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265章 建极殿选官

第265章 建极殿选官


对王璘的想法,钱嘉徵极为支持。

    他参加这次摹拟考试的目的,就是获得一批同科,在官场有个关系。

    所以他是一定会通过这次模拟考试入仕的,而且还劝说王璘入仕,以后相互扶持。

    甚至还透露了一个消息,坚定王璘想法:

    “模拟考试排在前百的,其中有不少举人。这些人都在参加会试,不参与这次选官。”

    “排在前面的太学生,也有很多人打算回乡继续考举人,以后考明法科和明算科进士。”

    “这些人都不参加选官,王兄能选个好职位。”

    王璘听到这些,顿时心中一喜。不过想到很多太学生打算回乡考举人,他心中的不甘又浮现了出来,仍旧犹豫不定:

    “我听说钱牧斋打算上疏,把礼法数算题目下放到乡试。”

    “钱兄以为有多少可能,以后乡试会不会好考点?”

    钱嘉徵也听说过这个消息,但他并不认为对王璘有多大影响,劝说道:

    “纵然礼法数算题目下放到乡试,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有多大比重。”

    “更何况,王兄虽然在数算上擅长点。但是在礼法上面,却不见得比他人强多少。”

    “如果从头再学,王兄有多少优势?”

    说得王璘哑然,放下了回乡考试的想法。

    诚如钱嘉徵所说,礼法数算题目什么时候下放到乡试、又占多大比重,是无法预料的事情。

    而且他对礼法并不比他人精通,从头学习的结果难料,说不定比现在更难中举。

    还不如抓住这个机会,直接去当官员。

    之前打算加入卫尉署的想法,在王璘心中又浮现了出来:

    『卫尉署是武官,磨勘期是五年,相比钱兄这个元士只有一年之差。』

    『如果再立下几次年功,说不定升得更快!』

    对卫尉署一直有关注,王璘知道年节这段时间,卫尉署有很多人立功,被皇帝亲自提拔。

    他如果在这时加入卫尉署,是很有可能进入皇帝视线的。

    唯一让他顾虑的,就是锦衣卫名声不好听,同样品级的武官,也无法和文官相提并论。

    对他这个顾虑,钱嘉徵认为根本不是问题:

    “锦衣卫的武官,能和其他武官一样吗?”

    “王兄去卫尉署当官,说不定将来还有可能立功,获得延世金吾的封赏呢!”

    “那些诋毁的纯粹是嫉妒,现在哪个高官不想让后代世袭锦衣卫?”

    极力劝说王璘加入锦衣卫,以后好帮他打探消息。

    王璘在钱嘉徵的劝说下,渐渐坚定了想法。

    钱嘉徵的说辞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觉得有钱嘉徵这个朋友在,自己有可能得到文官认可——

    至少这一批通过模拟考试入仕的,不会看不起他。

    两人相互扶持,以后能走得更远。

    就这样,两人拿着吏部公布的空缺官职,商议着应该选哪个职位。

    甚至还找了几个同样获得任官资格的太学生,一同参详此事。

    就这样,在会试临近的时候,一众没有资格参加会试、通过模拟考试获得任官资格的太学生,开始选择官职。

    为了显示重视,朱由检把这次选官仪式,放在建极殿举行。为此还修整了一下建极殿,挂上牌匾、楹联。

    牌匾上写的是“皇建有极”四个字,出自《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

    极为正中承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准则,意思是天子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

    这几个字是皇极殿和建极殿名称的来源,朱由检本打算用在皇极殿,但在考虑之后,还是用在了建极殿。

    (建极殿,原名谨身殿,清朝改为保和殿,“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

    旁边的楹联,则是朱由检从《道德经》选择的一段话: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和《洪范》皇极篇中的“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对应,提醒自己作为天子,要承担整个天下的责任。

    这样一番整修,让建极殿看着更加庄重。不再像以前,仅仅被皇帝当做更衣的地方。

    一众学子大多是初次来到皇宫,见到庄严肃穆的建极殿,心中很是激动。认为自己虽然没资格在皇极殿参加殿试,但能在选官时来到建极殿,此生也是不枉了。

    朱由检见到这些人大多都还年轻,心中很是欣慰。认为这些人能工作的时间更长,能在未来四五十年,为大明天下出力。

    虽然这些人大多会沉沦下僚,没有几个人能出现在自己眼前,朱由检对他们还是很重视,认为是专业官僚的起点——

    三法司、户部等机构的专业化,会从他们开始。

    所以,朱由检亲自接见了他们,并且主持这次选官仪式。

    按照之前定下的章程,这次选官按名次先后挑选官职。

    吏部将空缺的官位写在一张大大的榜单上,排在前三的学子上前挑选。

    最迟三分钟后,排在最前面的人要确定挑选的官职。吏部官员将相应官职划掉,旁边的内阁中书填写圣旨,皇帝当场任命职位。

    在第一人接受任命时,补充一个人上前,观看空缺官职。

    这样轮流上前,观看空缺官职榜单的,始终只有三人。每个人也有三分钟时间,挑选心仪的官职。

    这是具体的流程,杨景辰宣读之后,便点了前三人上前,让他们挑选官职。

    在他们确定挑选的官职前,朱由检让身边的太监宣读对钱嘉徵的任命,授予翰林院正九品侍书职位。

    这个官位虽不高,却是在翰林院。一众学子听到后,都是羡慕不已——

    吏部公布的空缺职位,可没有翰林院的官职。排在最前面的太学正九品学正,相比翰林院正九品侍书也差一点。

    可以说,钱嘉徵这次被授予的职位,要胜过所有学子。皇帝对这个元士,真是恩宠备至。

    心情激动地接受了这个任命,钱嘉徵知道自己不但简在帝心,还确立了在模拟考试这一科的地位——

    虽然他的成绩不是最好的,却是被授予官职最高的。类比一下,就像是殿试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然后,才是最先挑选的学子,不出意外地选择了太学正九品学正职位。对于出身太学的他们来说,这个职位很熟悉,而且还有前景,是最合适的选择。

    接下来,京城的官位很快被排在前面的人选走。有些人宁愿选择京城的从九品官职,都不愿去外地赴任。

    正九品太常寺赞礼郎、鸿胪寺署丞选完后,还有人选从九品鸿胪寺鸣赞序班、太常寺司乐,想要以正九品级别,担任从九品官职。

    吏部的官员当然不同意,尤其是负责此事的杨景辰,更是脸色铁青。为了这次选官,他特意放出了几个地方上的好职位,没想到这些人不领情不说,还都不愿意选。

    所以他请示皇帝后,宣布道:

    “正九品官员若选京城从九品官职,那就降一级任用。”

    “各县正九品主簿,可由从九品官员署理。只要三年无错,便可正式实授,三年后提升为正九品。”

    “去陕西、西南等边地任职的,可以加一级外放,直接实授正九品。”

    意思是去外地任职便能减两年磨勘,去边地任职更是能直升一级。

    这让外地的官职,吸引力变得大了点,开始有学子选择外地官位。

    如此种种,虽然中间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却都当场被解决。大部分学子对这次选官,都感到很是满意。就算有些人没选到心仪的官职,也只能怨自己成绩不如人,没在前面挑选。

    可以说,按成绩挑选官位,他们都觉得服气。

    见证这一幕的朝堂官员,有一些开始支持选官法,建议在新科进士中施行。

    尤其是温体仁、钱谦益,带头支持选官法,鼓噪起来声势。

    一个说选官法公平公正,一个说选官法尊重各人心意,各有各的理由,都认为选官法好。

    朱由检虽然心中这样打算,却没有立即定下,以免影响会试。对外的说法,是在殿试之后,让所有新科进士,选择按选官法还是掣签法。

    这让那些参加会试的举子,都放下了心来。知道如何选官还是由他们定,现在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他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考取进士。成为进士后怎么当官,是以后考虑的问题。

    同时,朱由检在学子选好官职后,没有让他们立刻上任,而是在太学成立一个行政学院,对这些人进行培训。免得他们到地方后对于该如何做丝毫不知,被那些胥吏糊弄。

    尤其是去陕西的官员,朱由检打算先送到西安,让孙传庭对他们继续培训,辅助孙传庭做事。

    此时,孙传庭在年前书写的奏疏,已经传了过来。

    朱由检在奏疏中看到孙传庭在陕西走访了一遍,不但写出了见闻,还提出了建议,心中很是满意。认为这个陕西巡抚是选对了,对陕西的局面很了解。

    尤其让他满意的,是孙传庭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陕西和昔年的山东一样,处在民变边缘。这和朱由检的认知很吻合,认为孙传庭的眼光很敏锐。

    所以,他对孙传庭在奏疏中提到的减免赋税、兴修水利等建议,都是直接答应。

    并决定把去陕西任职的新官员都送给他,让他收服这些人。

    为了让孙传庭能约束这些官吏,朱由检打算把一项设想中的改革,放在陕西试行:

    “政务署成立之后,下设吏政科负责吏员任命。”

    “吏员也规范为九级,按功劳和任职时间迁转。”

    “但是这些任命由谁确认?吏员转为官员有什么章程?现在都没定下来。”

    “朕打算派遣一名官员,去陕西试行这件事。”

    在一次处理吏部事务的常参会议上,朱由检提起了这件事。

    吏部尚书房壮丽年纪大了,对这些新事物实在不怎么懂,在表示赞同之后,便把事情推给了杨景辰。

    杨景辰之前和皇帝有过交流,此时就上奏道:

    “陛下所言极是!”

    “臣以为各省布政司应该设置吏政厅,负责这些事情。”

    “府县吏员多少,谁能升为官员,应由吏政厅决定。”

    “可在陕西试建吏政厅,负责吏员任命。”

    群臣闻听此言,都是心中震动。知道皇帝对官职机构的调整,要从京城延伸到陕西了。

    之前在调整户部和太府寺时,皇帝就表示过把各省督粮道、督册道等改为布政司户政厅,负责收取赋税和转运事宜。

    如今这件事情还没有施行,杨景辰就提出建立吏政厅,明显要仿照朝廷六部,在布政司建立各厅。

    对此极为慎重,袁可立道:

    “建立吏政厅统管吏员极为恰当,但是当前陕西穷困,不能加重负担。”

    “臣以为应该慎重,不宜增多官员。”

    这是他一贯的态度,认为官员不能太多,避免造成冗官。

    若非吏员改革的事情,是朱由检早就和他沟通过的,政务署吏政科的设置也早就成了定局。说不定就连吏政厅的事情,袁可立都会反对。

    朱由检知道他的态度,见他只是说不能增多官员,认同道:

    “官员确实不宜增多,当以现有官员兼任。”

    “户政厅的事情,由以前的督粮参政负责。”

    “每个布政司有左右参政,朕以为吏政厅当由另一位参政负责。”

    这是大的原则,显示吏部和户部的职责同等重要,不能让吏部的下属机构级别低于户部。

    不过,如今的陕西参政各有职责,朱由检不愿随意调整,也不想随便委任一个不认识的官员做试点。

    所以他又说道:

    “陕西吏政厅的事情,现在只是试行,就不让参政负责了。”

    “朕打算从朝廷选派一位官员,外放为陕西布政司正四品参事,负责试建吏政厅。”

    “吏部有什么人选推荐吗?”

    把之前决定的增设左右参事之事,此时又提了出来。

    这件事情,是增设承政司虚衔时决定的,有着补偿布政司由从二品降为正三品的用意。

    只是去年朝堂上的事情太多,朱由检一直没顾得上这件事,前一段时间要求吏部大计天下官吏时,才发现很多地方官员都在空缺,各省参事的增设都没执行。

    所以此时他再次提出来,决定派一批朝堂官员去地方担任参事,加强朝堂对地方的影响力。(本章完)


  (https://www.66kxs.net/book/2282/2282351/11110858.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