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回到清朝做盐商最新更新 > 第二八六章 远东的冬天

第二八六章 远东的冬天


  从尼布楚城往西,到处都是浓浓的硝烟气息,战士的数量都要比普通人还多。

  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黑龙江中游的地区则多是平原,适合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种植。

  黑龙省在这里建立了两座城镇,一座是海兰泡,一座就是原来的黑龙城,这两座城池在原来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来。

  黑龙城基础设施最为齐全,又位于黑龙省的中心位置,是目前黑龙省的省会所在地。

  清军现在早已经退到了嫩江流域的齐齐哈尔城,与淮海军之间有足够的缓冲区。

  淮海军在嫩江的上游设置了哨所,以监视清军的动向。不过黑龙江将军那敷德并没有派兵过来查看,也许是他害怕给自己惹麻烦。

  在原来的江东地区淮海军建立了几座小型城镇以管理原来的居民。

  这里是黑龙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了。在原来的旧瑷珲城、黄河屯,以及更北边的苏楚那屯、乌尔堪屯都建立小型城镇。

  这里的荒地上会开辟出更多新的农场,同时淮海军还会扶持当地原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这些小镇的建立可以为他们的提供更好的农具和种子,从而让他们农业生产水平不断进步。

  以后这里生产的剩余粮食会顺着黑龙江送到上游的尼布楚、乌兰乌德。

  牧民们就可以用他们养殖的牛羊换到粮食。

  这样不仅可以养活更多的牧民,也能够让下游农耕的农民获得大牲畜以及肉食、皮毛。

  牧民们光靠牲畜是养活不了多少人的,尤其是在蒙古高原气候这么恶劣的地方。

  每年冬天都会有大量的牲畜被冻死。

  现在好了,在冬天来临前,牧民可以将多余的牲畜交换成粮食。这样牲畜的价值就提高了很多。

  草原上就能够养活更多的人。

  以前没人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草原牧民和下游的农民之间没有办法完成交易。

  草原上的路太难行。

  从没有人试着用黑龙江连接上下游。

  第一个尝试的是俄国人,也就是那个穆拉维约夫。

  他的这个点子真好!

  原来鲍有志带着江东百姓抗击俄国人的那个屯子现在改名叫做“团结屯”,寓意大家团结抗击沙俄,并取得胜利。

  嗯,是个不错的名字,以后说不定会成为旅游胜地呢。

  历史上清朝跟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划给俄国,但是约定江东六十四屯百姓在当地拥有永久居住权。

  可是呢,凶残的沙俄人出尔反尔,将江东百姓全部赶到黑龙江边杀害,只有少数人跳入江中游到了对岸。

  所以董书恒才会对沙俄那么的憎恨。

  这种心理也影响到了他手下的将领。

  因此才有了林威对北上先遣队的安排。

  以前的黑龙江两岸廖无人烟。

  现在从上游的尼布楚往下游行船。

  每隔几十公里就能够看到一个聚居区。它们有大有小,小的就是一个几十上百人的小农场,大一些的有几百人,再大一些的就是在原来屯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小镇。

  富饶的黑龙江将这些居住地连接了起来。滋养了两岸富饶的土地,供人们耕种。

  江中丰富了鱼类资源给两岸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

  便捷的水上交通让人们能够互通有无。卖出自己的产出,购买到必须的生活用品。

  在三江口地区正在开辟一个新的大型农场,这里是江水交汇形成的冲剂平原。

  土地肥的流油,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听了农业调查员的汇报,董书恒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个地方——棒打狍子瓢舀鱼。

  这句话成了移民局向下面宣传的标语。多少百姓因为这句话带来的想象,举家搬到了那里。

  沿着乌苏里往南,淮海军建立了伯力、毕歆、尼满几座小城镇。这些都是以前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现在淮海军要对这里开展正式的统治,就必须要吸收融合这些当地的百姓。

  其中尼满在乌苏里江的最上游。这里距离海参崴已经很近。

  远东省正规划从这里修建一条道路连接海参崴。

  这样海参崴与黑龙江中游距离就拉近了很多。

  海参崴是一座不冻港,冬天的时候物资也运进来。

  通过陆路运输加上冰面上的雪橇,这些物资就可以在黑龙江封冻的情况下,运到黑龙江流域。

  当然这种运输方式比水运成本高,但是可以作为冬季的一种应急补充方式。

  在远东省,随着一批批移民的进驻。庙街的各种配套设施都建立了起来。

  学校、医院、邮局、银行、政府机关的建立,让庙街成了远东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中心。

  这里的生活也渐渐走上了正轨。

  田常是林场的一名普通职工。他算是庙街的老居民了。因为他在庙街已经度过了一个冬天。

  还记得去年的秋天,被农场选派到庙街。

  那时他们根本不知道庙街是一个什么地方。

  只知道那里是淮海军在最北面新开发的地方。

  作为淮海农场的一名职工,田常必须要服从农场的安排。

  自从田常带着三个孩子还有妻子被淮海军的农场收留之后,他们就开始吃淮海军的饭。

  吃人家的饭,帮人家办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哪里还容得自己挑地方?

  反正田常出去了,农场也会给自己的老婆小孩一口饭吃的。

  而且那次被选派出去的人会拿一年的双倍工资。

  财帛动人心。

  他在船上呆了有将近十天,对于从来没出过海的田常来说是一件很遭罪的事情。

  不过庄家汉子吃得了这样的苦。

  到了地方之后,感觉还好,因为那个时候刚刚入秋,气温刚刚好。

  田常一下船就见到了一座小镇,全部都是木质的房子。

  这里是一个美丽的港湾,田常听队长说这里是黑龙江的江口。

  作为一名山东出来的流民,田常并没有听说过这个地名。

  不过他们并不在意,反正只要听命令干活就好了。

  他们最早的任务就是伐木建房子。

  田常归属在林场,实际上主要的任务就是伐木。这里漫山遍野都是巨大的树木。

  太大的树他们运不下山,只能够挑选小一点的树,那种十几公分的松木截好之后用来建房再好不过。

  伐木之余他们会在山上采集一些松果和蘑菇。

  林场有人专门教他们怎么样识别蘑菇。

  每一场雨过后,森林里面都会长满了蘑菇,这种东西配上守卫们打来的松鸡一起炖煮最是鲜美。

  这里的林子都是那种经年的老林子,林子里铺着厚厚的一层枯叶,人踩上去感觉就像踩在一层垫子上一般。

  休沐的时候,田常会跑到江边去看捕鱼队的人捕鱼。

  每一网下去都是满满大鱼,仿佛永远都捕不完,看起来就非常过瘾。

  岸边晒鱼的木架像是一片小树林子,密密麻麻的!

  这里的鱼又大又肥,很多鱼都是田常叫不上名字的。

  但是吃起来味道确实不错,尤其是鱼肚子里的鱼子,几乎占了鱼肚子的三分之一。

  田常喜欢用鱼子拌饭吃,那种鲜香,从小就吃不饱饭的田常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不过没过多久,冬天就来临了。

  这里的冬天仿佛是一下子就降临了。突如其来的寒冷让田常这样的山东汉子都受不了。

  大雪一下就停不下来,外面的风像刀子一般。

  要是出门的话,必须要包的严严实实的。

  他只能跟工友一起在烧着热炕的小木屋中整日躺平,无所事事。

  一群男人,整天呆在一起,又脏又臭。整个木屋中都是臭脚味和旱烟的味道。

  苦哈哈没那么多讲究。不过熬过了一个冬天,田常再也不想体会那种感受了。

  终于熬到了第二年的开春,干惯了伙计,突然休息了几个月时间,田常感觉到浑身都不舒服。

  还好,冬天里,晴天的时候还是可以出去干些活的,大家做的最多的就是铲雪,这里的雪要是不铲的话,会把房子都埋起来。

  关键是下下来的雪不会融化,像他们的居住的庙街正好是一个港湾,风将周围的雪都吹了过来,积存在这里。

  今天的积雪融化之后,庙街又开来了很多的军队,说是原来在这里的俄国人会来报复。

  田常他们还有一个身份是民兵,他们也都领了武器,开始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训练上。

  果然从江上游杀来了好几万人,那船队都看不到边。

  民兵的指挥官对大家开玩笑说道:“这些船以后全是我们的了。”

  田常虽然紧张,但并不担心,淮海军打仗从来没有输过。

  果然,几万俄国人最后全部被消灭了,还抓了好多的俘虏。

  这下庙街这边最苦最累的活都可以交给这些俘虏去做了。

  庙街开始了大建设,两条大街被铺上了碎石,然后浇上水泥,弄得平平整整的。

  碎石都是那些俘虏在采石场开采的。

  水泥是山边的水泥厂自己烧制的。

  后来新成立的远东省军政府设置在这家里号召大家把家属都接过来。

  田常觉得这里有医院有学校,吃的比自己以前在江苏的农场还要好。

  最主要的是有家属的话,可以分到一栋自己的房子。

  田常实在不想跟工友们挤在一起了。

  所以他交了申请把三个孩子和媳妇儿都接了过来。

  田常如愿以偿地分到了一套房子,正房有三间。

  田常和媳妇儿睡一间,孩子们一间,中间的一间是正厅。

  侧面还有两个厢房,一间是厨房,还有一件事厕所。

  在这里厕所必须得在房子里,不然冬天的时候没办法整。

  厨房有门跟田常他们的卧室相连。厕所那间在另外一侧跟孩子们的房间一门之隔。

  田常家的三个孩子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八岁。都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

  田常将他们都送进了庙街的学校,中午学校管饭,所以田常跟妻子两人都可以出去工作。

  田常的老婆专门在林场负责捡拾蘑菇木耳,收集好之后送到食品厂去烘干。听说这些蘑菇干干在南方卖的很贵。

  这算是林场开辟的一条新的财路。

  还有另外一条财路就是田常他们的做的伐木活计。好的木材会在林场的锯木厂做成固定规格的板材然后被商船运走。

  现在,送物资过来的船队每次回去的时候都还能满载而归。

  冬天来了,大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小孩子还要继续上学,学校里面是有供暖的。

  想着有些工友还要挤在一个炕头。田常则可以在家中搂着媳妇儿睡大觉。

  心里美得很!

  “媳妇儿,反正没事情做,要不再生一个娃?”田常如是说到。

  最近只要是下雪不上工,田常都要跟妻子重复这句话。

  这对中年夫妻趁着孩子都去上学,找到了刚成亲时的感觉。

  田常觉得:远东的冬天,真好!

  外面寒风呼啸,炕上春意盎然!

  


  (https://www.66kxs.net/book/2888/2888754/674919446.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