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五章 介绍
1948年,二战结束,伊莱克斯的生产恢复正常,产品包括电动机、真空吸尘器、冰箱、食品加工机、轮船发动机、工业洗衣机以及其它多种产品。
1950年,开始在巴西的圣保罗生产地板抛光机及真空吸尘器。
1956年,生产第一台箱式冰柜及第一台压缩式冰箱。集团的销售额已超过5亿瑞典克朗。
1962年,伊莱克斯接管了ElektroHelios,从而成为压缩式冰箱及冰柜的重要制造商。
1965年,集团销售总额达10亿瑞典克朗。在Motala市成立炉具厂。
70年代初,伊莱克斯集团仍通过收购逐渐发展、壮大,生产范围也日益扩大,生产对环保有益的产品、交通工具的真空系统以及排污机械的压缩机;集团还在地板护理、洗衣设备、材料处理以及农用工具等领域稳定其重要地位。
1973年,收购了生产办公用打字机的Facit公司,同时开始生产厨房及浴室柜。第二年,伊莱克斯收购了美国的National Union Electric/Eureka有限公司,从而在北美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伊莱克斯进入链锯市场,收购Husqvarna和Partner公司,第二年又购进了Jonsered和Pioneer两家公司。
1980年,伊莱克斯又收购一个重要企业:Granges金属集团(矿业、钢铁、铜以及铝制品)。整个集团的总销售额近二百三十亿瑞典克朗,与前一年相比,提高了近51%。
可以这样说,伊莱克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跨国公司,是电器制造行业的霸主。
如果要拿下伊莱克斯,最起码要等到伊莱克斯内部出现问题。
而此时伊莱克斯的上一任掌舵者自然还在世,对公司还有压制能力,所以并没有太好的机会,不过所幸此时考工集团的发展势头还不错,虽然目前在电器行业的涉猎还小,但是依然值得期待。
第五个介绍的是哈苏相机
1906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市的维克多·哈苏,青年时代曾热衷于鸟类摄影,并对当时市场上的徕卡、康泰时、格拉弗莱克斯及禄来等相机耳熟能详。他的梦想就是制造一台“可以更换镜头、胶片盒和取景器的单镜头反光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瑞典空军从维克多·哈苏发表的文章中了解到他对先进的相机设计思想,便向他订购侦察用的相机。
为此,哈苏于1941年制成了第一台航空相机――HK7型,并随后为陆军设计制造了SKA4、SKA5和MK80型相机。在1941年至1945年间,哈苏公司交付瑞典空军和陆军使用的相机共有36台。
诞生于1948年的哈苏首台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1600F,标志着哈苏相机开始进入一般摄影领域。
它可靠的性能和优异的成像质量不仅很快受到专业摄影师的青睐,而且引起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重视。
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月球,那张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的,哈苏相机从此更是名声显赫。
在中画幅相机的发展史上,哈苏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它最早采用镜间快门,实现了1/500秒的闪光同步速度;最早采用自动收缩光圈,摆脱了收放光圈的繁琐;它的外形设计几十年很少变化,但内部结构的改进和功能的增加,演绎出众多新机型。
1978年,维克多·哈苏辞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机王国,仍然在不断发展壮大。
虽然哈苏相机的名声很大,但是哈苏公司的员工不足五百人,每一台哈苏相机都是用人工打造的,效率很低。
就像劳斯莱斯一样,虽然在业内很知名,但是产量一直提不上去,所以本身公司的价格并不高。
而此时正是一个好机会,维克多哈苏离世之初,虽然几个孩子为了稳定哈苏相机公司,所以团结一心,共同面对敌人。
但是现在公司稳定下来了,三个孩子为了公司大权却开始了争斗。
如果李志文要收购哈苏相机的话,可以从这方面着手,也许会收到奇效。
第六个介绍的是绝对伏特加。
1879年,Lars Olsson Smith利用一个全新的工艺方式酿制了一种全新的伏特加,叫做“绝对纯净的伏特加酒”,这一工艺被绝对伏特加沿用至今,特选的冬小麦与纯净井水保证了绝对伏特加的优等质量与独特的品味。
每瓶绝对伏特加都产自瑞典南部的小镇Ahus。那里特产的冬小麦赋予了绝对伏特加优质细滑的谷物特征。经过几个世纪的经验已经证实,绝对伏特加选用的坚实的冬小麦能够酿造出优质的伏特加酒。
绝对伏特加采用连续蒸馏法酿造而成。这种方法是由“伏特加之王”Lars Olsson Smith,于1879年在瑞典首创的。酿造过程的用水是深井中的纯净水。正是通过采用单一产地、当地原料来制造使绝对伏特加公司可以完全控制生产的所有环节,从而确保每一滴酒都能达到绝对顶级的质量标准。所有口味的绝对伏特加都是由伏特加与纯天然的原料混合而成,绝不添加任何糖份。
绝对伏特加由冬小麦制成,其坚实谷粒赋予了绝对伏特加优质细滑的特征。
每年大约有一百三十吨的冬小麦被用于绝对伏特加的生产。每生产一升绝对伏特加要用掉超过一公斤的冬小麦。
伏特加酒诞生在公元14世纪的俄罗斯,酒度一般在40度至55度,属于低度烈性酒,纯度极高,今已跻身世界十大名酒行列。
俄罗斯人吃黑鱼子酱,喝伏特加酒,是极尽民族风情的美食佳酿。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有俄制造的伏特加才是正宗的伏特加。
绝对伏特加于1979年首度引入美国市场,并在十一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并成为全世界第二大顶级伏特加酒品牌。
在美国市场上,甚至许多美国本地生产的伏特加也冠上俄国的名称。Stolichnaya伏特加酒抓住这种“虚假”的表象,在美国市场上始终坚持它“俄国列宁格勒制造”的定位,从而牢固霸占了领导者的地位。
而酪悦轩尼诗正好也是法国有名的烈酒公司,将绝对伏特加纳入其体系非常合适。
第七个介绍的是利乐包装公司
利乐包装公司的创办人鲁宾·劳辛于一八九五年六月十七日出生于瑞典的 Raus ,毗邻 Helsingborg 。一九一八年,他毕业于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而一九二零年,他则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科学硕士学位。在美国读书期间,鲁宾·劳辛首次接触到自助商店。
他当时即预见认为欧洲将会采用这个概念,从而带动人们对便利性极高的包装食品之需求。
一九二九年,华尔街股市下挫触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而鲁宾·劳辛则与 Erik Akerlund 于瑞典设立该国首间专业包装工厂。
该间名为 Akerlund & Rausing 的公司其后成为欧洲最具规模的包装制造厂之一。当时,工厂主要在制造面粉袋,以改善当时大宗运送过程中浪费面粉的情况。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们居住地方与食品生产距离拉远,因而对食品分销的关注程度亦相对地提高。
当时消费者需要交还装牛奶的玻璃瓶予制造厂商,以便再次使用。
鲁宾·劳辛早已洞悉这种传统食品分销方式,将影响自助商店桶装牛奶的销售量。
有鉴于此,鲁宾·劳辛于是号召了一群有活力的人士,并说服他们创造新的包装技术有其必要性,遂起而研究一种既实用且可用完即丢的牛奶包装盒,这种包装后来在乳品制造业产生重大改革,为消费者带来安全及容易携带的包装。
一九五一年, Akerlund & Rausing 在 Lund 成立一间子公司,即利乐包装公司。于一九五二年,第一个制造四角型包装盒的利乐包机器正式投入生产行列。
一九六五年,除了鲁宾·劳辛保留利乐公司的所有权外, Akerlund & Rausing 及 Rausing 家族旗下的公司均被出售。
因此,利乐公司拥有更多资源集中发展制造和供应完整的食品包装系统、材质及分销系统。由当时起到现在为止,利乐公司一直是一家专门制造纸包装为主的公司。
利乐是一家提供食品加工与包装的完整解决方案的公司,三十多年来,利乐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个食品行业的积极参与者。安全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支柱,共同促进了利乐的成长。
截止今天为止,利乐在全球共有十一家销售公司,二十一家包材和封盖生产厂,三家包装系统组装厂。
1982年,公司拥有一万一千多名员工,年度净销售收入约为十亿三千万美元,产品行销九十五多个国家和地区。1983年,利乐共生产了一百二十三亿件包装,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一百二十亿公升的液态食品产品。
早在1972年,利乐公司就在内地的一次展览会上崭露头角。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利乐的第一台灌装机于1979年在羊城投入使用,利用这一技术生产的250毫升的纸盒装菊花茶立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利乐的创始人鲁宾·劳辛博士曾经说过一句格言:“包装带来的节约应超过其成本。”
包装对全球食品的安全营养和人类健康有着巨大的贡献,如果没有包装,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液态食品将会因变质或被污染而无法输送到消费者手中。
自19世纪中期,路易斯·巴斯德发明了巴氏灭菌消毒法以来,它一直被视为食品科学的一项重要突破。
而随着无菌加工技术和包装在20世纪40年代的出现,为食品科学带来又一次革命。
所以因为时间的发展,利乐包装公司的重要性会越来越重要,毕竟衣食住行,缺一不可。
而利乐包装公司恰好解决了食品保存方面的难题,由此可知利乐包装公司的前景。
虽然利乐包装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了十亿三千万美元,但是据李志文估计,这个利润则在三亿美元以上,是一个很不错的生意。
但是刘成浩可以将资金放入投资,但是如果要拿下利乐包装公司,还缺少契机。
第八个介绍的是斯坎斯卡公司。
1887年,年轻的工程师鲁道夫·弗雷德里克·博格创立了斯堪斯卡公司。最初的业务是为教堂等公共建筑提供装饰性水泥材料。很快,斯堪斯卡司就将业务拓展到建筑服务领域。
1927年,斯堪斯卡业务取得里程碑意义上突破,建造了瑞典历史上第一条沥青公路。
1943年又建设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水泥拱形桥。1965年,斯堪斯卡公司在瑞典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
如今,斯堪斯卡公司已经成为拥有将近一百年历史的国际化超大型建筑商,拥有雇员两千多人,业务范围涉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2年斯堪斯卡公司完成营业额十一点二五亿美元,其中瑞典本土营业额只占20%。
斯堪斯卡的业务扩张主要源于国际化的努力。公司成立伊始就迅速地将触角延伸到了国外。
两年后即收获到来自海外的第一个订单:承揽英国国家电话公司62英里长的电话线水泥管的施工安装业务。
1902年该公司进入俄罗斯市场,在圣彼得堡生产水泥管。随后进入到中东和非洲市场。70年代进入了波兰和苏联地区市场。
斯堪斯卡公司的国际化道路真正实现飞跃是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美国。
1971年,斯坎斯卡公司获得了其在美国的第一个合同:承揽曼哈顿区63街地铁项目,由此开始了在美国的成功之路,公司先后收购了10多家当地公司,使非瑞典本土的市场份额比例大增。
Claes Bjork于1971年加入斯堪斯卡公司,后来被派往美国工作,是美国扩张神话的主要缔造者。
Claes Bjork上任后所面临的局势是:1、在许多市场仍然存在着进一步扩张的潜力;2、公司的业务组合过于分散,除建筑业务外,公司还同时经营着大量的伐木业、厨房用具、地板、建筑材料等非核心业务,影响了公司的总体业绩。
为此,推出了新的战略主张:集中于核心业务,即建筑业务、项目开发业务与服务;持续进行组织重构;开发新的母国市场,进行国际化扩张;出售非核心业务
(https://www.66kxs.net/book/2864/2864120/690236390.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