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做买卖(1)
乔一得被李久的话给惊呆了,怎么感觉李久的这个觉悟比自己这个老党员还要高呢?他哪里知道,这是钱心气高,不愿意过早的离开第一线。作为一个女人,一旦结婚后,在那个年代,女干部只要结婚怀孕就会被调往后方,就是老红军,不也是要去担任保育院的院长吗?行政级别都不低,可干的事情就是哄孩子带孩子,工作的责任很光荣,是为了培养革命的火种,使革命代代相传,可毕竟也就是个孩子王吧!钱的文化程度可是不低,就她那出生入死的经历,她能去当孩子王?对这个,李久心里清楚的很,所以,他压根就不提俩人的那点事。
应付了老政委的那点婆婆妈妈家长里短的事情,李久就去找被服厂的厂长了。还真是巧了,被服厂的厂长就是兵工厂厂长老吴的老婆吴婶。说起吴婶,那也算是咱们国家里比较早的一代产业工人出身。当年,老吴是机器厂当工人,吴婶是在服装厂当女工,吴婶没有名字,姓陈,按照那个年代的叫法就是吴陈氏,现在年纪大了,人们都从老吴那边按照习俗叫吴婶。
分区原来有个小小的被服厂,没有机器,就是组织一帮妇女手工缝制军装,后来,李久这小子托王贵从天津买回来了几台手摇缝纫机,组建了奇栈的被服厂,解决了当起七连的军装问题,这个事情后来被缺德团长知道了,大手一挥给“没收”了,成了独立团的被服厂。再到后来……分区知道了。这还得了?分区还没有这样“现代化”的设备呢,于是,一纸命令,独立团的被服厂变成了分区被服厂,还进行了扩大,从其他渠道购买了打眼机、锁扣机啥的。现在,这个被服厂不仅满足了分区所有部队的军装生产,还能支援其他分区的部队着装。当然,这也与吴婶的精明能干有关,在那个年代就实行了三班制生产,人歇机器不歇,确保战士们每年能一套军装。
那时候的被服厂不单单是制作新军装,更多的是改军装,前线每次打仗都会送回来大批的鬼子军服和伪军军服,这些军服只要稍微改动,再重新染色,那就是一件合格的八路军军装了。不过最让吴婶头疼的是,鬼子军装多是小号的,因为鬼子的身量矮小,把大的军装改小容易,可把小的军装改大几乎不可能,所以,被服厂就改变了自己生产的型号比例,尽可能新军装都是中号大号的,小号的军装绝大部分是用日军军装改过来的。
“吴婶,您好,我是李久,吴厂长叫我过来找您。”李久笑眯眯的对吴婶说。
“噢!你就是老吴常说的李大拿啊!”吴婶也乐了起来,“老吴可没少念叨你,说你如果不是打仗厉害,他一定把你要到兵工厂去!”
“我哪里是啥大拿啊,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李久谦虚的说道,“不过这次我来是求吴婶的,能不能帮忙给我加工15oo套军装啊?”
“啥?你小子口气不小啊,一开口就是15oo套,你要是要个百十来套,我这就能给你,可你要的是不是也太多了……我没那权力啊,再说了,咱们这个厂干活没问题,动员动员,大家努努力,怎么都能干,可,我们没有那么原料啊,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不过,你小子可以去找找长,说不定长一心软你就能拿到了,要不,我先给你3oo顶帽子如何?这还有一些库存。”
大家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的土八路最大的特色就是带着一顶八路军的两个扣子的帽子,穿着老百姓的对襟褂子,腰插驳壳枪……在那个年代里,被服厂能够大量生产的其实就是帽子,原因很简单,那些帽子是用裁下来的边角余料加工的,制作简单,节约布料。下去,还能起到相互识别的作用,所以,那个时候,帽子往往作为奖励送给下面的地方部队。
“吴婶,您刚才没听清楚,我是让您帮我加工,没说是白拿,您刚才也说了,只要有原料,您动员被服厂的姐妹也干的出来,再说了,我也不是一下子要那么多,就是在最近帮我弄出5oo套就行,我叫人去买的布这一半天就到了,到时候,我用棉布跟您换,工钱也可以用白布去顶,您看这样行不?”
“啥?你是说你自己拿布来跟我们换?那没有问题啊……不过我还是得请示一下领导,这个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不过我相信上级会批的。”
分区管后勤的长叫纪大年,也是一位老红军,由于受伤,腿脚不方便,能走不能跑,所以,外号纪老走。纪老走是个精细人,一听吴婶的汇报顿时小眼睛冒出了精光,亲自去分区招待所找李久,李久一看这纪老走心说“麻烦大了!”
李久已经不担心棉布换军装的事情了,他担心的是纪老走给自己下套,要更多的棉布,要是条件过高,李久都打算去找王贵想法子了。
“小李同志啊,你提出的加工方式算是个创举,我打算今后推广到各个部队去,这样我们后勤的压力也能减少不少,我得表扬你啊!”
纪老走是个老兵,太知道部队打仗后可以获得什么了。以前,部队打完仗缴获了银元钞票啥的就是个上缴,这些东西到了根据地,还是得派出人到国府区或者敌占区去购买各种物资,这明显是多了好几道环节。如果,部队在现场将这些货币直接找当地的商户换了物资,这不等于节省了好几道环节了吗?
“您的意思是同意被服厂给我们加工军装了?”李久小心的问道。
“同意!当然同意,这么好的事情我凭啥不同意?”纪老走呵呵的笑着,“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不答应我这个条件事情就不太好办了。”
李久的心里往下一沉,只要听人说到“不过”“可是”“但是”这样的词汇,那就意味着前面说的全都是废话,压根就不作数的。不过他还是耐心的示意继续。
“帮我们后勤部也买一批棉布,估计那些法币和军票都不好使,我给你一万大洋,这是我目前能动用的最大一笔资金,解决今年的冬装就靠你了……”
“您先等等,不是我推脱,您知道这一万大洋有多重吗?5oo多斤呢,您叫我如何把这一万大洋带出去?”李久略有吃惊的看着纪老走。
“不不不,我给你花旗银行的本票,拿着这个本票,到天津和上海的花旗银行都能直接提现。我知道你在外面有些名堂,找你办这个事情也是经过分区主要长同意的,至于如何保证物资的到达,这就得你自己操心了。”
“一万大洋能买多少布?你这里有没有一个标准?对于市场的这个布价我不是很清楚啊。”李久再次提出了问题。
“你不清楚如何去给自己买的棉布?只要不过你买的价格就行!”纪老走可不是白痴,李久提的那个问题本身就有些“白痴”。
李久被纪老走“顶”得无语,心说,这能比吗?我找于世猷买点棉布,于世猷不敢赚自己一分钱,可是要是买这么多,叫人家白帮忙?就是于世猷肯干,李久也不能那么干啊。要是李久知道于世猷本身也是“红色商人”,不知道会不会被气死,可眼下,李久就没法回答纪老走提出的问题。
虽然是打仗,虽然是战争期间,日军对各种物资严控,可是,棉布的生产在山东青岛一带还是“蓬勃展”,这个展起源于2o世纪之初。原本山东豫东一带就是重要的产棉区,从明代开始,这里就盛产棉布,从最早的土布到后来的洋布,都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棉纺织重地。
北方不同于南方,没有桑蚕养殖这个行当,有也是规模小,质量差。自从宋末元初棉花从西域传入中国后,开始在北方进行种植,到了明代,政府强制北方无桑植地区种植棉花,从而形成了北棉南丝的格局。根据历史记载,棉花的传入还有一条海路,在福建的泉州地区,早在南宋时期就有种植棉花的记录。但是,南方多阴雨,潮湿,切病虫害很厉害,不利于棉花的生长,所以,最后,南方几乎没有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直到今天,棉花的主要产区还是在北方。
青岛的棉纺织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很大的展,根据记载,抗战爆之前,青岛的棉纺纱锭就过了6o万锭。之所以青岛成为一个纺织聚集地,根本原因就是紧靠棉花产地,又有水路运输的便利,有一部电视剧《大染坊》就是描写这个事情的。在青岛从事纺织业的人员里,不乏许多日本侨民,据说,在战前,青岛的日本侨民就过了上海。
抗战爆,日军对八路军根据地严控物资流动,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控制物资限制了八路军的生存能力,可也使日资企业的产品形成了积压。就拿棉布来说,在青岛,普通白布的价格低到一块大洋可以买15尺,可还是卖不出去。战争使日战区的民众更穷了,没有了购买力,穿的再破烂也是没钱去买新的。而对国府区、八路军根据地又进行限制,这几乎是拿掉了国内五分之三的市场。国府区可以通过滇缅公路直接从印度获得棉织品,所以,棉布在重庆并不稀缺。而八路军根据地本身也有西部通道可以获得,最后也通过大生产运动自给自足。
日本人在华的不都是军人,还有相当一部分平民,他们在中国从商的历史比战争的时间还长,现在,棉布卖不出去怎么办?只能是走私,而山东的余家就是他们最大的合作伙伴,商人重利轻信念,那些走私的日本商人还是有理由去对付日军特别急的,他们要为“大东亚圣战”积累财富嘛。可就是走私,也不能一下子整个车皮的走私吧?这不要说余家不会干,怕是日本商人也没那个胆。
现在,纪老走图省事,要李久去办这个事情,可是给李久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一万大洋可以购买至少15oo匹布,整个重量要过4o吨!在那个年代里,这么大的一批货物越过敌占区运到根据地里,这个难度……太大了。
“我没有办法现在回答您,这个量太大了,如果用大车拉,至少需要4o辆大车,从产地到我们这里,距离过了1ooo公里,您说,鬼子能让我们大摇大摆的把布匹运过来吗?还有,您的本票在花旗银行可以分割吗?如果不可以分割,那这个事情就办不了。谁拿着一万现大洋去买东西?”李久为难的说道。
纪老走并不了解花旗银行的规矩,李久的问题他根本无法回答,事实上,那张本票也不在他的手上,只是在交易的时候,会有人给送过去。
“请上级联络相关部门,看看能不能化整为零,一次性的搞我没把握,不过,这不应该把给我们支队加工的军装联系起来,我们是新部队,总不能军装都没有吧?请纪部长还是多考虑考虑。”李久想了半天才憋出了这句话。
纪老走也被李久给说的无话可说了,他一开始没有想到数量和重量之间的关系,听李久这么一说,也觉得自己提出的条件太苛刻了。
“好吧!先解决你们的问题,至于给分区搞点白布也可以从少量干起,我这里还有1ooo块现大洋,你就帮忙先买点吧!”
“这个没有问题,我回去就办,现大洋您也别给我,直接给两个县委机关就行了,他们太困难了,我那里还有一些钱,这个事情我能马上就给您做到。”
在安县和璋德县的商户那里买白布一点都不难,在那个年代,老百姓穷的穿不起染好的布,白坯布的价格只有成品染色布的一半,买回来,自己土法一染就成,至于夏天穿的无袖短褂,干脆就是本白色的粗布,不用染。
回到梅村的李久,脑子里却突然冒出了一个新的想法,这也是因为,他们隐蔽在鬼子的眼皮底下,竟然也是大摇大摆的走,鬼子基本上还是按着细川的套路龟缩在县城里了,就是在南寨集的鬼子,最后为了减少平补给的困难,也撤回了。
“这不就是个机会吗?为什么不利用一下?”李久心里在琢磨。
(https://www.66kxs.net/book/2668/2668739/2403723.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