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加封亲眷
宗辙说着暂时歇了一口气。
在场无不都是久居高位之人,基本的城府都是有的。
纵然心中有另外的看法,也都愿意听宗辙把话说完,所以没出言打断。
“若仅仅此一大功便罢了,便以勤王救驾之功论而已。
然而,泰安之困解后,二皇子病重无法理事。
此时山东尚有十万灾民,又刚闹过民变,若是朝廷处置不当,后果必定不堪设想。
幸得二皇子殿下当机立断,以大毅力开创大玄赈灾之先河,临时设立赈灾使一职,统领境内文武官阶,全权处置赈灾事宜。
并赐天子剑,镇压境内所有心怀叵测之人。
从此,也可看出二皇子殿下才学优长,胸中自有韬略......”
宗辙说到这里,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口了:“宗大人未免太过于偏颇,言功不言过了。纵然二皇子殿下身为钦差,也没有权利将陛下钦赐的天子剑转赐他人?
再则,泰安灾民暴乱,造成上万死伤,这些事宗大人如何避而不谈......”
“刘大人此言大谬!
将在外,君命尚且有所不受。
二皇子因时、因势,做出最明智的决定,为的不辱肩上的使命,为朝廷解决山东之患。
刘大人如此迂腐不知变通,只怕非朝廷社稷之福。”
宗辙义正辞严的道。
礼部尚书刘文载自然不受这样的评价,立马就要反驳。
王维仁察觉龙椅之上的景泰帝面露不悦,立马道:“两位大人先不必争执,二皇子殿下的事,自有陛下圣裁,我们还是先议赈抚使贾宝玉的功过吧。”
宗辙一听首辅王维仁口中也称“赈抚使”,便知王维仁也是认同二皇子此举的。
心中也更有定论,便接着先前的话道:
“二皇子初入山东,又遭奸人暗算,身边无甚得用信任之人。或许是贾宝玉与他朝夕相处,他深知贾宝玉的才学,也或许是看在贾宝玉之前在商陵处置灾民之事时,沉稳谨慎,所以,才将大任交付,任命贾宝玉为赈抚使。
至于贾宝玉担任赈抚使之后的事,送往通政司的上百封折子上面记载的十分详细,相信诸位大人都已经清楚,我就不再赘言重复。
总之,能短短不到三个月,将整个山东十万灾民全数安置妥当,而无一人是因为得不到赈济而饿死,就凭这一份功绩,朝廷便不能,也不敢视而不见。”
众人听了,大多点头。
确实,其他的事可以争议,但是摆在明面上的功绩,谁也无法抹杀。
赈灾本来就是大事,而这次山东的灾情又是如此之大,贾宝玉临危受命,主导赈灾事宜,如今已靖全功,不论如何,朝廷都当赏。
刘文载道:“贾宝玉有功,这无可否认,但是,有多大,这一点仍需仔细商榷。
况且,贾宝玉年纪尚小,若是在场诸公给与太高的评价,到时候朝廷该如何封赏?
我曾在上书房授过课,也见过贾宝玉,对他这样的少年人也颇为欣赏。
但是我还是认为,其功不可议的太大。
山东赈灾之事,朝廷早有部署,二皇子一行都只是执行者。
当时,便是随便任命一位有德之人担当大任,也未必不能做好。”
宗辙领着刑部的差事,对于赏罚分明有着严格的定义,自然无法苟同刘文载的看法。
“刘大人话说的没错,但都是废话。
任何一场大战,在没开始之前,选派主帅,都有可能战胜或者战败。
所以我不否定刘大人的话。
但是,我且问刘大人,当是时也,你敢换将吗?
十万灾民,若是处置不当,便是倾天的祸事。如今已经平息,刘大人自然可以毫无压力的说这句话,但若是换在当时,你敢换人吗?
若是没做好,激起民众造反,罪责,刘大人敢担吗?
刘大人刚才那番话要是传出去,不知会令天下多少为朝廷殚精竭虑之功臣心寒。
因为,不论差事做的多么好,最后朝廷都可以以一句换了别人也可以做好,来把功劳抹杀,以后谁还愿意把差事做好?
功便是功,有功,就得赏。
赏罚分明,才是为上治国之道。
这是蒙童课本里就要学的道理,刘大人若是还不清楚,不妨回去再读一读。”
“你......!欺人太甚!”
刘文载官职比宗辙低,他觉得他之前已经很谦让,很放平心态了。
但是此时还是不禁被宗如此呛人的话气的白胡子倒立!
叫他回去读蒙童课本?
真是气煞老夫也!
眼见两个人可能就要掐起来,王维仁赶忙打圆场道:
“两位大人所言都是为了朝廷,是非曲直大家各抒己见,不必动怒。”
说完也不给人动怒的时间,便询问众人道:“宗大人和刘大人的话,大家都听见了,还有什么别的看法,都说出来,以供陛下圣裁。”
刘文载身为礼部尚书,他最拿手的就是以“礼”服人,暂时不与宗辙计较,而是回归话题道:
“别的都罢了,其无令调兵之事如何说?”
宗辙撇嘴道:“这件事就要看大家持什么态度了,若是心怀严苛,可说是无令调兵,是过。若是心怀宽广,却是随机应变,勤王保驾了,这是功。”
“宗大人刚才还说什么赏罚分明,这会儿又说什么心怀宽广,岂非表里不一?
若是他没有太上皇钦赐的龙纹玉佩,岂能轻易调兵?若从严格来说,应当按假传圣旨论。”
“那照你这么说,泰安之困,殿下之危,应该至少等大半个月后,朝廷的援兵到了之后才能解?提前解了,避免了祸患,还成了罪过?”
“你这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将功与过混为一谈,老夫不屑与你争执,此事大家自由公论,陛下亦会圣裁。”
“好了。”
上首的景泰帝终于说话了。
“理不辨不明,两位爱卿所言,皆是谋国之论,朕已悉数知之。
现在,就来说说,贾宝玉该当何赏,又当何罚。”
景泰帝淡淡的道。
吏部尚书道:“禀陛下,臣以为,刘文载大人所言有理,贾宝玉纵有功,然毕竟年幼,现在身上亦有太上皇钦赐六品武官职衔,若是再论重功,恐朝廷无法恩赏。
微臣以为,还是应该酌情轻论其功,重论其过,功过相抵,将其武散官官阶提高数等,便足以。
否则,若是按照宗大人所言,其功足以封爵。
然贾家已有两个世爵,若是再封一爵,岂不显得朝廷名爵轻贱?
望陛下深思。”
吏部尚书这番话,让众人陷入深思。
虽大都不赞同,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最符合朝廷的利益。
勤王保驾、临危受命赈济十万灾民,这样的功劳,何等重大,若是不能高官以赐之,便只能封爵。
但是贾家原本就有了两个爵位,若是再封一个,那就太不像样了。
景泰帝问:“贾家荣国府的爵位,现在是谁袭着?”
皇帝日理万机,一些不重要的人和事,他都不会关心。
就连贾政,要不是他封元春为妃的时候见过一面有点印象,一个刚刚够入殿上朝的五品小官,他哪里能记得。
至于贾赦,他根本没有任何印象。
吏部尚书明白景泰帝的意思,若是贾宝玉本来就可以袭爵,大可以先将他的功劳记下,等日后他承袭爵位的时候,不降等或者提升等次就完了。
可惜......
“荣国府现袭一等神威将军爵贾赦,乃是贾宝玉的大伯,工部贾政的亲大哥。”
“贾赦可有嫡子?”
“有嫡子贾琏,身上捐有同知衔。”
景泰帝听了,也就息了心思。
爵位承袭,父传子,若无子,方可传兄弟子侄。
首辅王维仁看出景泰帝也有些不知如何封赏贾宝玉,便提醒道:“陛下,既然贾宝玉不好封赏,不若将其功勋加于元妃娘娘。
元妃娘娘是贾宝玉亲姐姐。
自先朝以来,便有臣下不便封赏者,加封其亲眷,亦是一样。”
景泰帝一愣,随即道:“元辅此话,朕会考虑。另外,贾宝玉之事既然诸卿意见不能统一,不若等二皇子一行回京,再行殿议吧。”
(https://www.66kxs.net/book/2729/2729707/490658584.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