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第58章


然而还不止。

        最后出现在会议上的竟然是宣传部的郭毅部长,还有那天交流会和他坐在一起的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而大家好像早就知道,纷纷与他问好。

        郭毅部长看见苏葵,亲切地和她握手∶"苏葵同志,总算又再见到你了。"

        苏葵也与他握手,  笑道∶"郭部长,  不是那天才见过吗"

        "这可不一样。"郭毅笑道,"苏葵同志,以前总是在别的同志那里听到你的建议,,这次可是能听到你亲自发言了。"

        苏葵也知道为什么宋万章要催着她加入协会了。不同于以前她直接在领导面前提建议,领导再报上去开会商议,要想在这种官方会议中发言,需要有正式的身份才能被邀请列席。

        这个会议看样子是早就定下了,只多了她一个。并且她发现很多人不仅带上了笔记本,还带了许多资料。

        当然也包括她。

        所有人都已经来齐,苏葵的位置刚好被安排在陆子光和徐奚年之间,对面是新马港城的几位作家。宣传部的干事就坐在旁边,预备记下这次会议的内容。

        "非常感谢各位作家同志能来参加此次会议。"郭毅坐在上首,亲切道,"本次会议大家都已经知晓,主要是针对港城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

        大家显然都已经了解,纷纷点头。

        他向各位介绍坐在旁边的那位中年人,他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眼神明亮,气质儒雅。

        郭毅介绍道∶"这位是孔孝文同志,目前在华新社担任编辑。

        孔孝文对大家微微颔首。

        "孔孝文同志自建国前就已经在华新社工作,一直肩负着把控新闻舆论的任务,革命斗争经验丰富。"郭毅向大家说道,"我们预备让孔同志过去,主持港城华新社的工作。"

        华新社,是华国统一的国家通讯社,是集报刊、通讯和广播为一体的新闻机构,归于宣传部的领导。

        如果说驻港新闻处是美方在港城活动的核心,那么华新社就是港城所有爱国战线的主导。

        "首长同志说,要让全世界都听到我们的声音。"郭毅郑重道,"港城对我们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声是必不可少的。"

        自建国以来,国家就非常重视港城的作用。一位领导就曾经说过∶"港城是我们通往东南亚、亚非拉和西方世界的窗口",是"瞭望台、气象站和桥头堡"。并且定下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作为爱国纲领。1

        大家显然都是知道这件事的。

        自五十年代后,华新社就开始着手建设世界通讯社,港城那边自然是重点。

        自从上一任社长因为身体原因退下后,因为一些原因,这两年华新社一直没有人主持。港城爱国战线的工作,都是由联华书店为首进行。

        郭毅道∶"徐志达同志,就请你们来说一说那边的情况。"

        徐志达显然早有准备,将提前备好的资料发给与会人员,苏葵也接到了这份记载着港城目前文化发展状况的报告。

        ……驻港新闻处采用大量发行报刊的方式,把对象定在港城的青年人和知识分子之间,报刊几乎能达到人手一份,在港城的影响力很大,目前我们的工作开展得不是很顺利。"

        连怀国也开口∶"他们还高额资助了很多原创作品,种类众多,又资助了很多出版社,大量出版反大陆文学。一些流亡的华国知识分子同样也受到这种资助……"

        "还不止如此。"谢剑侠同样提交了一份资料,"还有大量宣扬他们思想的美文学作品被翻译,光是去年一年,就发行了原创和翻译翻译作品三十多万册。"

        还有另外几位作家也纷纷发言,要知道现在港城人口也不过三百多万,他们发行的报刊书籍几乎是将整个群体都覆盖了。

        新马两地的作家还提到他们不止在港城活动,并且借英殖民政府在新马下达大陆禁书令的机会,正打算占有这个市场。

        说起驻港新闻处的事情,所有人都几乎面色沉沉。

        "同志们,形式不容乐观啊。"郭毅将手里的资料看完,开口道,"现在看来,华新社的工作必须重新开展起来,做好爱国战线的统一工作。"

        他对孔孝文道∶"孔同志,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要交到你手上了。"

        孔孝文站起来郑重道∶"请组织放心,我一定与各位同志配合开展好港城的工作,团结起一切能团结的力量。"

        徐志达表态道∶"驻港新闻处背后依靠美方力量庞大,确实需要把所有力量统合起来才能抗衡。我们坚决配合孔社长的领导。"

        几位港城的作家也纷纷表态,表示坚决配合孔社长的工作,在港城积极宣传祖国的建设成就,传播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你们都是祖国的好同志。"郭毅道,"有孔同志主持工作,又有大家的配合,港城的爱国统一战线也算是重新启航。"

        他又道∶"刚才大家也了解到,港城目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光是整合力量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为这个力量添砖加瓦。"

        除了安排任命外,这才是今天会议讨论的重点。

        "各位同志,大家都有什么好的建议"

        徐志达首先说起了他们目前的工作∶"我们目前在报刊i领域主要有《华夏之声》《祖国》《文学日报》《港城文艺报》等几项报刊,前面两种报刊主要是在上面阐释祖国的政策,正面宣传祖国的形象,增加群众的了解。后两者则在上面连载文学作品,传播祖国的优良文化。"

        连怀国和谢剑侠这两人创作的小说就在《港城文艺报》上面连载。

        这些都是当时在华新社的主持下创办起来的报刊,而联华书店主要做的还是大陆的图书引进工作。

        "我们这次引进这批图书,到时会一同在报纸上宣传…"

        连怀国就说道∶"我们的出版社还是太少,仅有几家出版社协助工作,创办的报刊也比较少,我建议在稳住目前的情况下,可以联合几家爱国华人开办的书局联合出版。另外,针对驻港新闻处在港城的各种手段,我们也应该增加更多的宣传方式,杂志、连环画和广播都应该全面利用起来。"

        谢剑侠说∶"除了我们本土的创作,确实还应该多引进大陆的创作,不仅是文学作品,只要是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都可以被引进。当然还有创刊的事也是必要的,这方面可能需要作协的协助。"

        还有几位作家也说确实应该稳中求进,扩大规模。

        几位港城作家身处争端最中心,对如何抗衡驻港新闻处深有体会。

        宋万章也代表作协发言,谈到了大陆目前存在的文化形式以及作协的组织机构,可以提供任何协助。

        要论对现今大陆文学作品形式的了解,作协是当仁不让,并且作协下辖期刊部门众多,有着丰富的创刊经验和组织经验。

        作协成员很多都担任报刊的主编,部门的负责人。徐奚年就提到或许可以开办一个像《文评报》一样的评论报纸,邀请知名作家担任撰稿人,对大陆引进的和本土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评价,提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陆子光也建议在港城同样建立文学研究所,主持华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和宣传工作。

        新马的作家还提出能不能和英政府达成协议,取消大陆的禁书令。

        大家都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思考如何让文化事业更好地成为祖国在港城的宣传口。

        宣传部的干事一直都在记录会议内容,但还有一个人和他们一样,一直拿着笔不知道在写些什么,很是引人注目。

        这会儿宋万章就点了她的名∶"苏葵同志,看你听得那么认真,又写得那么认真,不如也来说一说你的意见吧。"

        徐奚年开玩笑道∶"每次苏葵同志出现,就伴随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看这次也是"

        郭毅也看向苏葵,笑道∶"苏葵同志,你以前提的建议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啊,这次我也想听听你有什么好建议。"

        作协的老师都是认识苏葵的,自从交流会过后其余人也全部认识她了,对她的作品,对她的性格印象都很深,这会儿全都含笑看着她。

        "各位老师,我确实有一些浅见……"

        郭毅笑道∶"苏葵同志,你哪一次提出的建议不重大你说浅见我们可不敢信了。

        徐奚年也笑道∶"苏葵同志,你做的事情大家可是都知道的,现在你是谦虚也没用了。

        苏葵失笑∶"好吧,那我就说一说我的想法。"

        她在大家的注视中站了起来,拿起自己方才边听边记的笔记。

        "方才几位老师的讨论,确实给了我很大启发。针对如何在港城更好地建设爱国文化阵地,我大概有以下几点建议。"

        见她摆出这样郑重的架势,大家都认真听起来,几位干事也准备记录。

        "首先是更多的创办报刊,增加种类一事。确实应该更多地引进大陆的期刊杂志连环画种类,这点连先生和谢先生已经提过了。但我还有一个补充建议。"

        苏葵说∶"我建议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分别创办不同的刊物。"

        连怀国问∶"怎么说"

        "您的资料上提到了,,驻港新闻处创办的刊物种类众多,几乎能涵盖整个港城地区。我们也应该实行精准定位,针对儿童、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等读者群的需求创办不同风格的报刊。当然除了分开的,也应该存在面对社会各阶层的统一报刊,有分有合,共同发力。"

        几人听了纷纷点头,却都没有打断她,示意她继续。

        苏葵将目光转向新马两地的几位作家∶"至于在新马两地同时发行大陆图书的事情,我或许有一个办法。"

        几人都坐直了身体,尤其是来自新加坡的万氏两兄弟。

        其中一人就问∶"小同志,你有什么想法"

        他们两兄弟虽说也写作,但更多的是从事图书出版行业,大陆的图书曾经占据了这两地七八成以上的市场,就连教材都是大陆出版的,如今却遭到了重大打击。

        苏葵先是说到他们刚才说的话题∶"英殖民政府已经禁止大陆出版社在新马出售图书,这个禁令大概短时间内都不会解除。"

        没等几人失望,苏葵就道∶  "但大陆不行,港城可以。"

        她在几人的注视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万先生,你们完全可以在港城开办出版社,再与大陆的作品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将大陆的书籍在港城翻印,借助港城出版社的名义将大陆图书在新马两地销售,同时也可以和联华书店联合在港城发行大陆图书,一举两得。"

        几人眼睛都亮了∶"好主意!"

        不仅能够在两地发行大陆图书,还可以配合联华书店在港发行图书,将港城的市场更多地包括进去,可不就是一举两得吗!

        郭毅笑着说∶"苏葵小同志,你的意见总能给我们启发啊。"

        他正想夸奖她,陆子光却笑道∶"我看苏葵同志的建议不止这些吧"

        "哦苏葵同志,你还有建议"

        苏葵笑了笑∶"的确还有一些想法。"

        郭毅笑∶  "好,你说。我们开会不怕想法多,就怕没想法。"

        众人都发出善意的笑。

        苏葵继续道∶"关于创办出版社,引进各种类图书,方才大家已经讨论过了。这些措施可以在港城我们更多的传播祖国的正面形象,争取更多的群众。然而在文化阵地的建设上,还有一个地方是必不可少的。"

        孔孝文问她∶"是什么"

        "是学校教育。"苏葵说道,"我们应该在学校教育上下功夫。"

        大家都听着她解释。

        苏葵首先说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家庭,学校是塑造一个人思想最重要的地方,学校里的学的知识会伴随人的成长融入他的思想中。"

        然后她道∶"我们做的一切不仅要唤醒民族意识,更要在教育中就培养起这种民族意识。"

        "因此,除了文学作品的引进,我们还应该在港城出版更多的大陆的教材和教辅资料,让大家和我们用同一套教材,受到同一种思想文化的熏陶。"

        徐志达说∶"其实如今港英当局也在实行这个政策。"

        他们教育文化领域也想做到"去华国化"。

        苏葵点头∶"的确,可按照目前的形势,他们显然收效甚微。"

        港城地区华人众多,很多人对于大陆的文化认同感更强,学校的很多教材都是大陆提供的。即便是港英当局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个形势。

        而苏葵要说的,就是抓住这个机会,将更多的教材带到学校里,最好还能配备一些教辅资料,在整个教育领域使港城和大陆做到同步。

        徐志达点头∶"教材我们确实引进过,目前有一部分学校使用大陆的教材,也有一部分在学习港城那边出的教材,但你说的教辅资料…"

        苏葵解释道∶"就是与不同的学科教材配套,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分析。利用书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

        目前,大陆还没有专门的教辅资料,港城那边同样没有。

        "这样的教辅资料听起来是不错"连怀国肯定了她的想法,却道∶"只是苏葵同志,港城几个出版社推出的学生用书也不少。"

        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的,种类同样非常丰富,他们在教育领域当然也有想法。

        "数量众多,但我们可以凭借质量取胜。"苏葵笑了笑,"并且我就有这样一套教辅资料。"

        苏葵带来的可不只是笔记本,她将自己之前整理的高考教辅资料同样带来了。她将资料交到几个人的手里。

        郭毅拿着资料笑道∶  "苏葵同志,你这是早有准备啊。"

        "并不是。"苏葵笑道,"其实这是我当时参加高考时整理的学科知识点,后来是想把它做成教辅资料,准备交给教育部的同志在全国推出。"

        只是还没等交给教育部,就先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这么说来,我们倒是先教育部的同志看到了这份资料"郭毅笑道,"教育模范苏葵同志亲自写的资料,是得好好看看。"

        他也是知道苏葵取得的成绩的。

        再经作协的几位一说,大家都知道她曾经做过的大事了,倒对她的资料期待起来。

        趁着他们翻看资料的时候,苏葵解释道∶"虽然我们与港城在教材上有不同但学习的知识点都是差不多的。"尤其是数理化方面。

        "只要我们推出高质量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整合,就能让更多人主动使用配套的教材,更好地宣传大陆的教材。"

        更不用说,如今不有很多人就在用大陆的教材,包括新马两地,他们的中文教材都是华国提供的。

        "不过目前我只整合了高中阶段的教材分析,其余学段的可能还需要更多同志的努力。"

        "苏葵同志,你已经很了不起了。"郭毅拿着这据说是她自己一个人写的教辅资料问道,"这套教辅资料你用了多少时间"

        "从高考结束一直整理到现在,这两天才刚刚完工。"

        "心血之作啊。"郭毅叹道,"苏葵同志,教育模范这个称号颁给你是颁对了。"

        他又问正在交换看资料的众人∶"各位同志,你们认为这套资料能够被港城的学校接受吗"

        孔孝文首先说道∶  "苏葵同志的这套教辅资料可以说集知识归纳,方法学习和模拟练习为一体,我认为非常适合如今学生的学习。"

        他做新闻工作多年,一针见血,几乎和当初苏葵的想法不谋而合。

        作协的人也看了,宋万章笑道∶"苏葵同志,凡是想要上进的学生,恐怕没有人能拒绝这样一套资料吧  "

        徐志达拿着她不同学科的教辅资料来回看了很久,最后才微微点头∶"可以。

        连怀国笑道∶"何止是可以,苏葵同志啊,这么好的资料,我都恨我当年学习的时候没有遇见它了。"

        万氏两兄弟也提出,这份资料可以一并在新马发行,他们那边使用中文教材更多,一定有庞大的市场。

        "看来这份资料是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了"

        众人都是点头,能够在学校教育这个文化重地上

        他们甚至还探讨道,等到这份教辅在外面打开了市场,取得了经验,就继续推出其他的教辅资料,就是到时候可能还需要苏葵的协助,毕竟她就是那个最有经验的人。

        苏葵当然是义不容辞。

        郭毅同样是认同他们观点的,这会儿他看见苏葵,眼神越发和善∶"苏葵同志啊,你应该还有好建议吧一起说出来听听。"

        大家都好笑地看着她。

        "是有。"苏葵在各位老师的笑意下也笑了笑,"不过真的是最后一个了。"

        在大家的注视下,就听苏葵说道∶"其实方才我们提到的所有想法,都是针对驻港新闻处的行为采取的措施。"

        显而易见,正是由于他们的一系列动作太大,这边才让孔孝文尽快去主持华新社的工作,也才有今天的会议。

        她的表情微微严肃起来∶"而之所以驻港新闻处能在港城大肆宣传,完全是因为他们背后有美港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正是由于这个美方支持的基金会势力庞大,资金充足,才能在港城资助各种出版社,大量创办报刊,翻译各种作品,把宣传覆盖到整个港城地区。

        哪怕是后世,港城的很多地方包括大学背后都有这个基金会的影子。

        实在是影响重大。

        徐志达等人在港城,最是了解这个基金会的,郭毅等人当然也知道这件事。

        "你的意思是…"

        苏葵提道∶  "我们可以考虑在港城同样设立一个基金会,借助国家的力量,支援港城的爱国战线工作。"

        港城作为自由港,国际大都市,众多文化思想在此交汇,只要不动摇统治,港英政府对于港城内部的争端常常是采取放任的态度。

        不然也不会有目前华美两方在港城的意识形态争端了。

        目前驻港新闻处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有基金会全力支持,而基金会的背后站的正是一个国家的力量。

        既然如此,华国也可以为港城提供支援力量。

        郭毅却说道∶"支援的事情我们考虑过,但那里毕竟是港英政府主导,国家力量并不能直接插手。"

        因此一直都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其实不管是驻港新闻处还是华新社在港城的设立,都只是新闻机构,并不能代表国家。

        "直接不行,可以间接。"苏葵微微一笑,"其实基金会是可以存在的,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合活的名头。"


  (https://www.66kxs.net/book/2856/2856198/5439963.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