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吴郡陆氏,恭迎将军
第391章 吴郡陆氏,恭迎将军
等到傍晚天黑之前,濡须口被攻破了。
关羽和黄射甘宁由水军和陆军一起配合,攻破了西南角的营门,冲杀了进去。
然后连锁反应下,北面的马超部也顺利攻破了北部营寨。
防守在南面的潘璋、贺齐、朱然、吕范等人被打得大败,潘璋和朱然被斩杀,贺齐与吕范被生擒,大量江东军投降。
当赭圻城的孙权远眺山下江对岸的濡须口坞堡,因为离得太远,他实际看不清楚那边的具体情况,战报也往往需要贺齐他们每天派人从东南角的渡口乘船过去向他禀报才能知晓对岸发生了什么。
但这已经不用看了,在营门被攻破,防守已经处于极为不利,眼看就要被消灭之后,贺齐吕范朱然他们选择了纵火,将鱼膏油脂全部泼洒,打算与敌人同归于尽。
所以此时濡须口的坞堡很多地方都升起了熊熊烈焰。
之前是关羽军想要焚烧他们的营垒,却因为营寨里防火设施比较多而功败垂成,但现在却变成了江东军自己纵火,可见此时江东军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
孙权呆呆地站在城上看着远方燃烧起来的烟火,整个人像是没有了骨头一样,双腿一软,瘫倒在地,嘴里喃喃着“完了,全完了”。
等到夜晚荆州军就彻底占据了濡须口,荆州水师的船队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了赭圻山下,将这片山岭重重包围。
翌日,一夜未睡的孙权在天亮之后,就已经看到了北面濡须口的火已经被扑灭,虽然离得远还是看不清楚那边是否已经沦陷,但谁都知道,濡须口恐怕已经无人驻守。
江岸都已经被荆州军封锁,连一条报信的船只都过不去。而最可怕的是敌人已经包围了赭圻山,正在开始向着赭圻城的山顶袭来。
朱桓知道在丢了濡须口之后,赭圻城也守不住了,因为这是一座孤城,敌人也不需要干什么,主力直接南下前往江东,其余人把城池围困起来,等到粮尽的时候,他们自然都会饿死。
因此朱桓力劝孙权弃城逃跑,城中诸葛瑾顾雍等人也是如此建议,孙权已是六神无主,但即便是再蠢也明白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能选择弃城从北面逃亡。
建安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趁着关羽才刚刚占据濡须口,尚未对赭圻城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候,孙权匆忙逃离,从陆路去了芜湖,顺着中江逃亡永平。
他不敢走长江水道。
因为长江水道已经彻底被荆州军占据,如果他走水路回建业的话,谁知道会不会在半路上被荆州军拦截。
所以他打算从永平顺着灌江回秣陵。
刘备得知前线关羽大胜,高兴不已,与沈晨一同前往了赭圻城。
此时关羽则立即顺江而下,破芜湖取丹阳,直取建业。
赭圻城已人去楼空,除了大量被俘虏的江东军被关押在这里以外,就只有几千守军。
刘备与沈晨带着一万人的后军抵达赭圻城之后,站在山顶城池眺望四方,顿时觉得江山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北面是浩瀚波涛的长江,正是八月底,北方已经进入晚秋,天气愈加寒冷,江东却觉得不冷也不热,暖暖的阳光洒落在大地上,照得江山波光粼粼。
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山川,山岭起伏,群峰高耸。东面便是平原陆地,顺着陆地可以往北,前往芜湖县。
刘备看着这风景,一时感叹道:“晓卿,这大江很美啊。”
沈晨笑道:“大江南北,尽归主公了。”
“是啊。”
刘备笑着点点头:“孙权既灭,我们将与曹丕划分南北而治。”
“但这并不是终点。”
沈晨附和了一句。
“不错。”
刘备眺望北方,似乎是透过数千里之遥,看到了那座大汉帝国饱经风霜的都城洛阳,轻声说道:“我必北伐曹丕,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夕阳西下,映着长江江边闪耀着晚霞的红色霞彩。
沈晨与刘备站在城上,尽观江南。
.
.
就在关羽濡须口大胜,势如破竹直捣建业,刘备沈晨登上赭圻城的时候。
此刻江东吴郡,魏延与庞德兵分两路,在攻破了江东最后的壁垒钱唐之后,一人从进攻吴郡,一人进攻丹阳。
魏延顺钱唐北上,至乌程、嘉兴一带,直奔吴郡治所吴县。
沿途几乎没有江东兵把守。
按照以往,各国以及各诸侯出兵的兵力并非是总兵力,比如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几乎全军覆没,但诸葛亮还是组织了数万兵马立即前往白帝城救援。
就是因为当时总兵力比如二十万,往往出征的时候要后方留守一部分兵马,不太可能像春秋战国那样,倾尽全国的兵力去打仗。
所以正常情况下,江东后方应该有郡兵用以镇压叛乱、防备山匪、海贼、流寇等小股叛乱势力。
但如今各个县城毫无防备,府衙形同虚设,伴随而来的是治安、经济、农业的毁灭性崩塌,大量百姓四处逃难,很多人干脆揭竿而起,到处劫掠,江东世家人人自危,结坞堡庄园防守。
魏延军队所过之处,要么能看到大量的流民想要加入他们,要么是世家大族们在自己庄园中严正以待,一边派人与魏延军接触,一边小心翼翼地防止被灭族。
毕竟江东大部分世家大族都不欢迎刘备集团,因此即便是钱唐被攻破,他们也不想那么快选择归顺,而是盼望着曹魏能来救一下。
沿途的那些世家大族魏延没有管他们,他的目标现在只有一个——攻下吴县,然后立即直奔建业。
因此他一路急行军,连那些掀起叛乱的底层百姓都不要,只是留下几百人带领着他们占据各地县城,主力则一路北上向着吴县而去。
吴县便是后世的苏州市,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话,那么就是湖如星海。
作为长江下游入海口,吴县北为长江,东为东海,西为太湖。
这里距离东海海边非常近。
因为汉代的东海水位远远高于后世,后世这一块区域的上海市、南通市、启东市以及崇明岛,现在都在东海海里吹泡泡。
吴县往东去娄县,也就是后世苏州昆山区,就能看见大海了。
所以吴地在很多年前应该是大海的范畴,海水退去后,就留下了多如繁星的湖泊以及浩瀚如烟的太湖。
魏延大军就出现在了太湖南岸,旷野平原之上,好一片鱼米之乡,稻田在田垄的分割之下,整齐地铺在广袤的大地上,村庄遍布湖岸,炊烟袅袅。
湖水上长满了茂密的水草,成群结队的野鸭、野鹅、丹顶鹤在湖泊湿地里畅游,从路边的一个湖泊经过,还能看到清澈湖水里的鱼群。
这里家家户户都有渔船,很多人甚至干脆就生活在船上,若非在纵横交错的湖泊群中勉强还有一条大路官道能走,恐怕魏延的军队都要制作船只才能出行。
到了吴县之后,一切都好像平和了许多,没有其它郡县那乱糟糟的景象,也没有大量百姓起义、叛乱四起,四处烧杀抢掠的情形。
百姓们看到荆州军也只是好奇地打量一眼,然后站在田埂边,渔船上远远地观望,或者继续做着各自的事情。
没有谁上来向他们请求归顺,就好像他们只是路过的过客,大家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魏延刚开始摸不着头脑,但走着走着,大抵是明白原因。
吴县周围湖泊实在是太多了,水路极为发达,陆路条件反而很差,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水道网络就是本地百姓的保护伞。
就算有外敌入侵,百姓们只需要开着船只往湖里芦苇荡一躲,谁也找不着他们。
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依附荆州军保平安。
见此情形,魏延也没有搭理,只要百姓们不组织人马来攻打他们,他们就互相当没看见就是。
目前他的任务是破了吴县,然后立即直取建业。
刘备集团的军规是非常严格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允许劫掠百姓,一旦被发现主将要被斩首。
因此魏延属于是轻装急行,从东南丘陵山区出来之前,在山越人那里补充了最后一波粮草之后,每个人身上只带了二十天干粮。
在不能就地劫掠百姓补充粮草的情况下,二十天之内从钱唐杀到吴县,再从吴县杀到建业,可谓是时间紧任务急,魏延自然没工夫浪费多余的时间在不相干的人身上。
此刻他在队伍最前面,匆匆忙忙地顺着道路前行。
这里不仅道路两侧遍布水田、湖泊、湿地,就连空气都是湿润的,脚下的泥土好像从未干过,充满了一种柔软的质感,令人很是不安。
但好在一切都很顺利,穿过密密麻麻的湖泊沼泽,渡过波涛流淌的娄河松江,越过树木丛生的森林旷野,在八月底,九月初的时候,魏延终于抵达了吴县城外。
吴县在后世苏州市吴中区,可此时的占地面积却没有后世的十分之一大,只是一座两三平方公里的小城池。
城外水道纵横交错,虽然还没有开挖京杭运河,却本身就已经有了很多河流穿过城内城外,顺着林荫小道一路往北,魏延就看到了那座城市。
亭舍就在小河边上,有一座木桥连接着两岸,在那亭舍附近,站着很多人,因太远倒是看不清楚,只是隐约见到那边人影幢幢。
魏延脸色顿时严肃起来,他挥挥手示意士兵们停下,然后呼啸一声,立即就有数名斥候飞奔而出,向着前面快速跑去。
很快斥候们到了河边,找了一处田垄做掩体,隔着二十多丈的距离远远观望。
就看到那亭舍边站着的并非严正以待的甲士,也非前来投奔想要归顺刘备集团的江东民众组成的叛军,而是一群穿着宽大绸缎长袍,戴着冠、佩着玉、剑的士人。
士人?
当听到斥候们回报的时候,魏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刘备集团对待世家大族是比较严苛的,他不限制世家大族当官,但限制世家大族拥有的人口、土地。
这对于江东世家来说,无异于要了他们的命。
所以哪怕他们攻破了钱唐,所过之处各地世家大族对待他们都是采取的不合作甚至敌视的态度。
也就是现在世家大族经历多次孙权政权的失败,将很多人口和粮草都给予了孙权,令他们严重缺乏兵力以及部曲。
否则的话说不好私底下很可能大量世家会串联起来,组织兵马与魏延庞德他们开战。
但即便是世家虚弱,不敢挑起事端,至少也是态度不友善。
毕竟他们尚不知道濡须口被破,曹魏援军遥遥无期的消息,自然还在盼望着北方曹军王师归来。
在这种情况下,忽然有一群士族在城外迎接他们,这让魏延会怎么想?
有诈?
这是魏延闪过的第一个念头。
但紧接着他就摇摇头,把这个念头从脑子里甩出去。
周围稻田一望无际,除了湖泊以外就是河流,城外的森林经过多年砍伐早就变得稀疏,很难藏人。
在视野算是较为开阔的情况下,几乎根本无法伏击。
总不可能敌人就派那数十名士人过来送死吧?
想到这里,魏延按下了心中的疑惑不解,命令士兵们继续前进。
很快他们就到了那小桥边,对岸数十名士人见到大军到来,顿时激动起来,纷纷在桥边亭舍下等候。
因河对岸较窄,大军一次性不得过,且魏延也想知道对方在干什么,于是他只带了数十名亲卫,孤身过桥,来到了桥对岸。
就看见一名三十余岁的士人缓步向前,到了魏延面前,拱手行礼道:“吴县陆氏,恭迎将军。”
紧接着,又一人上来,拱手道:“吴县公孙氏,恭迎将军。”
“吴县张氏,恭迎将军。”
“吴县顾氏,恭迎将军。”
吴中四姓,陆、朱、顾、张,除了朱氏以外,皆到场。
魏延颇为惊讶。
江东士族尤其以吴中四姓为代表。
朱氏没来他不出意外。
毕竟朱家以武事吴,朱桓父子对孙权忠心耿耿,现在还在帮孙权驻守城池,不可能会来归顺。
但其余姓皆到场,难道他们愿意跟随汉王,自愿削减土地和人口吗?
魏延十分不解,开口询问道:“你们都愿意归顺汉王?”
“不错。”
那为首的吴县陆氏人名陆瑁,乃是陆逊的亲弟弟,他上前说道:“我等愿意归顺。”
“倒是稀奇。”
魏延笑道:“我军所过之处,百姓兴高采烈,世家则唯恐避之不及,没想到到了吴县,世家皆愿意归顺。”
“这都是因为沈大都督当年的恩惠。”
陆瑁说道。
“大都督的恩惠?”
魏延不解,问道:“是什么事情?”
陆瑁就道:“兴平元年,曹操屠徐州,大都督从徐州南下至荆州避祸,路过淮南,曾经以新野邓氏的名义给我从祖季宁公写信,要他小心袁术,当时陆氏皆跟随季宁公在庐江。从祖得信之后,便遣我兄及从父数十人回了吴郡,不久之后,袁术派孙策攻打庐江,我陆氏宗族百余口,便因那封信有大半幸免于难!”
整个镇都停电了,网吧都没电,下午才来电,我尽量码第二章出来,要是来不及也没办法。另外这个小伏笔出自第二十七章,忘了的朋友可以回去看看。
(https://www.66kxs.net/book/1744/1744708/116524051.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