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零章 郑氏来归
五月下旬的京城,街头巷尾,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太阳变得开始热烈,渐渐地开始有了初夏的气息。
通州郊外三十里铺里长杨八斤的正带着大儿子在分给自家的旱地里除草。
杨八斤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大福因为年过三十,被新军征集站的人员拒绝,没能拿上饷银、吃上皇粮。
小儿子杨大贵虽然二十好几了,在一群十八九岁的新兵蛋子中也属于年纪偏大的,但是毕竟没有超过征兵站划出的那条线,所以如今去了涿州,进了大营,当上皇帝的新军预备兵。
这也让杨八斤这个里长能够继续挺直了腰说话。因为整个屯子里,天南海北来的屯户,基本上是家家户户都出了一个两个男丁去应征。
别人不知道上面的政策,杨八斤作为里长却是知道的,上头管这个叫作服兵役,分了皇帝家的田,吃了皇帝给的饭,那就得给皇帝服兵役。
这一点,在杨八斤看来,简直是天经地义、正确无比,毕竟你种地主的地,得给地主交租吧,你给地主家扛长工,你得听人家的招呼吧。
三十里铺原来的一处皇庄地界,如今分来了几百户人家,几乎家家出人服兵役,杨八斤一家三个光棍男丁,若是去不上一个,他这个里长当的就不硬气。
如今小儿子如愿以偿,杨八斤心里也是扬眉吐气,见了人就想凑上去说上几句去涿州送新兵入营的见闻。
这一天中午时分,太阳正毒,杨八斤与附近田了的新屯户,坐在路边上扯闲篇,正吹嘘涿州大营有多大,突然就听见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正自惊疑不定的时候,三匹驿马一阵风地从眼前飞奔而过。
杨八斤从辽阳跑进关内,又在京畿左近生活多年,自然也是见多识广,对身边的屯户说道:“骑着驿马,身背小旗,一看啊就知道这是传报军情的急递!”
杨八斤说的一点没错,这是三十里铺刚刚派出的急递,而且是六百里加急的军报。
当天下午,身在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就从军机处当值大臣张惟贤的手里,拿到了这封军报。
军报是新任闽浙总督温体仁和福建巡抚熊文灿共同签署的,内容也不复杂,说了一个崇祯皇帝其实早就知道的消息,那就是两人联手招降了闽浙外海的海盗头子郑芝龙,然后上折请求皇帝同意,并授予其福建海防游击的官职。
历史上,崇祯元年三月,福建巡抚熊文灿设法招降郑芝龙,朝廷随后赐予郑芝龙福建海防游击一职。
如今三月份朝廷增设闽浙总督,而且闽浙总督的驻地又在福州,督抚同城,熊文灿不敢擅自做主,只好等温体仁到任以后再说,于是招降郑芝龙一事迁延到了五月。
接到这份军报,崇祯皇帝当即召见内阁阁臣和军机大臣,幸好孙承宗与李邦华都在通州办事,一个正处理讲武堂的事情,一个正处理武备院的事务,所以到了傍晚时分阁臣与军机难得地聚齐了。
崇祯皇帝把福建来的军报,让诸位大臣都传看了一遍,然后说道:“温体仁与熊文灿,招抚了海盗头子郑芝龙,东南海上少一个大寇,而多一个游击,总的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朕很高兴。但是招抚了郑芝龙,朝廷该如何安置,又该安置于何地,其所部人马如何处理,卿等议一议。”
听到皇帝这话,在座的重臣们,互相看看,最后还是李国鐠当前发言。
李国鐠躬身说道:“臣贺喜陛下!自打天启年间以来,臣时有耳闻福建沿海有海盗袭扰,其中为首者名叫李旦,此人盘踞日本,遥控东南诸寇作乱,另有一大海寇名叫颜思齐者,盘踞闽海以东的大洋之上,其地名为东番岛。
“而郑芝龙其人乃是李旦与颜思齐的麾下,天启七年初曾击败福建总兵俞咨皋,虽具有金门、澎湖诸岛,朝廷北事日繁,遂无力剿之。臣观温体仁与熊文灿奏疏,李旦、颜思齐皆死,若郑氏归顺朝廷,实乃朝廷之福,从此闽海可以稍安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说道:“锦衣卫与东厂曾报,郑芝龙在闽海之上有海船七百,部众三万,东南海上红毛人皆惧之。如今其领部众归附,朝廷若只是令其为游击,朕恐难收其众之心。”
说完看着众臣。这时,孙承宗说道:“陛下,臣对东南海上之事所知不多,但却知道这类纵横海上的海盗,即便归附朝廷,也不会实心顺服,即便朝廷令其为总兵,臣看亦未必能收其部众之心。
“若是陛下有此忧虑,可授其本人卫指挥使之官,而给其海防参将之职,其所属部众头目也授千户、百户卫所官,同时授以海防游击、守备、把总等职务,并令其分遣所部,剿灭别部海贼,如此或可达到分其势力,收其部众,削其棱角的目的。”
在此时的台湾岛上,设立一个东番卫,这倒是一个好主意,既能安排郑芝龙手下所谓的“十八芝”,又能开发如今的台湾岛,同时可以提前推动东南沿海的大移民。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对还没发言的徐光启、李邦华、张惟贤说道:“李爱卿,孙爱卿所言皆有道理。你们几位有何想法,可一一道来。”
这时,徐光启说道:“陛下,如今郑芝龙所部归降,臣以为此是一天赐良机。臣闻闽海之外东番岛上,气候暖热,土地肥沃,而居民稀少,除却东番诸部落未开化之野人,全岛植被茂密,溪流众多,尤其适合垦荒耕作,实在是转移安置我大明饥民的好去处。
“如今朝廷增设闽浙总督,总领浙江、福建两省救灾赈济、募民屯垦之事务,不如令闽浙两省督抚借此良机,将沿海数十万灾民,移往东番岛屯垦,一来可以消弭闽浙饥民为乱,二来可以充实东番,有朝一日将其纳入大明版图。臣请陛下思之。”
徐光启的想法,正是崇祯皇帝此时心中所想的,后世的台湾人口达到了两千三百万,可见开发台湾的潜力有多大。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时候,整个大明的人口,也不过才一个多亿,而天下全部的流民,加在一起,也不过就是偏居在西北的三四百万人而已。
然而就是这三四百万的流民,最后却搞乱了整个天下。
如今若是找个机会,把这三四百万流民全部转移到东番岛上,岂不是两全其美,一来开发了荒岛,二来稳定了内地。即便是移民东番一百万也好啊,至少能够减少掉流贼一百万的兵源或者追随者。
这时军机大臣张惟贤说道:“陛下,既然已知郑芝龙等辈乃桀骜不驯之徒,朝廷授其官职,令其攻灭其他海盗,一来挫其锋,二来分其众,如此朝廷坐收渔利即可,待朝廷新军练成,届时若其真心归附,则听宣来京,若其非真心归附,听调不听宣,朝廷则可遣人灭之。如今若是大量移民东番,所移之民则为郑氏之民,无异于壮大此辈之势力,臣以为实数不智,请陛下慎行之。”
英国公张惟贤话音刚落,李邦华接着说道:“陛下,英国公此言虽有道理,但臣以为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如今募饥民屯垦东番,有其弊,也有其利。
“其弊正在于英国公所言,郑芝龙率众来归,正因为东番人少,生计艰辛,补给困难,移民屯垦可能正中郑氏下怀,其后恐越发难制。
“而其利在于,我内地饥荒严重、流民日多,此乃一大乱源,尽快移往东番屯垦,则天下安定可期。
“臣以为,其利远大于其弊。东番不过一岛尔,而且遥居海上,即使将来有一日郑氏作乱,其所据者不过一海岛,为祸不过一东南,然而流民一旦为乱,必是我大明心腹之大患。臣请陛下明察。”
这几个人话说到这里,其实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各人的意见也已经充分表达了。
于是,崇祯皇帝随即命令内阁拟旨,授予来归之郑芝龙,为泉州海防参将,其部下头目郑兴、郑明、郑彩、陈晖、何斌等,分任南安、厦门、澎湖、北港等地游击、守备、都司职务。
同时,朝廷在东番岛上增设东番卫,以郑芝龙为指挥使,其弟郑芝虎、郑芝豹为东番卫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在东番从北到南分设五个千户所,以郑芝龙部下担任千户、百户等官职。
另外,开设泉州市舶司,以郑芝龙为泉州市舶司提举,命其收取过往闽海及停靠泉州月港之外国商船的商税,税银三解户部、七归郑氏,以海关税银为郑氏所部饷禄。
与此同时,传旨温体仁、熊文灿、郑芝龙,强制迁移闽浙灾民,渡海前往东番屯垦,凡大明百姓愿往东番乃至海外谋生者,朝廷一概不禁。
第二日,这几道圣旨,就被锦衣卫派遣人员,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迅速传往福州。
(https://www.66kxs.net/book/2334/2334296/349819858.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