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香江大亨传奇全文免费阅读 > 第五九三章 杨协成

第五九三章 杨协成


  而利国伟对何少恒不满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他对杨协成的态度了。

  “杨协成”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当年杨任溜在闽省漳州的郊外开设的酱油厂的名字。

  杨任溜又名杨景练,号季连,祖籍闽省晋江县,4岁时母亲弃世,杨任溜是由姐姐拉扯着长大的,小时候家里非常的贫穷,所以只读了4年私塾,就直接去打工了。

  毕竟只有杨任溜和姐姐自己父亲三个人相依为命,由于母亲早逝,而杨任溜的姐姐担当起母亲的责任,而就杨任溜也不忍心看姐姐那样劳碌。

  不过成功之后的杨任溜非常尊敬自己的姐姐。

  杨任溜十五岁时,他就跟着父亲来到漳州一个酱园当学徒,杨任溜为人非常忠诚老实,肯干重活,手脚麻利,很是得老板喜爱,所以老板年年都给他加薪。

  杨任溜到了十九岁的时候,老板重用他,让他当了掌柜。

  而杨任溜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三十七岁的时候,杨任溜自己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创一番事业了。

  于是杨任溜他辞去掌柜职位,用二十二年的积蓄四十块钱作资本,在1901年顶下了一家称为“黄协成”的酱油厂,然后改“黄”为“杨”,名字称“杨协成”酱园。

  杨任溜的事业发展得很顺利,更高兴的是,媳妇一连给他生下了5个儿子,儿子们从小就在酱园中爬爬滚滚,好奇地观看酱的制作,长大一些后,就动手动脚地为酱园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虽然孩子长大了,也可以帮自己干活,但是,杨任溜并不要求儿子们都来继承父业,杨任溜他舍得花钱让他们读书,希望他们将来能当上一官半职。

  不过,自古以来长子继承父业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杨任溜的大儿子杨天恩在闽州的三一学院毕业后,便留在酱园中协助父亲管理业务。

  杨天恩雄心勃勃,1918年在漳州新购土地建成了新协成酱园。

  1928年又建另一个酱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内地局势动荡,官场险恶。杨天恩干脆把弟弟天赐、天华也拉进了酱园,少去外面惹事生非,掉脑袋的官还是不做为好。

  1937年,内地发生了战争,战争的风云密布,杨天恩见势不妙,带着儿子至杰赴香江去寻找一片投资的“乐土”,但是并没有找到理想之地。

  1938年,杨天恩父子俩抵达了新加坡,在新加坡买到了一块中意的地,着手建酱油厂,并要弟弟们一起来新加坡创业。

  不久,京城大学毕业、留学日本的杨天求、毕业于津城大学的杨天成到达了新加坡。

  杨天恩专管制作,杨天求、杨至杰负责推销。另外杨天成管理帐务。

  在1938年中秋节,杨天恩宣告杨协成酱园开张。可是恰在这个中秋节,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位于闽省漳州的杨协成酱园被小本子的飞机炸毁了。杨氏兄弟气愤的同时,更咬牙发奋,要把杨协成办得更兴旺。

  但是,1946年前新加坡酱油业由粤省侨民人士垄断,所生产的酱油“黑白分明”——酱青白,老抽黑。

  这种酱油很受顾客欢迎。结果,杨氏兄弟的闽省风味酱油乏人问津,生意难做,老本几乎亏光,杨天恩差点带领弟弟们回国,但几经思索,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下来。

  后来小本子入侵新加坡,查封了所有的酱园,“杨协成”却幸免,不是因为别的,与小本子有什么关系什么的,而是因为杨协成早之前中了炸弹,厂房破破烂烂,小本子就没有看在眼里。

  所以“杨协成”因祸得福,成了市面上唯有的一家酱园,不管味道如何,只此一家,别无分号,顾客不加苛求了,杨协成的生意才出现了转机。

  战后,杨氏兄弟动作迅速地将酱油大批推出,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占据了新加坡与南马来亚的市场。

  1947年,杨协成酱油厂买下了一块十英亩的土地,然后用了两年的时间将之夷为平地,建设了一座全部机械化的食品制造厂,这是“杨协成”从酱园中脱胎换骨的里程碑。

  同年,毕业于闽都大学的杨天华也到了新加坡,出任杨协成酱油厂的营业部主任。

  杨家新一代杨至德也在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赴抵新加坡,他搜集了各种罐头食品,研究配方。

  1951年至1953年,“杨协成”首次推出了酱油以外的产品——罐头,一时驰誉东南亚。

  1951年,杨天赐也抵达新加坡。至此,杨家五虎将聚集一地,合力拓展事业。兄弟5人的排行依序是:杨天恩、杨天赐、杨天求、杨天成、杨天华。

  兄弟心齐,泰山能移。五十年代是“杨协成”迅猛发展的年代,要是有记录的话,可以称为杨协成年。

  1955年,杨协成增建了饮品制造厂,推出了豆奶、菊花茶。

  1959年,杨协成在马六甲、诗巫、怡保、古晋设了分行。

  六十至七十年代,是“杨协成”发展壮大的年代。

  1961年在吉隆坡设立鸡精厂,1968年将工厂面积及机器设备数量增扩3倍,1969年3月公司上市。七十年代向世界市场进军,业绩斐然。

  1974年10月,国际百事可乐美国纽约总公司宣布把新加坡百事可乐和美玲露制造及营业专利,授予新加坡杨协成有限公司。

  仅这一年,出口罐头、饮料的收入的纯利就高达一千万马元。

  而真正把杨协成推向大发展的,是杨协成的第三代掌门人,现任杨协成有限公司主席兼董事经理的杨至耀。

  杨至耀生于1932年,是杨协成第二代掌门人杨天恩的第三个儿子。

  杨至耀自幼便深受父亲宠爱,但杨天恩最初的心愿是希望三儿子学医,日后可以悬壶济世。

  于是在1947年送十五岁的杨至耀去爱尔兰都柏林的哥伦巴学院就读,谁知因为他在新加坡没学过拉丁文,不能学医,只好转学化学。

  杨至耀完成学业后,曾在当地当过3年化学分析师,其中一年半是在世界闻名的食品公司“雀巢”服务,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知不觉中,他“偷”学到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

  1958年,杨至耀学成归家。杨天恩见到这个成熟而学识丰富的儿子,高兴得不得了,早忘了当初希望他学医的心愿,马上建议儿子加入杨协成。

  杨至耀的几个叔叔也加以游说,于是杨志耀他欣然从命,担任了杨协成的化学分析师,随后接管了化验室,并逐渐参与经营。

  杨至耀的经商才能很快就显露出来了,受到新加坡工商界的重视。1964年始,他被委任为新加坡厂商公会执行委员会副会长、会长。并在1963年至1969年间,出任新加坡电讯局副主席又主席,1969年获颁公共服务星章。

  同时,杨至耀为“杨协成”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促进了“杨协成”的业务发展。

  如在1969年,经杨至耀反复劝说,“杨协成”集团宣布在交易所挂牌,成立杨协成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此举征集了更多的资金,避免了周转不灵,有利于大展鸿图。

  而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却为后来埋下了祸根,正所谓时也运也。

  1985年,杨天恩逝世,杨至耀正式出任公司的主要职务。此时他已在“杨协成”工作了二十七年,已是个眼光独到,经验丰富的成功商人。家族企业的重担,非他莫能承担。

  杨至耀出任掌门后,上承祖辈、父辈的管理经验,加以改进,推动杨协成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比如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杨家的第二代与第三代都是不遗余力的,甚至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杨协成”最大的经营特色。

  在杨天恩时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杨至耀时期,更加出色。

  1952年,“杨协成”在东马来西亚诗巫开设了第一家分行,专售酱油,生意兴隆。

  杨天恩再接再励,又在西马怡保设分行,后再建立了一家工厂。1962年,在香港挂起了招牌,1966年发展到了英国、美国、加拿大。

  而杨至耀继续执行这个开放式的经营策略,把目光投向了世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拓展非华人市场,进军美洲和向中国大陆投资。

  1988年,“杨协成”与另一家公司合组联营公司,向美加的纳比斯可集团收购:“重庆”商标;美国马里兰州一块21.6公顷土地及工厂;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块1.34公顷的土地及工厂;加拿大圣特里斯一些制造酱料的机械设备。

  此举对于“杨协成”开拓北美庞大市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过去其产品只能进入各城市的唐人街,现在通过“重庆”商标,“杨协成”产品已经在美国各超级市场出售,真正赢得了洋顾客,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收购虽耗资五千万美元,但盈利更为可观。是杨氏企业走向世界的又一块重要里程碑。

  于是在1988年,“杨协成”这只当年从中国走出去的“丑小鸭”,现在以“天鹅”的英姿飞回了故土。

  12月,与羊城签署了投资二百三十三万美元建立豆奶生产线的合约。1989年,再投资三百万美元,合建1.25升塑料汽水瓶生产线,开拓“杨协成汽水新品种”。

  同时组成羊城新发饮料有限公司,在羊城市郊兴建一座饮料城。

  以羊城为基地,杨至耀将杨协成的产品向北方发展。目前,“杨协成”品牌的豆奶、汽水、菊花茶、凉茶、薏米茶等都已在中国商业化并大批生产,深入了市场,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非华人市场和内地两个领域的投资,都是杨氏前辈未能触及的,而杨至耀做到了,用“长江后浪推前浪”来形容“杨协成”的新发展,实不为过。

  作为新加坡贸易发展的主席,杨至耀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开拓内地市场,也带领新加坡其他厂商进军内地。

  1990年4月6日,他亲自率领了一个纸品业、木材业、塑胶业、电脑及食品饮料业的代表团赴蜀都访问9天,寻找投资机会。

  杨至耀说,蜀都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与新加坡的贸易关系日趋紧密,贸易发展首次组团访川,意义重大。

  “我们时刻都在捕捉熟悉的,可以发展的机会。只要条件适合,而且是我们熟悉的工业,我们就会考虑投资。我们过去是这么做,以后也将继续这么做。”杨至耀用这句话来归纳了自己带领“杨协成”在海外打天下的动机、方法及至决心,并表达了拓展内地市场的信心。

  在人事管理上,杨至耀强调“人事管理制度化”,认为应用合理的人事制度,处理公司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每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如果人事制度不公平、合理、合情、合法,就不能保证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在“杨协成”中,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晋升提拔干部,一概都按制度办事,绝不因为个人感情上的亲疏来选用人才。

  这使与杨氏家族无血缘、亲缘关系,又精明能干,有本事的人能感受得到:只要有能力,又能创出佳绩,晋升就有希望。

  因而干劲更大,相经展开竞争。也因此,杨协成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如今杨协成公司的员工仅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就有两千多人,其中学士、硕士、博士等专业人才可谓济济一堂。

  杨至耀强调,在经营中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杨协成”的实验室里,摆着几百种外国新产品,供实验室人员认真研究。

  另外,杨至耀还很重视现代化管理和生产力的提高,领导杨协成从旧式生产和传统营业管理方式中迈向新科技时代。

  如在1987年,“杨协成”破天荒朝高科技养虾业进军,设立了新加坡第一个高科技养虾场,年产黑虾可高达300公吨。

  同时,“杨协成”还积极引进先进设备,自1979年至1989年间,已投资四千七百万新加坡元装置新机器,生产速度已提高了数倍。

  勇于创新,也令“杨协成”财源滚滚。“杨协成”早在六十年代,就推出了纸盒饮料,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其他公司迟至七十年代始推出盒装饮料,在市场竞争上比“要协成”落后了一大截。

  “杨协成”在这个一枝独秀的阶段已售出了二十亿盒纸盒装饮料。

  杨至耀说:“我们尝试推出纸盒装,确是一次***。”

  此外,“杨协成”又率先推出咖喱、酸辣虾和其他东南亚食品的罐头。到了八十年代,又作出新尝试,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大城市广设饮品自动贩卖机,共安装了大约四千部,业绩虽不太理想,但精神可嘉。

  不断改革饮料品质,更是重要的一招,否则,再好的包装也吸引不了顾客。杨至耀在谈经验时用该公司失败的品种来作例子。

  “杨协成”曾推出过瓶装酸梅汤,但由于进口的酸梅质量不高,味道不受年轻一代的欢迎,而遭到淘汰。

  七十年代初期,公司生产的碳酸化橙汁亦因人们不接受而告失败。

  但在失败面前,杨至耀并没有气馁,而是由此总结出了以后杨协成饮料产品必须严格遵守的“三大纪律”:(1)饮料的原料品质必须上乘。(2)味道必须获得消费者的接受。(3)品质必须长期不变。以此为原则,以后杨协成的产品都极为畅销。

  到现在整个杨氏家族共有成员九十余人,其中二十人在海外,在“杨协成”工作的共有十五人,包括总公司及海外分公司的主要领导人。

  每逢圣诞节、农历新年,这个大家族就会举行大聚会,尤其是每年除夕的团圆饭,更是一件大事。

  届时,九十多人聚集在公司大礼堂,把座位排成三个圆圈,表示同心,然后祷告,并由长者讲一些勉励的话。杨氏家族还保持着浓郁的中国家庭特色。

  当然这也是因为一次打击,险些失去杨协成,然后杨氏家族成员才痛定思痛,团结一心,抵御外辱,才有现在的状况。

  杨至耀育有二男一女,但他并没有坚持要孩子继承家族生意,虽然他很乐意见到其中一个孩子能加入“杨协成”。

  关于继承人问题,杨至耀表示并不担心,他是这样认为的:“公司目前的业绩很好,以后必定会有适当的人选继任,而这个人姓不姓杨都没关系。”事实亦如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非杨姓的人才逐渐出现在“杨协成”的重要岗位上,这也是杨至耀改革家族式管理旧制的新动作。

  以目前“杨协成”集团工厂、分公司遍布世界各洲、员工人数已达三千六百多人的规模,仅靠杨氏家族内的一些人来经营,确实力所难及。可见杨至耀的决策,势将更有利于“杨协成”的扩展。

  如今的杨至耀,已是大权在握,家财万贯了。但杨至耀并没有放松自己。他虽然身居高位,但经常往生产线和实验室跑动,和员工讨论各种业务问题。

  他每周工作五天,从早上八点十五分一直干到晚上七时,可谓事必躬亲。

  杨至耀也并不以自己的背景而目中无人,夸夸其谈。平时他的话语并不多,而更重视实际的行动,给人以平易厚实的印象。

  闲暇时间里,杨至耀最大的爱好就是打高尔夫球,他每周至少打两次高尔夫球,借此调节一下心情,放松因工作而紧绷的神经。

  将近一个世纪,走过了风风雨雨,杨氏家族才创下了今天令人羡慕的业绩,而杨至耀秉承父业,发扬光大,奋斗不息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另外我们这里要说一说那一次的危机了。

  “一枝筷箸容易折,拧成麻绳拉不断”。杨协成第二代齐心协力,杨协成才能执新加坡酱业、饮料业之牛耳,无人能与其争锋,逞论觊觎了。

  1987年,第二代掌门人杨天恩逝世,其三子杨至耀克绍箕裘,任杨协成董事局主席。

  杨至耀为“好好表现”,大举扩张,高科技养虾失败,一千一百七十万新元泡进海水;在北美开办的水果加工厂,业绩平平;收购美国重庆食品,家族成员认为出价太高。

  杨家的一些成员对杨至耀的能力表示质疑;还有人直言不讳声称自己比杨至耀更行;更有人酝酿要赶杨至耀下台。

  1992年,不满杨至耀的第三代家族成员杨至伟、杨至喜、杨至平,以及杨至耀的三叔杨天成,先后辞去董事职务。

  杨至耀为瓦解反对派,从另四房拉入新人进董事局。

  杨至耀为自己退守安排后路,他积极培养他的从美国留学回来的长子——杨为添为第四代掌门人,杨为添在集团内平步青云,权势赫赫。

  杨至耀欲使杨氏大家族的杨协成,变成他这一房的私家事业,引起大家族成员的普遍愤慨,同宗叔侄兄弟形如陌人,人心向背泾渭分明。

  家族内江的导火索,是永泰公司想要收购杨协成。

  1994年,新政府宣布发展武吉知马路一带为高级住宅区,原有工厂不准保留,而杨协成的工厂恰好在这一片区域内,杨协成必须在4年内迁出。

  杨协成控股公司主席杨至耀,找到他多年挚友郑维强,商议把杨协成25.2—40%股权,转让给郑氏所控的地产公司永泰集团。

  杨氏家族知悉后议论纷纷。原来,第二代杨家五兄弟成立控股公司,股权平均分配,并形成决议,股权只能转售杨氏家族成员。经过数十年的变迁,

  每房拥有股权数不等,但决议一直未更改。

  反对派对杨至耀“吃里扒外”义愤填膺,要求公开表决,结果否定了杨至耀与永泰的交易。

  永泰于1994年  4月底,宣布放弃收购。

  “兄弟阋墙,外人劫舍。”郑维强退出,黄廷方马上趁虚而入。

  黄廷方也是新加坡靠酱业发迹的超级富豪。他从五十年代起开始制售酱油,对杨家第二代,他叫三声“师傅”亦不为过。

  黄氏在酱业、饮料业不敌杨家,但他开辟了另一条新财路,投资地产,到九十年代,已有百亿元的物业。

  黄氏近10年来以香港地产大好友的姿态出现,任香江信和置业主席。黄氏在香港拥有不少物业,并在七十层高的中环广场占有权益。

  在永泰放弃收购后一星期,黄廷方发起闪电战,透过旗下的上市公司鸟节广场酒店,在市场收购散股,斥资两千六百万新元(1.4新元兑换1美元),购入杨协成  6.6%股权。

  第三者楔入,杨协成股价飙升,黄廷方志在必得,不借高价吸纳,到  6月份,黄廷方的旗下公司已拥有14%杨协成股权,成为杨氏家族外最大私人股东。

  其时,杨家控股公司,拥有杨协成  38.9%股权,其中杨至耀这一派占18.3%,对立派占  20.6%。杨协成前资深副总裁杨为理对香港《资本家》杂志说:“血浓于水,打死不离亲兄弟。”

  杨氏家族的恩怨由来已久,本来可望在“外族入侵”下弥合,但未能这样。

  也许,一些家族成员不服杨至耀一房长期独揽大权,不再把杨协成看成“我家”的事业;也许是某些成员缺乏大度,过于看重自身的私利,不必要地干扰执行董事行使权力。据接近杨家的人士称:清官难断家务事,很难裁断孰是孰非,所有成员只有在家族纠纷中退让,才能和解一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5年  7月,大马巨富郭令灿家族,透过柯麦林公司向杨协成提出全面收购。

  香江人不会陌生郭氏家族,该家族  1982年来港收购道亨银行,控有香港上市公司丰隆投资。

  郭氏家族十分看好杨协成在香港的大片厂房地盘,其估值在百亿港币以上。

  柯麦林有备而战,在正式发起攻势前,已控有杨协成的26.7%股权,据当地传媒,股份分别来自杨氏家族及外围散股。

  杨家已分崩离析,“引虎下山”,杨协成地位更是脆如卵壳。

  黄廷方奋起反击,据黄氏的财务公司称:已控有24.9%杨协成股权。

  两派持股量接近,势均力敌,是一场真正的虎豹大战。

  而杨家的大部分成员,坐山观虎斗,似乎他们争夺的是与杨家毫不相关的猎物。

  曾在杨协成(香港)公司服务的香港城市理工学院讲师曾渊沧表示:“一旦杨协成控股公司解散,杨家祖先所遗留的事业,便会被外人所分割。就像胡文虎家族失去虎豹国际控制权,余仁生家族把原有产业一再变卖,以及王安电脑的家族到最后把公司拱手让人。”

  不管收购大战鹿死谁手,就目前的家族状况,杨协成为外族人所控,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杨协成第二代、已退休的八十高龄的杨天华唏嘘感叹道:“今天杨协成形成这种局面,确实令人很伤心,是谁也料不到的。”

  不过后来杨家痛定思痛,最终团结一心,抵御外辱。


  (https://www.66kxs.net/book/2864/2864106/728952642.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