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三国之银狐 > 第111章 司马徽南下

第111章 司马徽南下


第111章  司马徽南下

        当刘备依旧在北方战争的泥潭中不可自拔的时候,沈晨在荆州,已经开始了他的大业。

        其实从很早之前他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那就是,先抛开能不能一统大汉这个假设不谈,即便是可以一统天下,最后应该怎么样呢?

        继续封建主义?

        然后等他死后两三百年,王朝再次更迭轮回,上演一出季汉末年,诸侯争霸的场面?

        那他奋起拼搏的意义在哪里?

        为的就是让汉朝再延续个几百年,然后重复历史,一直到两千年后新时代到来吗?

        这显然不行。

        那样的话还不如学陆逊,即便是家族百余人被杀,也咬牙忍着加入曹魏,干翻司马懿,总归还能改变个五胡乱华的惨象,何必去费力不讨好呢?

        所以他必须要有所行动,在人文思想、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发展上,对目前的大汉进行一定的改革。

        那么改革方向应该是什么呢?

        高举民主大旗?

        死路一条。

        在知识分子掌握了文化解释权,而且人人都要维护君主统治的时代搞这个,难如登天。

        让他从零开始搞工业革命,都比在大汉搞民主要靠谱得多。

        那么学伟人吗?

        也不行。

        学伟人的前提是推翻封建主义,而要推翻封建主义,在这个时代依旧走不通。

        墨子在春秋已经实验过了,然后几乎被所有诸侯不容。

        后来明末的时候,也有进步人士。

        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早就知指出封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但也没有动摇清朝的国本。

        而在大汉沈晨怕是连个志同道合的人都没有。

        所以至少现在,封建主义没法推翻,甚至你还必须在它的框架之下,完成你的思想改变。

        那么在目前无法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情况下,该如何建造一套完善的政治体系,提倡一套以民为本,重视底层的政治制度,打造一个不把百姓当刍狗的国家呢?

        沈晨暂时还没有头绪。

        但他坚定地认为,他一定能够研究出一套适合大汉国情的发展制度出来。

        而要打造出这样的一个国家,首先就需要同伴。

        比如刘备和诸葛亮。

        他们都是民本思想和君轻民贵思想的簇拥,相比于上层,更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

        虽然你也可以说他们依旧维护的是封建统治。

        但对比一下杀人如麻,视百姓如草芥的汉末其他诸侯们,刘备和诸葛亮的思想,已经算是汉末黑暗世界里的一盏炬火明灯。

        所以沈晨想要把他们联合起来,一起来构建这样一个国家。

        刘备现在在河南,沈晨也帮不了他什么,因此他现在正在与诸葛亮一起,研究民本思想的问题。

        想要提倡以人为民的观念,直接说肯定是不行,就必须从古代的先贤书籍当中找答案。

        为此沈晨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七经,里面的所有民本思想,都为之注释和讨论。

        在建安三年初的时候,沈晨兴办的书院放假了。

        他招收的学生都是本地贫民家的孩子,农闲的时候家里咬咬牙,还能送他们来读书,但农忙的时候就必须回去。

        因此在没有教学生读书的时候,沈晨都会自己在家与诸葛亮一起研究。

        不止是研究民本思想,什么都研究。

        哲学、教育、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秩序以及时政等等。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现在还加上了沈晨,不止诸葛亮很多想法对沈晨有帮助,沈晨来自后世的思维,更是让诸葛亮受益匪浅。

        两人良师益友,共同进步。

        这一日,沈晨坐着马车离开了眭亭,往隆中而去。

        他盘膝坐在马车上,当时的马车车厢是不封起来的,有点像个皮卡。

        所以他坐在上面,周围在田里忙活的百姓都能看到他。

        众人见到他的时候,一个个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纷纷投来尊敬的眼神和目光。

        一直到他走后,才继续耕作。

        自从那日辩经之后,沈晨一战成名,在周边乡野名望剧增。

        因为他赠猪还币的高尚道德,导致周围乡野百姓纷纷认可他的品德,进而一旦遇到什么不公正的事情,都会找他来理论。

        而沈晨也总能做出最公平的判决,让大家都信服满意,一时间他在周边乡野威望极高。

        人人都知道隆中乡一带有位十多岁的少年小郎,饱读诗书,品德高尚,每次乡里有纠纷,往往都会去找他评理,最后大家都会被他讲的道理说服,令人尊敬。

        马车缓缓行驶,最终驶入了隆中山,顺着山道往上,远远的就已经看到了那栋诸葛家的宅院。

        诸葛玄虽然病逝,可他已经给诸葛亮留下了足够的政治遗产。

        两个姐姐都嫁给了襄阳大族,在这样的庇护下,诸葛亮算是闹中取静,即便是荆州士林反对沈晨最厉害的时候,也无人招惹到他身上。

        进入院子,就看到诸葛亮正在廊下读书,见沈晨过来,抬起头,露出和熙般春风的笑容:“阿弟。”

        “兄长。”

        沈晨拱拱手,然后缓缓走到了他身边也一起坐下。

        诸葛亮就把手中的竹简放在一旁,取出一卷全新的竹简和毛笔,说道:“前日我们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伱说的启蒙与教化大众的事情,我都记下了。”

        “哦?”

        沈晨拿过来扫视,里面记录的内容确实是他们前天讨论的关于教育方面的事情,但非常简略,如果不加注释和分析,可能会令人看不懂,便叹息道:“可惜了。”

        诸葛亮好奇道:“可惜什么?”

        沈晨说道:“可惜的是没有用纸记录下来。”

        诸葛亮轻笑道:“你们黄门亭产的纸现在很贵,我可买不起。”

        沈晨笑道:“无妨,到时候我给兄长送一些过来。”

        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东汉就有。

        包括几千年后,工业时代的造纸技术,都跟蔡伦的工艺步骤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是手工,一个换成了机器。

        而之所以东汉没有普及纸张,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最佳的原材料。

        就好像在灯泡用钨丝之前,哪怕已经有电灯出现,可都没有让灯泡普及,最好的碳丝灯泡,也就只能用很短的一段时间而已。

        造纸术也是同理。

        蔡伦发明的纸,质地粗糙,一碰就碎,表面也不光滑,用来擦屁股都嫌膈得慌。

        但华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从东汉造纸术的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使得造纸技术渐渐趋于成熟,表面也渐渐光滑。

        这为王羲之等人的书法,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创造了条件。

        到了南北朝末期,隋朝初期,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人们一步步改进造纸术,成本也越来越低廉,纸张基本就已经取代了竹简,让竹简案牍消失在历史舞台。

        最终在唐朝初年,人们发现了竹子是最好的造纸品。

        自此之后,纸张才正式进入普罗大众的生活当中,这为唐朝以后,世家门阀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沈晨其实也不知道造纸术最好的原材料是竹子。

        但他可以试。

        这项工艺不难,难的是找到最合适的原材料。

        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在课本里学的,所谓的爱迪生试验了一千多种材料,最终“发明”了钨丝电灯一样。

        黄门亭的造纸师傅,在沈晨的一次次催促试验下,终于用了两年时间,找到了竹子为原材料,把能够可以用于书写的纸制造了出来。

        自此襄阳纸贵。

        诸葛亮得了沈晨的承诺,抚掌笑着说道:“一言为定,可不许耍赖。”

        “当然。”

        沈晨也笑道:“最近我正想注释《左传》,如果能够雕刻出来,印制成书,就能够更好的教学生了。”

        诸葛亮思索道:“这就是阿晨你一直在钻研的教化之道?”

        “不错。”

        沈晨点点头:“教育必须要从普及知识开始,但如果光用嘴讲是不行的,竹简能够记载的实在是太少,只有纸张装订为书本,才能完成连夫子都做不到的教化万民。”

        自从造纸术改进和雕版印刷出现之后,从唐代开始,民间识字率就飞一样的增长,打破世家的垄断权,就是从这里开始。

        但在汉代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世家门阀们可不会让你这么做。

        诸葛亮思索道:“若真是如此,岂不是大家门第?”

        “是啊,大家门第就再无显赫的了。”

        沈晨说道:“以前要想做官就必须会读书习字,但读书习字的人就必然世家门阀出身,若能教化万民,寒门以下出身为官者将不计其数,必然会挤占他们的地位。”

        “那”

        诸葛亮皱起眉头,现在荆州士林也只是对沈晨抗曹颇有微词,有些立场不同的对立而已,还闹不到你死我活的境地。

        而纸张和雕版印刷的普及,可就是在挖世家大族的根基了,他们岂会坐视不理?

        “嘘。”

        沈晨在嘴边比了个嘘的手势:“兄长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润物无声,先自己私下印刷教育学生,等将来手中有权再推广,他们不会意识到这些。”

        “嗯。”

        诸葛亮微微点头,然后心中就升起一股感动。

        阿晨连这些都告诉他,完全不怕自己去跟世家告密,对他的信任可以说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自己也决不能让他失望才行。

        沈晨微微一笑,如果是一般人他肯定不会这么说,因为相当于是把身家性命交出去。

        但他信任的是谁?

        千古忠义无双的诸葛亮呀!

        连他都不能信任,还有谁能够信任呢?

        事实上也是如此。

        很多人站在上帝视角,以为在东汉搞纸张和雕版印刷术是找死。

        但纸张真正的普及就是在世家门阀最鼎盛时期的东晋,如果他们真的意识到这东西能给他们的统治基础造成危害的话,为什么不早点禁止呢?

        正如后世电子计算机刚刚发明的时候,人们只会以为它就是个算加减乘除的工具而已。

        谁能想到它能发展到人们的生活已经永远离不开它?

        所以在大多数人都已经形成固定思维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够一眼看出某个新兴事物带给他们的变化,就连诸葛亮也是沈晨引导,才想到这一点。

        不过为了防止还是有某个天才意外地考虑到纸张和印刷术对世家门阀的冲击,沈晨也不敢进行大面积推广。

        私下里教学就行,等将来执掌大权,再拿出来进行普世教育。

        二人正说着。

        门外忽然又传来哒哒的马蹄声。

        过了片刻敲门声响起。

        “谁啊。”

        小童阿奴问了句。

        “徐庶。”

        门外的人喊了声。

        阿奴就去开门,大门打开,徐庶庞统崔均等人走了进来。

        “原来是几位兄长。”

        诸葛亮和沈晨站起来迎接。

        在沈晨教书的时候,诸葛亮也经常会去拜访庞德公。

        一来二去,他就和徐庶等人关系好上了。

        历史上他也是在叔父诸葛玄病逝之后没多久,就与他们成为了朋友。

        刚好徐庶他们住的地方不远,也会经常过来看他。

        眭亭离隆中不远,他们过来拜访诸葛亮,沈晨也经常在,自然也就愈加熟络。

        不过沈晨倒是没有和他们聊过自己的思想。

        因为这里面除了徐庶是被迫以外,石韬和孟建都是主动收曹操征召去了曹魏当官。

        这证明了他们的想法其实与当时荆州士人一样,而且这还是在衣带诏发生以后的事情。

        所以和他们聊民本思想以及抗曹观念的话,容易与他们发生立场上的冲突,还不如不聊。

        徐庶自来熟,进来笑道:“阿晨也在,那刚好,咱们同去。”

        “怎么了?”

        诸葛亮好奇问道。

        徐庶说道:“德操先生给士元写信,说已经到了湖阳,今日就能到襄阳了,我们相商一起去迎接。”

        庞统今年年初取字了,建安三年是公元198年,庞统则出生于光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79年,所以他的实际年龄应该是十九岁。

        但当时有虚岁说法,按照汉朝观念,他已经二十岁及冠,于是在今年的时候,他的叔父庞德公亲自为他取字士元。

        听闻司马徽要来,沈晨也很好奇这位给诸葛亮取名卧龙,给庞统取名凤雏的名士,便说道:“德操先生闻名天下,我也早就想见见,正好同去。”

        “走吧。”

        徐庶一挥手,带着他们出发。


  (https://www.66kxs.net/book/1744/1744708/116634547.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