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风云再起
天津之危,危在白莲,白莲之患,患在三卫。
尽管这些日子秦堪对三卫指挥使笑迎笑往,亲密如同兄弟,但私底下对三人的调查却一点也没漏,三人祖宗,原籍,生平,以及妻妾……好吧,妻妾是个意外,这种情报属于会长针眼的情报,可以无视。
按说如今大明各地卫所糜烂,指挥使少有干净者,若真铁了心去查,一定能查出毛病来。
说到这里,不得不批评一下开国太祖朱元璋老先生,老先生是坚定的革命者,也是革命的受益者,举国上下造反大军那么多,唯独他一枝独秀,各种要脸不要脸,反正龙庭宝座楞让他坐上去了,不仅如此,还效法唐朝府兵制,制定了大明卫所军制,并且独具一格地将天下百姓归为民军匠三类,军户只准世袭,也就说,军户老子生儿子,儿子生下来就注定是军户,这个身份一生不能更改。
当然,皇帝属于第四类,这一类也只准世袭,绝对不准外人戗行,朱老先生造了半辈子反,图的就是制定这条游戏规则。
人以类聚,这实在是个很天才的主意,也不知朱元璋那颗形状奇特的脑袋怎么想出来的。
更天才的是,军户不仅世袭,而且自给自足,朝廷拨给军屯田,军户平时拿锄头耕种,战时拿刀枪御敌,老子战死儿子再上……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朝廷付出田地,得到的却是百万农民百万兵,而且根本不用朝廷负担粮草,想让他们种田就种田,想让他们打仗就打仗,老实说,朱元璋当商人更有前途,他这招空手套白狼的把式,后世的房地产商人全学会了。
世袭军户制,给大明的军制埋下了最深的隐患,不仅世袭,而且还以军屯养兵,这又是一层隐患,所以大明的军士的战力一代不如一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明的士兵不算士兵,只能算是一群为百户千户指挥使们耕田种地的农奴。
朱元璋若泉下有知,知道自己定下的军制百余年后竟然变成了这个样子,一定会为自己活着时的厚脸皮感到羞愧,特别是他独创的圣旨格式,“奉天承运皇帝”,这脸皮…………………………天津三卫的指挥使自然不可能干净的,当今天下文官武将皆崇儒家圣人之言,然而圣人之言终究只是挂在嘴上的,如今普遍的价值观却是金榜提名后,升官财时。
当了官不财,跟咸鱼有何分别?
不过锦衣卫查的并非三卫指挥使的不法事,这些已成了大明的常见现象,锦衣卫一般选择睁只眼闭只眼。他们查的是三位指挥使有没有与白莲教勾结的迹象。
这就比较难查了,毕竟如今的大明风气来说,白莲教不算合法的**党派,指挥使们不可能满世界敲锣打鼓说自己跟白莲教有着长期友好的往来……官仓大火后,白莲教销声匿迹了,锦衣卫一直没有放弃追查,不过收效甚微。
又过了几天,天津城内城外忽然流传着一个消息,这是个天大的坏消息。
官仓一把火烧了,仓里的漕粮一颗也没运进来,听说海河南面又有漕帮停工作乱,官府忙着追查乱党,下一批漕粮不知何时才能进天津。
城里没粮食了,漕帮又乱了,天津怎么办?这座城说大不大,却也有两千多户人家,没粮食教大家怎么活下去?
一传十,十传百,恐慌就这样不可遏止地在城中蔓延开来,像瘟疫一般渗透了天津的每一个角落。
百姓们不淡定了,自古以来,谣言之所以有市场,全因百姓们听风便是雨的性子,这种性子也不知便宜了古往今来多少野心家。
谣言越传越真,最后众口铄金,街头巷尾纷纷传得煞有其事,什么漕帮待下甚苛,导致漕工逼急停工,南边登州府出动了卫所,杀了上千漕工,事态却越闹越大,已不可收拾,漕粮起码小半年进不了天津海港云云……又云新来天津的朝廷钦差秦侯爷为了诱捕白莲教,竟下令将官仓的粮食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浑然不顾城中两千户百姓的死活……各种传言喧嚣尘上,说法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城内粮荒了。
粮荒可不是小事,在古代,这是第一等要命的大事。
城中百姓惶恐了,于是城内仅有的两家米铺排起了长队,百姓们已顾不得大骂朝廷钦差,囤积粮食才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种种传言终于传到秦堪的耳朵里,苦笑自己又一次被黑的同时,也拒绝了李二狰狞着脸欲满城缉拿传谣者的请求。
谣言既然已传得满城皆知,抓人封口绝非良策,这样会愈加剧朝廷与百姓的敌对情绪。
更令人恼火的是,天津城里还有一位巡按北直隶御史,这嘴货一听秦堪被满城百姓大骂,高兴得跟什么似的,连夜便奋笔疾书,写了一道参劾奏疏送往京师。奏疏里直将秦堪说成魔王转世,来到天津后鱼肉百姓,搜刮索贿,百姓们苦不堪言,水深火热之甚…………………………“去把那吃饱了撑着的狗屁御史给我杀了!”秦堪怒冲冠,拍案而起。
“是!”李二凛然抱拳,杀气腾腾转身。
“回来!”秦堪揉了揉酸涨的眉心,叹了口气:“杀朝廷命官和抢劫衙门捕快一样,都是犯法的,犯法的事不能干……杀别人吧。”
“侯爷要杀谁?”
“杀那晚抓起来的白莲教徒,一个个嘴硬得很,抓进大牢就纷纷咬断了舌尖,看来是问不出什么了,把他们推到西市斩,给蠢蠢欲动的白莲教立威!”
(未完待续)
(https://www.66kxs.net/book/2286/2286668/52940003.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