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小说网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349【留学基金】

349【留学基金】


  3月中旬,北方各大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爱因斯坦担任北研院荣誉会员的消息。人们为此欢欣鼓舞,似乎有了爱因斯坦加入,中国的科研事业就要起飞一样。

  事实上呢?

  整个物理研究所,也就几间简陋平房而已,连一些基础科研设备都不完善。

  李石曾毕竟只是个文人,他牵头创立北平研究院,并设立各大研究所,只能负责大方向,具体的工作必须专业人才来完成。

  爱因斯坦在接受北研院聘任后,又跑去天津南开大学停留一天,随即乘船南下前往天津。

  柯布西耶则去了山东,他要实地考察援法华工的家乡,从劳动工具到衣食住行,甚至连山东人的面貌特征都要观察,这些都是在为创作华工雕塑做准备。

  周赫煊的大舅子张远东,也已经乘船北上。他是柯布西耶的中国助手,二人约好在青岛汇合。

  这些周赫煊都没有去掺和,他留在北平跟十所国立大学(包括清华)的校长,商量创建留洋基金的事情。

  初步计划如下,周赫煊每年捐资5万银元,资助10位(北方地区)优秀学生赴欧美留学。另外再拿出1万银元,资助30位(北方地区)优秀学生留洋勤工俭学,通过五洲洪门和李石曾的关系,帮留学生在英法美等国找工作。

  清华的留洋预备班,由于美国留学庚款用尽而作废。现在重新启用,专门为周赫煊的留洋基金提供帮助,外语不合格的留学生必须提前读预备班。

  同样的,周赫煊在南方地区也每年捐6万大洋,资助40位优秀学生留学欧美。其中10人为全资助学,每月甚至有少量生活津贴;另外30人为勤工俭学,只负责来回船票和前两个月的生活费,剩下的都要靠学生自己打工维持。

  南方地区的留学招生由蔡元培负责,留学预备班设在上海。

  不论南北各地,不论年龄长幼,原则上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报名申请。每年5月初进行考试,成绩最优的20人获得全额资助,成绩稍次的60人获得勤工俭学资格。

  也即是说,周赫煊每年要花费12万银元,资助来自全国的80位学生留洋。

  留学基金计划定下来后,各大报纸陆续发布消息,特别提醒那些偏远地区的学生提前准备,因为5月份只有上海和北平两地才有考场。

  此消息一出,全国震惊。

  每年12万银元啊,这可是笔大数目。

  就拿如今物价最高的上海来说,1银元可买16斤大米,可买5斤猪肉,可以买6尺棉布。按购买力来换算,此时的12万银元,至少相当于2017年的700万到1000万人民币。

  不说舍不舍得,每年能拿出这么多钱来,那也是难以想象的啊。

  好些人都不相信,认为这是个假新闻。因为即便是某些大老板,一下子拿出12万元现金都有些困难,需要花时间筹措才行,周赫煊每年上哪儿找这么多钱去?

  即便周赫煊卖内衣赚了不少,办报纸、写文章也收入不菲,但也经不起这么花啊,他的钱顶多能撑个两三年。

  报刊杂志可不管,反正一个劲地吹捧就是。

  《申报》盛赞周赫煊为“名士之楷模”,《新闻报》说周赫煊是“爱国大教育家”。

  就连一向爱骂人的鲁迅,都在新近的杂文里面,顺带着夸了周赫煊几句,说他为中国做了些大好事。

  学生们在高兴的同时,又有些腹诽留学名额的设立,因为理工科名额占了60%。而国内大部分学生都读的是文法专业,想要考取留学资格,竞争实在太大了。

  ……

  南京,中央大学。

  童第周端着讲义来到教室,他不是讲师,更不是教授,仅仅是一名助教而已。

  童第周在复旦大学读的是心理学,这个专业可不好找工作。他没有靠山,也没啥名气,好不容易求陈布雷介绍了一个工作(北伐期间国党总司令部政治宣传处中尉),童第周不适应这里乌烟瘴气的斗争,只干了一个多月就辞职了。

  紧接着,童第周又在家人的介绍下,去了浙江桐庐县当科长。这个职务的工资至少有80元,但县长欺负他年轻,每个月只给30块大洋。

  如果是单身汉,每月30元薪水倒还过得滋润。可童第周很快结婚了,妻子正在读书,又生下一个女儿,一家三口过得极为困难。

  没有办法,童第周写信求以前的老师帮助,终于得了个中央大学助教的工作,日子稍微还过得去。

  童第周放下讲义,把黑板擦干净,又摆放整理好这节课的实验器材,只等着教授来上课。

  教室里的学生却突然吵嚷起来:

  “大新闻,大新闻!”

  “什么大新闻?”

  “周先生每年捐款12万元,资助80位学生留洋欧美。”

  “真的假的?”

  “哪还能有假,报纸上登得清清楚楚。”

  “快给我看看。”

  “天啦,全额资助的留学生,不仅提供路费和学费,每月还有5元钱的津贴。”

  “5元也太少了吧?”

  “5元钱是少,可20个学生加起来,一个月就是100元,三年下来就是3000多元。”

  “能提供学费和路费就知足吧,每月5元的津贴可有可无。就算是获得了勤工俭学名额也不错,包来回路费和前两个月的生活费,还帮忙联系俭学工作。”

  “马上就毕业了,我想去上海试一试,说不定就能考上呢。”

  “我也去!”

  “不过要交3元钱的报名考试费。”

  “当然得交钱,不然阿猫阿狗都去碰运气,别人出试卷都出不过来。”

  “……”

  童第周听得稀奇,走过去问:“你们在说什么留学?”

  “童老师,你自己看吧。”一个学生把报纸递给童第周。

  童第周详细把文章读完,不由赞叹道:“周先生真是位大教育家,舍得花这么多钱资助求学者。”

  “那是啊,每年12万元。啧啧!”学生连连咋舌。

  就在此时,教授突然走进来,提醒道:“安静,上课了!”

  童第周连忙跑去站在讲台侧面,心里却记挂着留学基金的事。他也想去考考,即便拿不到全资名额,能勤工俭学也是好的啊,总比连船票都买不起强。

  


  (https://www.66kxs.net/book/0/952/370683870.html)


1秒记住66小说网:www.66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66kxs.net