖傻眼了。
销售的势头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火爆。
一分析原因,才知道,这都是昌和惹的祸啊!
原因就是昌和集团这些年一直都在有计划的开发建设职工住宅楼。
在北宁,昌和集团是最大的民营经济集团。
他们的职工是最有购买力的一群人。
可是集团提供福利房,谁还会去买外面的商品房啊?!
就昌和的这一块石头,就压住了北宁的房价。
这些想发地产财的老板们恨死了昌和集团。
却也无可奈何。
市府对这件事也是左右为难。
既不能阻止昌和集团建房,也头疼北宁的房价。
沈洋回到家,一脸的阴郁。
张翠萍不解的问道:“怎么?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吗?”
“唉,拿到没有。”
他看了一眼老伴问道:“你说,咱们北宁却点什么?”
“缺什么?”
张翠萍转头想了一下。
“你这么一提,好像是缺点啥。”
“你绝不觉得少点文化?”
“对,对,对!就是文化。”
张翠萍恍然的说道。
“走在大街上,总觉得少点东西。”
“比如,街道的灯杆,大街两侧的房屋啊,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啊,都缺少一些文化元素。”
“哦,伱这个角度我还真没注意。”
沈洋没想到老伴说的是这个。
“其他文化方面缺点啥不?”
“还缺?”
张翠萍思考了一下。
“官方的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没有新投入,也没有啥官方的文艺团体。”
“不过,民间的团体也不少。我昨天还去看了场二人转呢,不错。”
“文化市场的繁荣,不仅要有民间团体的参与,我们官方的艺术团体也要积极参与才行啊。”
沈洋感慨的说道。
“对了,说道文化场馆建设的事,我觉得却一座城市博物馆。”
张翠萍反应过来,说道。
“比如,北宁的发展历史,老照片,文物等等。这些是对市民的再教育。让大家知道,这座城市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它的历史来源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根。城市的根。”
张翠萍侃侃而谈。
沈洋笑眯眯的看着她。
“呵呵,没想到你的水平这么高?!有道理!”
“嗨,这两天我正在研究城市文化。”
“是啊,北宁确实要开展寻根行动。”
“哎,这事可以让电视台录制几期特别节目啊!”
“你有什么想法?”
“就是记录我们城市寻根员去各地寻找有关北宁的历史文物和故事。这样的节目应该很好看。”
“这个想法好。”
婚礼结束后,几家人都返回了农场。
农场的三月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
春风来的早,却带着一股寒意。
早晚依旧寒冷,只有中午的大太阳能融化积雪。
路面上湿哒哒的,偶尔有成股的小水流横穿公路。
水库的员工已经展开了除冰除雪的工作。
饲料厂的机器一天到晚的轰鸣。
卢昌华送完孩子,就去了水库。
早上的泥路被冻得硬邦邦,中午就化成了稀泥。
他甩着脚上的泥巴,把鞋子在干枯的杂草上蹭了蹭。
尽量挑选有草的路边行走。
在水库转了一圈,这才回去。
北宁电视台播出了一档现实记录片形式的节目,《寻找城市的根》。
这引起了卢昌华的注意。
看了一期,他才明白,原来是北宁要建设城市博物馆,需要寻找有关北宁这座城市一些记忆和文物,来展现城市的历史脉络,说是寻根之旅也不为过。
他一下就想到了自己的仓库。
这些文物都是从苏俄来的。
可是里面有大量的中国文物。
这里面保不齐就有北宁地区的文物。
这么想着。
他心里有了想法。
“媳妇儿,有个事跟你商量一下。”
卢昌华给王瑶去了电话。
把北宁要见建博物馆的事说了。
“咱家仓库里文物不少,里面没准就有与北宁有关的文物,我想征询一下你的意见。”
“你想捐献?”
“是这个意思。”
“那我没啥意见。留在仓库里吃灰也没意义,拿出来在博物馆里展出,它的意义就大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
见王瑶同意了,他这才给沈洋去电话。
“领导啊,听说要建博物馆?”
“是啊,你消息够灵通的。”
“嗨,我也是从电视上知道的。”
“怎么?你有啥想法?”
“我这有些文物,可能跟咱们北宁有些关系,具体我也不懂,最好是能有专家来鉴别一下。”
“哦?这可是件好事啊,你舍得吗?”
“嗨,这有啥舍不得的?放在我这儿,就是在仓库里吃灰,放在博物馆那就是普惠大众了。”
“你能有这个意识就是好的。文物这玩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行,我这几天找找专家,去你的仓库里看看。”
卢昌华对自己的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
之所以这么多年都没有离开,就是想自己能为家乡的发展做些贡献。
至少钱能留在这里。
所以,他娶妻生子都没走。
现在家乡要建博物馆,自己正好有东西,那就被藏着掖着了。
该上交就上交吧。
当晚,王瑶回来了。
“你真不心疼?”
“不心疼,用粮食换来的,心疼啥?”
“再说了,我们捐献的是与北宁有关的文物,不是所有的东西。你放心吧。”
“我可不是心疼这些破烂啊。”
王瑶笑呵呵说道。
“只是里面有些家具啥的,看着挺好。要是进城了,能用上咱就摆上,省得在仓库里吃灰。”
“行,满足你,行了吧?!”
“这还差不多。”
“我都满足你了,那你……”
“我咋的?”
“是不是……嗯?”
“不懂,人家不懂嘛。”
夫妻俩的私房活又悄悄的进行了。
第二天,卢昌华带着胡大贵去水库散心。
“昌华,这这几大栋仓库光听说有好玩意,还真没见识过呢。”
“咋的?想看看?”
“算了吧,看了也不懂。”
“走吧,反正我也要看看。”
两人进入了仓库。
在外面看这仓库大小还适中。
可一进来,这才发现。
这仓库确实是高大。
里面的箱子码的整整齐齐,就像小山似的。
“拉倒吧,这还看啥啊?看箱子啊?”
胡大贵一见就没了兴趣,他才不想在这阴冷的仓库里看木头箱子呢。
“也是,我也没啥兴趣。”
(https://www.66kxs.net/book/2979/2979209/116431868.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