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 第237章 权摄汉中王(三更)

第237章 权摄汉中王(三更)


  被李素如此反复劝说,刘备也彻底熄了连年用兵的念头,决定暂时内修政理,彻底消化一下地盘,同时示敌以虚,让敌人自己麻痹,甚至自相图谋。

  这个计策的要点,也跟“郭嘉遗计定辽东”差不多——历史上曹操攻破乌桓之后,不急着讨伐公孙康,结果就是公孙康、袁尚自相图谋起来。对于内部本来就不团结的敌人,逼急了容易抱团,缓图容易自我兼并,这是古今皆然的。

  何况李素知道李傕郭汜内部本来就会生出嫌隙,只不过历史上这种内乱要到195年才彻底激化到“一个劫天子,一个杀百官”的程度,但李素完全可以催化加速,让他们在194年就提前被离间。

  刘备和李素窃窃私语地谈完之后,一直在不远处观望寻找拍马屁机会的法正,也终于敏锐地逮到了这个空档。

  他虽然听不见刘备跟李素说了些什么,看观其神色,法正也估摸出这是在谈未来的大局战略方针。看刘备那不甘心的表情,应该是被劝诸如“徐徐图之”之类的话了。

  法正便心生一计,想起了当初五丈原之战后,李素跟他聊起的那事儿:当时刘备是刚刚救驾失败受伤回来,法正就想劝刘备“既然皇帝被挟持了,王允也被杀了,没人听主公辞让,不如顺水推舟正式受诏称汉中王”。

  而李素那时候以“自古未闻败战而晋爵为王者”劝阻,让法正别莽撞,至少要等一场可以让天下人服众的军事大胜之后,才能讨论这事儿。法正觉得也有道理,就按下了。

  “看主公的样子,杀了董越樊稠之后,应该暂时是无力再北攻张济了,也不知需要屯田积谷内修政理多久。不如趁这个机会,再劝主公奉诏称王,也好名正言顺,也便于内修政理时革除弊政。”

  如果只是州牧,依法行政处理内部军政事务是没问题的。但要搞变祖宗之法的大刀阔斧改革,还是差点火候。

  历史上孙策孙权就没敢怎么变法,而曹操很多新政是当上了司空才推行的。刘表、刘璋也没什么底气变法,都是在自己地盘上因循旧制为主,这都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

  想到这儿,法正就趁机上前敬酒劝进:“主公,今日赖天子洪福、主公英明、将士用命,我军斩获原董贼麾下中郎将董越,并叛军诸校尉之樊稠,虽未竟讨伐傕、汜,迎回天子之全功,但也足以示海内以震慑,让天下不尊汉室之贼常怀惧怖。

  考虑到蜀道艰险、秦岭难越,叛军彻底控制关中之后,要想北定中原还于旧都,尚需数年积劳,当此国难之际,为让天下讨贼义士人心凝聚,主公宜尊奉天子故诏,称汉中王!”

  法正此言一出,满场的喝酒笑闹之声很快平息了下去,随后是乱糟糟的劝进附议之声。

  “主公,非常之时,且假权宜、不辞谤詈,法正之言是也。”

  不过,也有一些人虽然附议,还悄悄嘀咕了几句,主要是觉得法正年轻识浅、人微言轻,这种话不适合他第一个来说。

  毕竟现在的法正还不是四十岁的高级谋士,他的官位还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县令呢。

  劝人称王的功劳,怎么能让一个县令得到,就算他家是右扶风名士望族出身,在五丈原和陈仓道两次战斗都立了功,现在应该稍微升一升,那也没多大空间。

  而今天鲁肃又不在场,因为鲁肃还在河池县呢,只有法正因为献上樊稠的首级才出差赶上来沔阳,其他刘备身边谋士文官确实不多。

  张飞只是嚷嚷了几句赞成,也没多想,武将里面甘宁、典韦也没有政治敏锐,只管起哄附议,还是徐晃比较有脑子,拿胳膊肘捅了捅张飞。

  “有什么你就说,挠什么挠。”张飞一抬胳膊把徐晃拨开。

  徐晃低声说:“此议由一县令首倡,主公不怕儿戏么?在座诸人,当请右将军劝行。”

  张飞这才醒悟,端着酒瓮走到李素旁边,说了两句。

  而刘备此时也已经先拒绝了法正的提议,说道:“陛下虽有明诏,可我本意是要辞让的。而且陛下封我为王之因,乃是念及救驾勤王、廓清京师之功。如今功业未竟,提前称王,岂非为天下人耻笑,孝直,汝欲陷我于不义耶!”

  李素等刘备驳斥完了之后,这才离席拱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不可拘泥俗礼,以免天下义士心中惶惑无归。若忧功业未竟,可先‘权摄’汉中王,不设坛祭告祖宗,且昭告天下,待收复长安之时,由天子亲自定夺成礼。”

  刘备本来也是有点意动的,又怕自己只有一个益州就那么嚣张被天下人怀疑。听说可以加“权摄”二字表示谦恭,一下子就觉得好受了。

  权摄嘛,就是“在完成收复长安的过程中,暂时为了工作需要,为了凝聚讨贼义士人心”,不得不暂时当一当。等收复长安之后,会把“辞让”的表章再给皇帝看的。

  如果皇帝那时候接受了刘备的“辞让”,那刘备就可以功成身退。

  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加上之前五丈原奋力救驾受伤、后来又杀了一个董卓麾下的中郎将,歼灭四部叛军之一,确实够份儿了。天下谁再敢叽叽歪歪,都可以用“又不是我不辞,我说了进长安后就辞”这句话顶回去。

  而这时候,一个最近俩月很久没露面、始终处于流浪状态在刘备这儿吃闲饭的文官,也跳了出来附议李素,表示这个方法完全符合朝廷礼法和期许。

  这人就是当初来宣旨的朝廷使者、黄门侍郎钟繇。他今天也是来庆功宴上蹭酒的,因为李傕郭汜的作乱,钟繇根本就回不到朝廷,只能在汉中长住了。

  钟繇诚恳出列奏道:“右将军之论深合朝廷礼法。在下可以作证,当初天子下诏之时,曾亲口对臣言及征西将军当受此封之功德,王司徒生前与三公集议,公论也是如此!征西将军权摄汉中王,足以告慰天子蒙尘、及三公忠义英灵!恢弘志士之气!”

  朝廷钦差都把话说这份上了,刘备还能怎么办?

  刘备:“既如此,你们商议一下,权摄之法当如何操办,勤王未竟全功,当一切尽量从简以示勤勉。元常既为天使,此事由你操办。”

  “谨遵汉中王敕令。”钟繇还是很谨慎的,他毕竟是中央的黄门侍郎,暂时不能对藩王称臣。

  另外,根据礼法,“敕”这个字亲王级别的已经是可以用的,只不过不能叫“敕命”只能叫“敕令”。只有“称制”才是皇帝垄断的,跟“制”搭配的有“诏”,只要不用那些字眼就不逾制。

  不过,除了钟繇以外,其他人就不用考虑避嫌了,法正赶忙第一个又跳出来:“臣法正,参见汉中王!”

  ……

  此后三日,无非是繁琐的庆典、酒宴,虽然刘备说了一切从简,但还是把众人折腾得不轻。但总算是顺利地“权摄”了汉中王。

  汉中百姓无不钦服,南郑、沔阳两处全城张灯结彩,而且刘备又宣布了一次全境范围内的减税,作为称王的惠民政策。

  只不过,汉中因为需要屯粮北伐,所以减税是用“只免除人丁算赋,并减少对田赋的无偿征收,改为按定额价出钱问民间买粮”。

  因为汉朝的税制是既有人头税又有田税的。人头税不算额外价税的话,大约是壮丁每人每月十枚五铢钱,一年是一百二是钱。(所以桓灵两朝的人头税是三十多亿,因为折合成人头税人口三千万。实际上是壮丁两千万,女人和七到十五岁的男性少年加起来折合一千万壮丁)

  刘备称汉中王,就是把汉中的四十多万百姓、折大约二十五万壮丁、一年内总计三千万钱的人头税免了。粮食依然照收,还官府出钱买你余粮。

  武都、阴平、上庸全加起来,经过这几年的建设,也有三四十万人,也比照汉中处理。

  而蜀郡等南方四郡,就不是这样减免了,考虑到运输的困难,李素建议对蜀郡等地的免税以免粮食实物税为主,而该收钱和蜀锦的要照收。甚至可以拿蜀郡收上来的铜钱和蜀锦来买汉中百姓的余粮。

  不过这就涉及到一个“汉中百姓和蜀郡百姓会觉得双方被免税的程度是否一样、力度是否公平”的问题,地方的士族豪强肯定也会算账。这样就便于李素在汉中王继位后,立刻推行全面的“租庸调制”改革了——

  你们不是嫌弃“一年免两斛米”和“一年免一百二十钱”之间,免粮的吃亏了免钱的赚么?那大家公议一个官方折算价,以后大家可以按县为单位,挑选自己觉得最划算的组合。那些纺织业大县按商定好之后的官方指导价全交蜀锦也没问题。

  当然这只是个雏形,真要搞税制改革还有很多细节要捋。

  免除部分税种、为期一年的王令颁布下去之后,果然各郡都极为拥护,各种上报祥瑞上报功勋的庆贺表章层出不穷。

  而因为众将并非都在南郑,刘备也频繁下敕令加封各处文武,各有升赏。尤其是赵云在宜都,关羽在南中,都要千里驰书劝勉。

  赵云那儿暂时没什么事儿,而关羽则是在刘备派出劝勉使者后不久,就发来了捷报——原来,关羽在八月初的时候,就从南线的永昌郡北渡泸水、沿泸水奇袭越嶲蛮王高颐。趁着高颐的主力部队当时被张飞骗在北线大渡河附近,把高颐的老巢会无、邛都等县全部光复。

  高颐八月中旬才匆匆回防,但险要与老巢都已丢失,想要夺回不成,又野战失利,被关羽斩杀。

  八月下旬,越嶲全境都已平定。去年就已经投降刘备的越嶲蛮将鄂顺担任都尉,帮关羽把高颐的余孽杀了,还分辨其他原先被高颐压制、可以用的蛮部酋长,帮他们把所有儿子都送到滇池,接受建宁太守顾雍的文化教导。严格执行“谁更汉化谁将来才能被放回去继任酋长”的羁縻政策。

  只是因为路途太远,关羽全胜的消息直到九月底才传到汉中。

  刘备闻言愈发大喜,再次连番大宴群臣庆功。


  (https://www.66kxs.net/book/2830/2830542/629845464.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